八、台山的教育中心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8台城古镇   作者:梅伟强 戴永洁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5:06 

    台山人民素有崇尚教育、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因此,其教育事业日渐发达。作为台山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的台城,自然也就成为整个台山地区的教育中心。

    早在明、清时期,在台城就设立了县学、书院和义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废科举,办学堂,教育进一步普及。民国建立后的一二十年间,由于华侨热心捐资兴学及侨汇收入的大量增加,出现了台山教育的黄金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一)县学宫

    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县学宫,可以说是台城最古老的教育基地。

    明弘治十三年,在县治东(今台城镇二小)修建殿庑,设立堂斋,创立县学。嘉靖六年(1527年),教谕陈宏毅重修。之后各知县不断募款扩建,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方显倡议,由各姓各祖认捐,共募银13000两,对学宫大事修建、扩建,形成一定的规模:前面有棂星门,门内为泮池、大成门,再进有大成殿,正中祀至圣先师孔子,三进有五王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知县夏永淳又在五王殿之后,捐建了尊经阁。同治十三年(1874年),学宫遭飓风破坏,“瓦石俱毁”,绅士黄荣熙、李维屏捐修了殿庑、堂斋等,“仍竖以石,学地周围直四十九丈,横二十九丈八尺”。

    县学主要讲授礼、乐、射、御、书、教。自其建立之后,共有张杰夫等7人考中进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县学停办。

    (二)书院

    在明、清时期,台山各地纷纷建立书院,培育人才。其中设在台城的较为著名的书院主要有蜚英书院、宁阳书院和瑞应书院。

    1.蜚英书院: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知县王尚贤创建,地址位于第一堡南门街(今果园村侧)。

    2.宁阳书院:其前身为新宁义学。在清雍正年间,江西进士王暠任新宁知县,为了兴学育才,他创建了贫家子弟免费就读的新宁义学。他不仅不收学费,还每月给学生发膏油金(用于夜读买油点灯)。当时因无钱修建学舍,故将义学临时设在台城文昌庙(文官参拜之庙宇)内。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宁县训导官李乾统,为使学舍宽敞,乃以王侯祠祭产余资,在城西王侯祠右(今台城中医院侧),建室三楹,称“义学”。至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知县康基田增筑头门一座,以原建之堂为讲堂,并将新宁义学改名为“宁阳书院”。虽几经修葺,但其教学环境仍不理想。故在光绪八年(1882年),一些绅士殷商联名叩请知县曾珩松募捐钱款,将书院迁建别处。经众建议,选定了全城最高处——珠峰山北麓。书院结构为:正院三进,中隔两天井,天井两边,建有水腰兼行廊。院顶屋脊建有验鳌鱼长宝瓷塑图案。第三进正中建有神主牌神楼座,其最高一级供奉孔子、孟子和朱子。正院两旁建有副座,亦是三进。院内楹联不下十余对,皆为举人或进士题赠。其一联日:“宁邑成仁风唯遵循孔孟,阳城沾化雨皆由崇奉圣贤。”

    宁阳书院是当时台山最高学府,历来都是聘请举人在此讲学,学生则来自四乡。到清末,清廷宣布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院改名为宁阳高等小学堂,开办新学制。后为台山师范学校校址。

    3.瑞应书院: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西宁市(今南昌市场)附近设立。

    (三)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

    清末至民国时期,特别是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期间除外),台城的教育事业很昌盛,办有公立、私立(为主)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数十间,被称为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出现了华侨捐资办教育的第一次大高潮,大大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1.小学教育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赵山在宁阳书院创设宁阳高等小学堂,这是台城和台山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民国初年至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台山沦陷前,在华侨的大力捐助下,台城和台山的小学创建掀起高潮,至1939年,全县有小学1030问,小学生74757人,均居全省各县之首。台山沦陷至抗战胜利前,台山的教育走向衰落。抗战胜利后,侨汇再兴,台山的教育迅速复苏。至新中国成立前,台城3万人之中,有中小学生及职业学校学生9515人。小学生占4294人,有“学生城”之称。

    小学校有:县城镇中心国民学校(现镇二小)、第二保国民学校、第三保国民学校、第五保国民学校、第十二保国民学校、第十三保国民学校、第十三保第一国民学校、第十三保第二国民学校、台师附属小学、女师附属小学、溯源小学、敬修小学、龙冈小学、培英小学、侨英小学、明德小学、培育小学、华侨小学、存真小学、台英小学、培基小学、劳工子弟小学、机工子弟小学、育英小学、开智小学、西关小学、积德小学、英孟小学、东安小学、桥湖小学、城东培基小学,共31所(《台山县教育志》,第53页)。

    在上述小学校中,较著名的有:

    县城镇中心国民学校,位于城东路原学宫所在地(今校园内竖有纪念碑)。创办于民国20年(1931年)。民国时期,该校为台城中心国民学校。

    培英小学,位于台西路。创办于民国16年(1927年),曾用名纪纲纪慎学校。

    台山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台师附小。前身为宁阳小学。民国2年(1913年)易名为新宁县立师范附属小学。1929年停办。1950年8月复办并改称现名。校址设在正市街。它历来是台山师范学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在配合台师培训师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普通中学教育

