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古镇新貌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8台城古镇   作者:梅伟强 戴永洁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5:0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O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台城。23日,台山县人民政府白海宴横岗村进驻台城。24日,成立台山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着,接管了军事、公安、民政、财经、文教、交通、邮电等系统共92个单位。国民党在台山的统治被彻底摧毁。台城作为新政权的权力中心地位被确定。从这时候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台城古镇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半个多世纪里,台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阶段(1949年10月~1976年10月),改革开放后阶段(1978年12月至今)。

    (一)改革开放前阶段

    改革开放前阶段,习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运动频繁,与此同时,国家从1953年起开始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发展,掀起了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这种大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台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台城虽有新发展,但步伐比较缓慢。

    建国初期,台城新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1.修旧添新,市容面貌有新变化。如加固了通济桥,修葺了凌云古塔,整修了破烂的房屋和街道,铺筑了18533平方米水泥街面(相当于原有水泥街面的50%)等。

    台城周围山丘多,水面少。为了弥补台城这一自然条件的不足,1958~1959年,台城各界干部群众用自已的双手在城南开挖了一个人工湖,使之成为新的风景区。1959年12月~1960年2月,又新建了城东北的人工湖(水面面积100亩)、石花水库(水面面积1500亩)和三台水库(在三台山下的温牛坑,水面面积450亩)。1960年2月~6月,再挖成城北人工湖(即岑边湖,水面面积35亩)。石花水库和三台水库,把风景名胜石花山和三台山联成了一条风景线,为台城增添了新的风景区。人工湖和水库的建设,为台城建设山水美丽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高了台城居民的生活素质,使台城酷热的暑天变得较为清凉。

    2.工业建设迈出了新步子。解放前,台城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性城市,不事生产,全城只有一个发电厂和一些印刷、汽车修理、制革、烟丝、木器和裁缝等小工场(作坊),工人总共才三百人左右。

    建国初期,1949年底,把原有的《大同日报》印刷厂同台城印刷厂合并成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雄厚的台山人民印刷厂。1956年以前,台城的工商业和手工业完成了公私合营和合并组合后,先后成立了台山烟丝厂、制革厂、饼干厂等轻工企业。

    1958年,台山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热潮,台城建起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地方国营工厂。如台山农业机械厂、农具厂、玻璃厂、食品厂、棉织厂、五金制品厂、制药厂等,这几间工厂都是从合作社扩建或合并而成的。新建的工厂则有建筑材料厂、造纸厂、榨油厂、炼铁厂、陶瓷厂、化工厂、粉丝厂、自来水厂等。这是台城古镇历史上工业化的奠基时期。

    这一大批颇具规模的工厂,生产出大量工业用品,供应全县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其中有许多产品是台山亘古未有的新产品,如生铁、日用瓷器、高压电瓷、车床、辗米机、切莳机、水泵、过磷酸钙、碘酒、印花手帕等。它大长了台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劳动致富的志气。随着工业和其他各业的发展,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已基本绝迹,台城出现了人人辛勤劳作,生活逐步改善的新气象。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台城的工业布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西北郊初步形成为工业区。台城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总数猛增至3000多人,相当于解放前的10倍左右。

    古老的县城,经过这10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已逐渐从消费型城镇向生产型城镇转变。台城初步显示出了健康的容颜。

    建国后,党和政府制订了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华侨、归侨和侨眷投资实业。台山华侨、归侨和侨眷热爱新中国,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掀起了投资办实业的热潮。台山建起了多间带有“华侨”二字的工厂企业,而且主要集中在县城——台城,如:台山华侨粮食加工厂(1952年)、台山华侨陶瓷厂(1959年)、台山华侨自来水厂(1961年)等。华侨、归侨和侨眷投资兴办的实业,对发展和完善台城的工业生产、增强台城的经济实力、调整台城的工业布局;对凝聚侨胞的爱国爱乡心,建设富裕文明的新侨乡;对鼓励侨眷自食其力、勤劳致富、移风易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其他方面的新变化。建国初期,台城的交通、邮电、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新发展。

    1951年,成立了由16家行车公司联合组成的“台山县行车公司”,迅速修复各地公路,统一经营全县汽车运输业务,台山逐步建成以台城为中心通往各圩镇的公路交通网。

    1949年10月,台城军管会接管了县城邮局及各圩镇邮政局15个。经过改造与整顿,1951年6月,将台山邮政局与电信局合并,成立了台山县邮电局。从此,台城的邮电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

    1950年10月,台城城区的电话线路为9.5对公里,杆路总长0.7公里。1953年增为16.8对公里、杆路总长1.6公里;至1960年,城区架空明线31对公里、杆路总长8.5公里。城区各主要街道都开通了电话。长途电话也得到较快发展。1953年,开通了台城至开平县的军用、民用和党政机关三条实线电话线路,通江门、佛山、广州等地的长途电话经由开平县邮电局转接。从60年代起,台山与佛山、广州实现载波电路开放通话。70年代,增开台山至江门实线和载波电路。

    台城的电报业务也迅速发展。1953年,增设台城、下川无线电台,结束了密码传报。1969年添置了电传打字机。1973年增设载报机。电报业务日趋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建国后,县政府对包括台城在内的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整。台城办有公立的台山第一中学、台山第二中学(原培英)、台山第三中学(原文海与广大合并)、台山师范学校、台山华侨高级中学(原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和私立的台城华侨初级中学(又称台山私立华侨中学,简称台山侨中)。

    台山第一中学,解放后为台山县重点中学。1953~1957年,学校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是当时全省7所重点中学之一。该校的教育质量素来较高。1949~1965年,学校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1923人。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该校时热情赞扬其校舍宏伟美丽,可以同陈嘉庚先生捐建的集美中学相媲美。

    台山侨中创办于1954年5月,校址在台城风景秀丽的堂基山上。由台山归侨谭光攀、邝修屏等人倡议、侨眷捐资31.8亿多元(旧币,合新币31.8万元),政府借给3亿元(旧币,合新币3万元)建成。著名侨领黄洁被推选为董事会董事长,他捐建了图书馆、礼堂和体育室。台山私立华侨中学是建国初期广东省最早建立的华侨中学之一。

    台山二中,原名培英中学。1952年9月更名为台山县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9月增开高中部,易名为台山县第二中学(简称台山二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易名附城中学。

    台山师范学校,简称台师。1952年改名台山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与台山女师合并。1956年由初师改为三年制的中师,并恢复校名为台山师范学校。1966年秋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办。1969年9月复办,开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班。1973年恢复中师招生。

    台城的小学、职教、幼儿等教育也在调整中发展。比较重要的学校有:

    台山镇第一小学,简称镇一小,位于三台路体育广场旁,创办于1953年,系由当时汽工子弟学校、育英小学和女师附小等三间学校合并而成。有学生1200多人,教职工58人,是当年全县规模最大的小学。校址初在环城西路原县展览馆内,1960年迁往三台路与光兴路,租借侨房作校舍。1964年承担县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学制改革试验,更名为台山县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改称解放小学。

    台山镇第二小学,简称镇二小,原称台城国民中心小学。1953年与溯源小学及台师附小合并,更名为台山镇第二小学。1963年定为台城镇的中心小学,易名为青云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改校名为东风小学。

    台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台师附小。1929年停办,后于1950年8月复办,校址在正市街。1953年2月并入镇二小。1954年8月复办,校址在东云路珠峰山下。“文化大革命”时改名为文革小学。

    台山县业余体校,创办于1956年,为广东省重点业余体校。校址在人民广场原光兴公司办公楼,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三层楼房(在90年代已被拆除)。以培养排球运动员为主,同时为体育院校和普通大学输送合格运动员。1973年开始实行独立办校。

    台山县工农大学,创办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校址设在县立中学和石花山。当年9月招收两年制化工班、农学班共61人;一年制初中师资训练班(中文、数学、理化)105人。1960年7月停办。

    1958年,在台城还开办了工业学校、农机学校、交通学校、财贸学校、建工学校、医士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县培训了各行业的专门业务人员4000人。

    建国初期,台城的幼儿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在1958年,台城已有6所幼儿园:一幼(1958年,园址在宝光里)、二幼(1952年,园址在正市街)、环南、行车、手工业、工商联等幼儿园。以二幼办得最早、最好。1963年改名台山师范附属幼儿园,并转为公办。1970年与三幼(成立于1959年,园址在通济东路)合并为前进幼儿园。1978年改名机关幼儿园。

    一幼于1963年改名东风幼儿园。1969年同工业幼儿园(1960年)合并为工业幼儿园,园址搬往桔园路原天主教堂。

    (二)改革开放后阶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把全党工作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彻底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伟大的复兴之路。台城古镇重获新生,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1.市政建设迅猛发展

    (1)建设规划机构的建立

    1950年初,台城镇政府成立市政建设委员会,1968年改称台城镇革命委员会台城镇建设办公室,1977年改称台城镇城镇建设办公室。1983年成立台城镇建设委员会,2001年9月台城、附城两镇合并,成立台城镇规划建设办公室。作为台城镇规划建设的权威机构,其名称虽多次变动,但其职能及作用不但没有变动,反而随着台城市政建设的迅猛发展,不断得到强化。它为台城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建立了功业,是台城市政建设的“规划师”、“设计师”。

    (2)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自1979年起,台山经济快速发展,台城镇建设进入第二次高潮。在基本保留旧城区骑楼街建筑的前提下,新的建设主要在城区四周向外扩展,每5~10年实现跨一大步。如1979~1985年,新建了桥湖路、环北大道、平湖路、北郊路、龙舟路、环湖路、双亭街、环南后街、南新路、南门路、上朗路、东城大道等12条街(路)。台城的街道共有56条。县城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增至6.13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8倍多。台山撤县建市lO年间(1992年5月~2002年5月),市区建成区面积23.3平方公里,比10年前扩大了三倍多,房屋竣工总面积232万平方米,其中建成住宅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8.8平方米,比10年前增长33%。市政建设共投入6亿元,是10年前的20倍。建成了石花文化广场、体育广场、侨光大道、台西路步行街和多个示范性住宅小区等重点工程项目。与此同时,全城的马路已全面改建,铺上了水泥;街道架设了明亮的路灯;城内的下水道形成了排水顺畅的地下网络,一改过去“晴天满脸尘,雨天满脚泥”、“道路不平、路灯不明”和“水浸街”的状况。