    民国时期,台山的中学教育十分发达,但同小学教育一样,私立学校多于公立学校,中学也主要集中在县城。在新中国建立前,台山共有19所中学,其中公立2所,l所为县立中学,在台城;私立17所,其中7所在台城,它们是:居正、敬修、培英、广大、育英、侨英、溯源。以县立中学(台山第一中学)和培英中学最著名。

    位于台城镇石花路1号的台山第一中学,简称台山一中。创建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初始校名为新宁公立中学堂,以台城文庙(学宫)为校园址。宣统三年(1911年),易名为新宁县立中学校。1914年因县名更易而改称台山县立中学校。1912年,曾任校长岑锡祥与邑绅商议变卖王侯祠田产,购买东门外纱帽山西麓黄李园为校址。民国8年(1919年),校长黄明超致函旅加拿大华侨邑亲捐款建校,募得24.9万多加元(折合华银50多万元),于1926年建成纪念堂(礼堂)、南院、北院、卫生室、膳堂、碉楼、号房、宿舍等现代化楼宇。县立中学从学宫迁入新校舍。时国民政府驻加拿大副总领事、邑人赵宗坛辞官归国,出任新建之县立中学首任校长,他恳请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题写了“台山县立中学校”的校名。

    1930年秋,校长黄铁铮奉政府之命赴美国筹集高中部校舍建筑经费。1932年冬回国,共筹得美金24万元。于1936年建成高中课室、图书馆和男、女生宿舍,均为红墙、蓝或绿色琉璃瓦宫殿式中西合璧建筑物,巍峨壮观,设备完善。在当时全省属一流之完全中学。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立于山麓之学校牌坊题匾:“台山县立中学高中校舍”。

    培英中学,原名私立培英初级中学,民国19年(1930年)春,由广州培英中学校董会与台山刚德小学(设于台西路之礼拜堂)校董会协议,合建初中,校名改为私立广州培英中学台山分校。后易名台山县私立培英初级中学。教学业务由广州培英中学指导,办学经费由广州中华基督教会资助。1936年获教育部批准,为教会式学校。1944年6月,日寇沦陷台城后,迁至那金乡南华小学继续开办课。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迁回台城。1946年11月,向西门圩光兴公司购得台城猫山为新校址。1948年秋,建成新式课室10座,并迁入新校舍,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有学生890人,成为县城镇仅次于县立中学的初级中学。

    民国时期,多个姓氏以在台城的大祠堂为校舍举办的几所初级中学也值得一提;

    私立黄氏(居正)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14年(1925年)10月,始以德智、明起两祠为校址。1926年2月,正市街黄氏大宗祠落成,将二年级迁入新大宗祠。1930年易名为居正中学。抗战期间迁校至附城难坑。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开学。1948年有学生316人。

    私立敬修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11年(1922年),以草朗街任祖祠堂为校舍。1927年,耗资12万元的新校舍竣工,面积2740平方米,为当时台城宏伟校舍建筑物之一。1944年因战争影响停办。1946年2月复校。1948年有学生128人。

    私立溯源中学,民国19年(1930年)由雷、方、邝三姓之宗亲团体溯源堂发动其宗亲捐建。共筹银元26万多。1936年在中山路兴建溯源堂新祠作为校址,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为当时台城宏伟校舍建筑物之一。

    私立育英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24年(1935年)春,以台城龙藏里之谭氏小学扩设为中学,办学事务所设于台城瀚翁谭公祠内。发起人为谭毓之等。台城沦陷后,迁往附城白水旧村“五马归槽”上课,不久停办。抗战胜利后复校。1948年有学生157人。

    私立广大中学,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秋。先是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设台山之分教处,租用新宁铁路公司旧址为校舍。台城沦陷后先后迁往端芬庙边和汶村开课。日本投降后迁回台城,暂借育英、溯源两校上课。1947年夏,将仓盈路西园增建,辟为校舍,并易名台山私立广大中学,为当时全县两间完全中学之一,内设高中、初中两部。1948年有学生1096人。

    私立侨英初级中学,于民国37年(1948年)春创办,以环城南路梁氏大宗祠为校舍。

    私立任远初级中学,于民国17年(1928年)6月由陈觉生等热心人士倡办。商租台城环城南路邝公表祠为校舍,取“任远”为校名,意以骆驼精神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日寇攻陷台城后,多次洗劫任远中学,一切设备荡然无存。1945年6月,迁校斗山,租蟹岗埠商铺复课。1948年,征得新宁铁路公司同意,借斗山火车站及附近店铺一座为课室及办公室。时在校学生219人。