    随着城区的扩大,常住人口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3万多人。2001年9月,附城镇并入台城镇后,台城的面积进一步扩大,总面积达142平方公里,下辖36个村委会,368村(居)民小组,人口173656人。2006年8月,台城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时,据报道,其管辖原台城镇的区域范围,共有10个社区居委会和26个村委会,总面积158.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246人。

    (3)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建国初期,台城的建筑物虽然很多,但普遍不高,多为三、四层,四层以上的很少。

    改革开放后,台城的高层楼宇不断涌现。新建的机关办公楼,如市委大楼9层、市政协大楼5层、台山海关大楼12层。商业大楼一座比一座高,10层至20层的如汽车总站大楼(11层)、台山宾馆(13层半)、中国建设银行台山支行营业大楼(19层)。台城首座超过20层的高层建筑是1996年建成的税务新村大楼,高25层。建于1997年的台山电力工业局调度综合楼,高21层;建于1999年的台山电信生产综合楼,高23层;位于原新宁铁路台山车站旧址的台山商业城,其主楼高23层。

    这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改变了台城的天际轮廓线,为台城增色不少,台城慢慢地“长”高了,更有气派了!

    (4)住宅小区越建越靓

    民国时期,台城建了很多骑楼式商铺,高大、通风、透光,比之过去低矮的平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些商铺建筑一间挨着一间,横向排列,通风采光不甚理想,也不利于防火,且很多没设卫生间,更谈不上方便舒适了。

    20世纪80年代,台城新建了不少称为公寓的住宅楼,多在4~6层之间,各自独立成幢,四周开有窗户,通风采光条件良好。每户有阳台、厨房、卫生间,起居便利。每层多为两户,每套使用面积在30~90平方米。小区设有商店、市场等,生活方便。这样的住宅区有:南门新区、东门新区、华侨新村、平湖新区、前进新村、双亭新村、南门上朗新区、城北新区、城东新区。不足之处在设计不新颖,都是“火柴盒”式(老百姓的戏称)的,没有美感。

    20世纪90年代,市区新建的住宅楼多在6~8层之间,使用面积很多在100平方米以上,有两个甚至三个阳台、卫生间,室外绿化受到重视,生活环境更为舒适。但设计同样不新颖,美感不够;由于没有电梯,5层以上的住户甚感不便。1996年建成的税务新村住宅楼,是市区首座高层住宅楼,有电梯上落,楼层空间较宽,套间设计较合理,使用较方便,居住较舒适。此后,台城住宅建设向“小区”化发展,山水、绿化、安全、舒适,楼盘不仅越建越大越靓,而且名字也斗妍争艳。这些住宅小区有:彩宁花园、六福山庄、彩虹花园、华侨花园、益广花园、千禧花园、百乐园、园田、东尧、明珠、侨雅花苑、东方豪苑、秀荷花城、金海湾、碧桂园等。

    台城的住宅小区根据地理位置不同,打出不同的招牌,彰显自身优势,招睐市民购房。如环通济河的秀荷花城、东方豪苑、金海湾等,凭借通济河的地理优势,大打“山水牌”;华侨花园、侨雅花苑、六福山庄等重视小区的绿化,打出“绿色牌”。近年来进入台山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碧桂园,则凭借其“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经典”商业口号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及环境美、别墅式,“征服”台山市民,购房者异常火爆。房地产开发“热”及小区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城的巨变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5)公共设施日臻完善

    台山市政府十分重视台城市区内的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日臻完善,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

    第一,公园建设。1988年由旅港乡亲雷登伉俪捐资建成人工湖中的九曲桥;1997年,又重建了双亭桥,人工湖的环境变得更秀丽了。1990年,市政府投入25万元,修建了位于城区中心的西濠公园。1997年,市政府在城西的洗布山上建设了占地面积60亩的通济公园,公园的山顶上建造了一座高108米的观光塔,成为俯瞰台城新貌的最佳地点,也是台城的标志性建筑。

    第二,畅通市区三个交通出口。台城原有东西南三个城门,民国初年拆除城门之后,这三个门长期缺乏必要的建设,造成出入口的阻塞。过去,每到暴雨洪水季节,出口被淹,车辆及市民无法通行。建市之后,首先着手完善环市道路系统,把原来只有9米宽的过境公路扩阔为45~59米的环市主干道,它长6公里,主干道6车道24米,两旁非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3~10米,绿化、灯饰予以配套。这条过境公路的建成,使南往冲篓、斗山、都斛、赤溪、三合、端芬、广海、川岛及沿海其他几镇,还有西部的白沙镇(含原三八镇)以及开平市荻海埠的车辆通行畅顺。接着在环市路建设东南西三个公共汽车站,连接台赤、台海、台荻三条公路,大大方便了台城市民出外和四乡市民入城与出行,并沟通了台山同外地的联系。

    1995年2月,动工对环北大道进行改造,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环北大道2000米的扩建工程,主车道扩阔成24米的水泥道路,两旁增建了绿化带和单车、人行道,埋设了台城首条地下高压电缆,安装了170盏路灯。环北大道的扩建打通了台城往水步、大江、公益及开平市新昌埠的通道,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交通堵塞难题。

    过境公路和环北大道东联通衢大道——新建的侨光大道,与新台高速公路台城出入口处相通,北达佛山、广州,西通阳江、湛江、广西,南接广东沿海高速公路,东连珠海,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如今,台城通往外地的陆路交通线已达40多条,台山汽车总站每天往返的客运班车达400多个班次。新台高速公路通车后,现在从市区到广州只需70分钟的车程,市境内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圈”。城区的公共汽车四通八达,出租汽车走街穿巷。1987,台山还以园林酒店的广场为起降场地,开通了到广州、珠海和川岛的直升机航线。这在当时全国的县级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创举。台城作为台山交通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

    第三,新建或重建了几座重要的桥梁。1982年1月4日,南门桥工程竣工,桥长80.8米,宽11米、行人道各2米。它横跨在通济河上。1997年5月,南门桥重建加宽,成为宽24米,长89米,桥面4车道,两边人行道的新桥。有着60多年历史的通济桥,1982年8月,县政府拨款34万元扩建,桥面从原10米扩宽至16.5米。

    1994年11月17日,桥面一段突然坍塌后,1995年4月,重建成长119.35米、宽37.5米,桥面6车道、两边设人行道的钢筋水泥桥。1995年8月,将通往城西龙舟地的五龙桥,从人行桥扩建为宽17米、长87米、桥面两车道、两边人行道的新桥。1989年,在城西新建彩虹型新宁大桥;1997年,结合建设台城河水闸,又将该桥扩宽一倍。现在,不到3公里长的台城河上,飞架起4座美观的钢筋水泥桥,成为“三里四桥”的新景观。

    桂水桥,1976年改建后,桥面扩宽为5米,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1985年,旅美侨胞余成创捐美金5000元。旅港乡来余凯庆捐港币5000元重建。改建后,该桥为2墩3孔,长宽均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载重量为20吨。对沟通城西的交通和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水、电、通讯不断扩大。为保证台城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通过增添设备,1985年台山华侨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已从过去的1.2万吨,增加到3万吨。1988年又提高到6万吨。1994年建成台山第二自来水厂,台城自来水的日供应能力提高到12万吨。1997年,台山市供水集团于台城河上游合水新建水源泵站,以保证台城城区的自来水源。

    为改善台城的电力供应,1986年在北郊建成了台山发电厂。1991年8月,台山台港发电厂建成投产。之后又建成220千伏输变电站2座、110千伏输变电站1座、楼高21层的电力工业局调度综合楼。

    1985年11月25日,台城地区4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标志台山的电信业务进入了自动时代。1990年1月14日零时起,台城8000门程控电话开通,用户可直拨国内560多个市县、国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实现全市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台城及台山侨乡同祖国及世界各地的联系更方便了。

    (6)绿化美化环境优美

    台城周围青山环抱,是一座绿色的城镇。改革开放后,除老城区外,新城区及新建扩建的马路两旁,都很重视绿化美化,树木、花草,到处绿意盎然,城市雕塑也出现在主要街区,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台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

    多年来,台城在绿化美化环境方面,最值得一书的是治理人工湖和通济河(台城河)。

    人工湖一直被台山市民评为台山八景之一,它在台山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人工湖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和人为破坏后,公园用地被严重蚕食,周边建筑林立,与公园环境格格不入,公园内乱建乱搭,在不大的湖心岛中建起一座湖心酒店,新建的曲桥、桥亭缺少园林建筑的美感。人工湖失去了当年的宁静。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三湖水面基本保持原状,但淤泥和湖水长期没有清挖、排换,既脏又黑。

    台山市政府把台城人工湖改造工程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并出台了《台城人工湖整改方案》,本着“恢复原貌、旧貌换新颜”的原则,分期进行整治。通过整治,使人工湖公园(宁城公园)绿树环抱、湖水清澈、环境幽静、自然生态景观优美,成为台城城市景观的一个品牌。目前,第一期整改的4个项目已经竣工:人工湖引水(从石花水库溢洪处引水);湖底清理(北湖排水、清理垃圾、湖底消毒);畔湖水亭广场及周边(从原门楼至台山宾馆一带)修建休闲小广场、观景亭;将原园林处办公用地改为绿化休闲区。人工湖经过“整容”后,已露出秀丽的容颜。