    3.师范教育

    台山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明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师范学校便应运而生。当时,县立师范学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私立纲纪女子师范学校在台城兴办,它们为满足台山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台山县立师范学校,前身为宁阳小学堂。开办于民国2年(1913年)4月。以宁阳书院为校舍,原为五年制。1926年开始招收女生。1927年增设中学部,并改办三年制乡村师范。1929年停办附属小学。以后学制多次变动。1935年复办附小。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与台中及女师组成台山县联合中学,以县立中学校舍为校址;后迁往附城光大小学、泡步小学开课。1945年11月,迁回原校上课,简易师范从四年改制为三年。新中国建国前夕,招收简易师范一个班、初中两个班、国民教育师资短训班一个班。

    台山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前身为淑慎女校,创办于民国17年(1928年),校址在城东路学宫。陈婉华任校长期间(1930~1946年),发起组织“筹建校舍募捐委员会”,先由学校教职员额捐一个月工资的四分之一为倡导,接着发动学生乐捐、义演筹款;后向香港、南洋、美洲各地募捐,共筹款港币12万多。1934年夏在南门堂基山建成新校舍。同年10月,陈婉华校长亲赴美国筹款,得款港币13万多。后因卢沟桥战事,建校计划无法实现,捐款由香港台山商会保管。1947年7月,取款10万多港元,兴建女师附小校舍一座及购置图书、仪器等设备。其间,校名先后改为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新中国建立前夕,招有初中5个班、师范生11个班,学生共700多人。

    私立纲纪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13年(1924年),校址在南昌路瑞应书院右邻。是中华基督教会公圣堂办的教会性质学校。1930年改为乡村师范。校长李云湛及女儿李玉屏(该校教师)赴美筹得款项美金2万多元,1941年在原址增建新校舍两座。台城沦陷前有学生200余人。

    4.职业技术教育

    台山因旅外华侨众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职业技术教育较为重视。民国时期,台山建起1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如下表。

    民国时期,台山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有如下特点:第一,全部办在县城台城;第二,绝大多数为私立性质,经费自筹;第三,类型多样,有商业会计、机械维修、无线电技术、汽车维修及驾驶、中医术、妇产科、英文补习、干部培训等;第四,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同实践操作相结合,重视实践技术及能力的培养,旨在造就实用型人才,广受社会欢迎。

    在这些职业技术学校中,办得较有特色和成功的有:

职校名称

创办人

年份

校址

私立尚实商业会计职业学校

李褒华等

1914

杨侯祠、王侯祠

私立栽华职业学校

黄栽华

1927

通济路101~105号

广州实用高级会计学校台山分校

谭云峰

1927

 

私立缉熙补习学校

黄卞山

1927

草朗街余名贤祠

县立产科医学校

陈耿光

1929

通济路

私立中医传习所

伍依苞

1930

仓盈路

私立瑞应初级机械职业学校

余国屏

1932

南昌街

县地方干部训练所

 

1941

 

私立存真高级会计科职业学校

谭云峰

1946

东云路黄明起宗祠

私立台山华侨英文学校

马练常

1949

草朗街

台英英文学校

陈三光

 

东云路、光兴路

台山树人英文补习学校

谭滋原

 

 

正市路38号

    私立尚实商业会计职业学校,这是台山最早设立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初名为台山私立尚实乙种商业学校。以初小毕业为报考资格向社会招生,以培养商业会计人才为目标。1947年改为现名。1948年有学生105人。

    私立栽华职业学校,创办人黄栽华是台山早期留美学生、无线电专家。该校开设的课程有三:一是基础知识,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二是科学技术,设无线电原理、机械学、汽车驾驶修理等课程:三是财会管理,设会计簿记、会计法规、成本会计等课程。另设有测绘、电讯等班,教授测量、无线电收发报、有线电话等技术知识,并设各科半费奖学额,优待公务员、新闻记者、工人子弟及贫寒青年。该校自兴办至1949年停办,19年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3000多人,受到用人部门好评。是台山办得最成功的职业技术学校。

    私立存真高级会计科职业学校,以初中毕业学历为报考资格,以培养高级财会人才为目标。开设的课程有经济学、商业概论、法学通论、商算、商法、银行学、货币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与汇兑证交易、金融法等。该校常聘请社会名流授课。从1946~1949年,先后开设有高级会计班、银行训练班、文书训练班、计政训练班等。

    5.幼儿教育

    台城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晚,最早的幼儿园(初称幼稚园)叫瑞应幼稚园,创立于1946年2月,由余卓英和梁彤芳组办,梁任董事长,余任园长。园址设在南昌路瑞应书院。

    敬修中学附设幼稚园,建于1946年8月,园址在草朗街,园长朱凤屏。

    明德小学附设幼稚园,建于1947年8月,园址设在环城南路李氏公祠。园长余卓英。经济困难者还可免费入学,教师每天负责接送幼儿。教师的工资虽低,但工作认真,受到家长、社会的好评。1952年政府接管该园后改名为县立幼儿园,并迁址草朗街。

    台城镇国民中心小学附设幼稚班,1947年建立,地址在今镇二小。校长刘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