    通济河是台城仅有的一条河,故被称为“母亲河”和“生命之河”。在历经数百年的变迁后,通济河的河床已越来越窄、越来越浅。近年来,由于遭受严重的生活及工业污水污染,河面黑浊,水体发臭,垃圾漂浮,路人皆掩鼻而过,河岸两边的居民更是常年闭窗而居。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终于尝到了苦果。“治理通济河”成为台城居民的强烈呼声。2005年3月,台山召开“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递交了有关通济河治理的提案。时任市委书记李澄海、市长郭伟多次表态,要将通济河治污染工作作为全市的民心工程来抓,重拳出击,彻底解决通济河的污染问题,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为改善通济河河段水质,市政府决定兴建一座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并对河两岸的污水进行截流。2007年7月,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4275万元,长6.8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为4万吨。二期工程完成后,治理能力将提高到8万吨。根据有关部门制订的排污方案实施后,不仅能拦截河道两岸的污水,而且能有效地减轻进入通济河的污染负荷,改善城区河道的水质,还居民一个洁净、优雅的居住与生活环境。另据《台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通济河沿岸自东向西还要建成景观带,堤岸设计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绿化、人行道、路灯、座椅等,使之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7)文教卫体交口称赞

    改革开放后,台山旅外乡亲捐资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最为热心。从1979~2006年,捐资达14亿元,其中办学占4.3亿多元,办医占1.77亿元,很多大的项目都集中在台城,如:学校有:李谭更开中学(李灼文捐建);伍舜德家族在台山一中捐建的伍舜德楼、马兰芳楼、马兰芳礼堂、教师活动中心、伍威廉楼、(伍伟民、伍伟国)昆仲楼,香港台山商会捐建的台中体育综合馆,黄乾亨、黄乾利捐建的台中黄笏南楼等;在台山师范学校有黄炳礼捐建的黄传经教学大楼、黄炳礼大会堂、科学馆、黄远铭图书馆,李伯荣捐建的聚英楼、周佩卿楼,香港台山商会捐建的艺术楼,伍舜德等五友捐建的台山五友楼等;香港台山商会捐建的新宁中学、台山侨中教学大楼、台山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陈鹏权家族捐建的鹏权职业学校、陈鹏权中学;邝文炽、谢天锡、陈泽富、陈泽恩等校友捐建的台山培英中学新校;黄、李姓及雷、方、邝三姓乡亲分别捐办的居正、敬修职校及电子专业学校,等等。

    还有李磐石捐建的台山电视大学,伍舜德捐建的台山职业中专,陈区明、陈学德捐建的伯宏小学,等等。现台城有各类学校70多间。

    医院有:台山人民医院由香港台山商会捐建的门诊大楼、住院大楼,李伯荣捐建的李星衢翁行政大楼、纪念显祖李楷文翁大楼、急救中心,黄浩川捐建的黄铭衍楼、内科八区大楼,等等;陈策文捐建的台山市妇幼保健院保健大楼、陈鹏权捐建的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黄炳礼、李伯荣、黄浩川、刘炳光等人捐建的台山中医院新院;黄炳礼捐建的台山护士学校,李伯荣捐建的台山皮肤病防治中心,伍舜德伉俪捐建的台山“三优”中心,伍威权捐建的城区医院伍威廉楼,等等。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全国二等甲级医院。

    文化有:台山科学技术馆(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捐建),台山少年宫(伍舜德捐建),台山博物馆(黄炳礼捐建),台山图书馆(伍舜德、黄乾亨、黄乾利捐建),台山文化艺术馆(黄浩川捐建)等等。以上诸项文化建设构成了城东区独具特色的“台山文化区”。

    此外,还有台山旅外乡亲捐建的台山教育电视台,黄炳礼捐建的黄传经电视演播楼,伍舜德捐建的台山新闻中心大楼,等等。

    从1989年起,李灼文、陈维湘伉俪赞助举办台山首届艺术节,以丰富台山市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台山市的文化艺术水平。1992年,李灼文病逝后,陈维湘继续每两年一次赞助艺术节活动。至2006年已举办了9届艺术节。

    体育有:朱正贤捐建的体育训练馆、旅外乡亲捐建的第二体育训练馆、伍时畅家族捐建的伍公时畅游泳池,等等。

    1982年,旅港乡亲朱正贤在台城赞助举办首届“振兴杯”排球邀请赛。此后,朱正贤每年都热心赞助“振兴杯”赛事,至2007年已举办了16届。邀请的对象既有中国女排国内和国际级的对抗赛,也有男排对抗赛。台山“排球之乡”的荣誉实至名归。

    台山旅外乡亲捐资举办的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建设项目,不仅彰显了台城作为台山市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而且大大推动了台山市文教卫体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台山成为文教卫体强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台山人民有口皆碑。

    (8)工业建设成就喜人

    台山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引进了外资和随着电子行业的新兴,工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有过令台山人自豪的记录。台城在这方面发挥了“龙头”的作用,先后建起日用电器厂、电热器具厂、电子器具厂、电线厂、机械厂、农机厂、化学制药厂、新宁制药厂、化工厂、糖饼厂、酒厂、陶瓷厂、玻璃厂、皮鞋厂、印刷厂等。

    这些工业企业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工厂的规模方面,都很有名气。如日用电器厂1983年生产的“钻石”牌56寸、48寸、36寸交流吊风扇荣获国家工业部年度优质产品称号,“天鹅”牌和“北极星”牌落地扇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些会议室选用,“富华”牌电饭煲饮誉国内外。新宁制药厂研制的超微次硝酸铋为国内首创新产品,舵牌T1—IS机械挂钟、24~26寸自行车全链罩、汽车千斤顶、S70球型门锁、电热杯、液化石油气钢瓶、复合维生素B溶液、人参五味子糖浆等等产品,都曾获得优秀产品(或新产品)称号。台城工业建设起步阶段取得的这些成绩令人十分振奋。1989年,由台山县纺织工业公司、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广东省纺织工业技术服务部与李灼文的香港名驹制衣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台山纺织厂,总投资1.26亿元,写下了台山纺织工业的新篇章。

    进入90年代,办在台城的工业企业多是以外商投资为主,具有现代化规模、科技含量较新较高的工业企业,著名的有:信华(中国)机械有限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千斤顶生产经营企业;祥达电器厂是全国闻名的微型电机生产基地:台山空调器总厂生产的“三宁牌”空调器形成系列产品面世;台山电缆厂生产的钢芯高导电稀土铝合金绞线在第四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等等。英达利食品企业集团1995年在全国食品制造业排名最前的50家企业中,排列第24位。

    台城镇经济的发展备受注目,1999年、2000年曾连续两年被评为江门市“强镇富民”、“招商引资”先进镇。

    迈入新世纪后,台城镇确立了“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走“工业园区化”路子,不断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优化软硬件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附城镇并入台城镇后形成“大台城”,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现已开发建设西湖外商投资示范区、台山市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台山市北坑工业园区等3个工业园区。至2006年初,总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在3个工业园区落户的项目有104家。台城镇有以汽车配件、烧烤炉具、铝制品、电子电器、制药、五金、塑料、陶瓷等为主导产业的各类企业421家,其中外资企业97家(台资占39家),民营企业324家。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台城镇工商税收、一般预算收入两项指标年均增长保持在13%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每年保持在4亿元以上。

    台城镇与附城镇合并后有4万多农业人口,32个农村村委会,镇(今街道办事处)委、镇政府在实施“强镇富民”、“工业强镇”发展战略中,强调“农业稳镇”,积极扶持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城郊型“三高”农业种养项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全镇农业结构“4个1万亩”的发展目标,即1万亩优质水稻,1万亩优质水果,1万亩淡水养殖鱼塘,1万亩经济作物。该镇还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与有关公司共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稳定并调动了农民的种养积极性。

    台城还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地缘优势,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积极引导侨资、外资、民资向第三产业发展,从事房地产、旅游、商贸等行业的开发。碧桂园的开发、城西食街的兴办、新桥水果副食批发市场及众多特色商店的出现等,都大大激活了大台城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工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台城古镇在解放以前长期形成的商贸消费型经济的状况。这是台城历史上最为深刻、最为伟大的变化。

    (9)商业经济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后,台城的商业服务性经济继续保持繁荣兴旺的发展势头,台城市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八个“多”和一个“新”上:

    第一,集贸市场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84年开始,台山加快了集市贸易市场的建设。台城自1985年以来,先后改建了南昌市场,新建了东门市场、城北市场、新桥副食及水果批发市场、美琴肉菜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新宁市场、康盛商贸中心等,构筑了饮食企业市场,原附城镇在环市路建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食街。这些市场配套完善、清洁卫生,集市贸易与经营吃、用、穿、玩的商品齐全,市民称便。南昌市场先后于1985年、1994年两次投入巨资进行改建,建成了3层、总面积达3.2万多平方米的大型集贸市场,首层为经营肉、鱼、蔬菜、副食等综合性市场,二楼为服装及工业品市场,三楼为仓库。由于商品齐全,文明经商,交易活跃,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1995年该市场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第二、超级市场多。1997年9月,由旅港乡亲经营的城东利迪超级市场开业,成为台山市首家大型的超级市场。超级市场(老百姓习称“超市”)建筑豪华、宽敞舒适、商品丰富、服务良好,深受百姓喜爱,发展势头很旺。1996年1月,旅港乡亲刘炳光的香港惟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台山商业城,于2002年春节前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集吃、住、购物、旅游休闲于一体,成为江门地区建筑群体最大、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商场装修最豪华的超市。2007年初,在人工湖北岸原台城文化宫和少年宫旧址,又建起了两座设计独特、装修豪华、环境优美、商品齐全的超市一台山天岭购物广场、台山天诚购物广场。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地段,占尽位置优势,每天从早到晚,这两座超市里顾客如流,生意兴隆。

    第三,餐饮店及酒楼多。上茶楼、下馆子,早饮茶、晚宵夜,这是台城人的“至爱”和“民风”,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至今长盛不衰。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当年台城的餐饮店和酒楼遍布全城。改革开放后,此“民风”依然如故。不过,不变中稍有变化,这就是饮食文化日益丰富多彩,追求特色饮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近年来,很多人改变了过去上大茶楼、大酒店、大饭馆的习惯,喜欢选择那些装饰讲究、环境幽静的小店小铺,甚至菜特价平的“大排档”式特色店就餐,如过境路的海鲜店。近年来,位于附城长岭和城郊东区大道一带,“冒”出了10多间饮食大排档,以经营狗肉、狗鞭汤、牛骨汤、鸡酒及香莳、芋头制作的各种特色菜肴招待顾客,每天的生意十分红火。近几年,台城出现了众多的茶餐厅、咖啡厅、茶座、火锅店、自助店、快餐店、面包店、面食店等,外省的如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外国的麦当劳、肯德基、港式、日式、韩式、东南亚风味餐厅等,在台城街头也大行其道,顾客盈门,成为年青一代“热捧”。据有关报道,目前,台城这类餐饮店达400多家。以糕点面包店为例,过去,台城很少有专营面包的店铺,人们要吃面包,只有早上在茶楼或个体饮食店才能买到,面包不但品种少,而且数量也少,迟来者或临时需要者,很可能就买不到。如今,漫步台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装饰华丽、卫生干净的面包店、西饼屋、糕点店,而且多是连锁店,如著名的美心点心店。糕点面包店遍布全台城,成为台城餐饮的新兴行业。

    改革开放之初,台山利用外资兴办了多间酒楼、宾馆,以改善投资环境,并为市民提供高档次的消费生活,如台山园林酒店、台山华侨大厦、美丽华酒店、台山商业城大酒店、新湖滨酒店、旺角酒楼、凤凰酒店,等等。这些豪华酒店的兴建,成为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变着古城的风貌。

    第四,银行多。改革开放后,台山市以台城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台山市支行为领导,专业银行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银行的台山市支行;地方性银行有广东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除人民银行外,各家银行在台城部设立办事处、营业所、储蓄所,其服务网点遍布全城。老百姓说:解放前台城的米铺比钱庄(银行)多,现在是银行多过米铺。此外,保险公司也在台城设立分支公司。金融业务逐步完善,中国银行的外币业务和各专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已同国际金融业接轨,互通业务运作。改革结算办法,信用卡、借记卡等业务被企业和群众普遍采用。侨汇业务及外币存取业务简捷方便,储蓄业务不断发展,存款余额逐年增加。第五,婚纱店多。婚纱店的兴起,也是近年来台城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婚纱店装饰讲究,每一间都挂满绚丽多姿、色彩斑斓、温馨情深的婚纱照片招徕顾客,成为台山侨乡日益文明、富裕的生动写照,除了年青人新婚时喜欢上婚纱店拍婚纱照外,一些中年夫妇甚至度过了“银婚”、“金婚”的老夫老妻从国外或港澳归来,也来到婚纱店穿上一套心爱的婚纱,“赶时髦”补拍一款婚纱照,弥补过去生不逢时的那个激情年代所带来的缺憾,重温年青时代那段浪漫而苦涩的爱情。台城因是侨乡的中心城市,婚纱店的生意十分红火。

    第六,金行多。台山人因有“南风窗”,多侨汇,素有“惜”金的传统,喜爱金银首饰。改革开改后,台城涌现了很多金行,仅在老街道台西路、通济路、北盛街、革新路就有15间之多。其中,台西路有台山黄金首饰、周大福、天桥、全福、金福、惠福、信鑫等7间。顾客最多的可算是周大福金行了。周大福金行由香港周大福集团开设,名气大,有信誉,品种多,成色高,深受顾客青睐。金行多,说明台山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对金银首饰的需求量大了,选择性多了。这成为台城商业经济欣欣向荣的又一重要表征。

    第七,书店多。台山是“文化之乡”“教育之乡”,人们爱读书买书。改革开放后,在台城的大街小巷,办起很多大大小小的书店或书报店,在大型超市里也专门开设售书区。台城的书店中,以新华书店规模最大,它在市区里就开设有3个门市部,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而且品种多,上架的书籍有3万多种。其中心门市部(位于环北大道)楼面有3层,摆满了各种书籍,前来购买者每天络绎不绝。

    新宁书城是台城较有名气的“个体户”书店,开办以来生意兴隆,深受市民欢迎。台山商业城开业后,书城的老板在那里增开了一间等于原书城两倍多的大型图书超市,为这个偌大的商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2006年,在东门市场旁又一间大型的成名书城开业,每天到这里遨游书海的人很多。当今时代,台城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他们尤其年青一代希望从书本中吸取知识和精神营养的需求更强烈了。

    第八,移民服务机构多。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实行来去自由的新移民政策,台山侨乡出现了建国后新的移民高潮。根据1998年侨情调查,从1978~1998年,台山通过亲属移民(占多数)、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劳工移民、婚姻移民、留学移民等途径移往海外及港、澳的新移民达168067人,年均8000多人。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势头的需要,台城出现了许多移民服务机构,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出国服务机构,其业务包括咨询、翻译、填表、公证、照相、代购机票、陪送出境等。如市外侨局对外服务部、市旅游公司移民填译部,开办移民出国服务已20多年,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填译人员,翻译水平较高,填译质量深受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确认。他们热诚为新移民咨询、翻译、填表、公证、体检、拍照、代购机票、陪送申请人往广州办理签证,安排车辆送往香港搭机等“一条龙”服务,深受新移民们的好评。

    第二类是各种技能培训学校(班)的开设。由于新移民多数是男女中青年,很多人既不懂英语,又无一技之长。为此,台城相继开办了许多英语训练班和餐饮学校(或培训班),为准备移民者进行职业培训。这类广告及商号成为台城的一道风景线。

    台城的英语补习学校(班),有致公党、民盟、敬修中学、科学馆、图书馆、文化宫、台中、台城补习学校等数十所。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男女青年参加学习(或培训)。有的培训班还特聘外籍教师任教,以此招徕学员。

    餐饮学校(培训班),主要是为出国人员培训烹调和点心制作技能,修业期满后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出国后凭证书可以在华人饮食行业寻觅工作。

    台城办得最早、最好的餐饮学校有:台山供销社的饮食技术学校,创办于1982年。台山饮食服务公司的饮食服务技术学校,于1983年开办。此外,台山旅行社点心部、厨房部举办的培训班也很受欢迎。

    为了适应出国后谋生的需要,还有一些女青年在制衣厂、刺绣厂学习裁缝、刺绣等技艺。

    第九,商业步行街成为台城商业经济繁荣的新标志。台城商业步行街,原名叫台西路,位于城区繁荣地段,它东起天桥百货商场,西至台山商业城,全长500多米,街道两旁三四层高的楼房鳞次栉比,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临街的一面千变万化,荟萃了欧美建筑艺术风格,又有中国南方特色的骑楼,晴不晒,雨不淋,极宜休闲、购物。这些建筑物见证了台山华侨创业和吸收外国先进建筑文化的历史,极具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成为台山不可多得的侨乡建筑文化瑰宝和发展旅游业资源。

    近年来,台山实施“旅游旺市”的发展战略,于2001年投入2000万元,对台西路进行全面修缮、整治和保护开发,建成具有侨乡特色的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由于这里环境优美、设计独具、建筑风格万千,加上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每天从早到晚行人如鲫,顾客盈铺,日间兴旺,夜晚灯饰辉煌,更是繁华。如今,台城商业步行街已成为市民休闲购物的好去处,也成了台山市一个重要的商业区和旅游观光、认识“中国第一侨乡”的“橱窗”。2007年,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珠江三角洲旅游推介大会组委会评出“广东省最佳旅游商业名街”,全省有30多条商业步行街参评,台城台西路、广州北京路等10条商业步行街获此殊荣。台西路商业步行街是江门五邑侨乡唯一入选的旅游商业名街。

    2.远景规划鼓舞人心

    为了适应台城快速发展的形势,台山县政府于1991年聘请成都、广州设计院,对台城镇的城市建设制订了《台山市市区(1992~2010年)总体规划》,根据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及历史传统,按照地形、风向状况,有计划地实施功能分区,对原设在城区内的工厂,先后迁出,在城北、城西、东门设置工业区,城区作为行政、文化、商业和居住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台城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是台城有计划、健康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1995年8月31日,台山市政府印发《台山市区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防治台城及其附近饮用水源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1995年10月11日,台山市政府颁布经市人大常委会十届1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台山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共8章129条,对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规划管理、城市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法律责任与对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处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是台城依法管理和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000年9月11日,台山市政府印发经市人大常委会十一届1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台山市市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共6章53条,对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作出了严格规定,以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城市环境。

    2003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对《台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作了批复,表示原则同意该规划。批复强调指出:

    (1)台山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具有良好的港口

    岸线、海洋渔业、海岛旅游等资源优势;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的重要节点,是台山市市域的地方性中心城市之一。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要将其逐步发展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业步行街获此殊荣。台西路商业步行街是江门五邑侨乡唯一入选的旅游商业名街。

    2.远景规划鼓舞人心

    为了适应台城快速发展的形势,台山县政府于1991年聘请成都、广州设计院,对台城镇的城市建设制订了《台山市市区(1992~2010年)总体规划》,根据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及历史传统,按照地形、风向状况,有计划地实施功能分区,对原设在城区内的工厂,先后迁出,在城北、城西、东门设置工业区,城区作为行政、文化、商业和居住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台城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是台城有计划、健康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1995年8月31日,台山市政府印发《台山市区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防治台城及其附近饮用水源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1995年10月11日,台山市政府颁布经市人大常委会十届1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台山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共8章129条,对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规划管理、城市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法律责任与对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处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是台城依法管理和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000年9月11日,台山市政府印发经市人大常委会十一届1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台山市市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共6章53条,对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作出了严格规定,以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城市环境。

    2003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对《台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作了批复,表示原则同意该规划。批复强调指出:

    (1)台山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具有良好的港口

    岸线、海洋渔业、海岛旅游等资源优势;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的重要节点,是台山市市域的地方性中心城市之一。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要将其逐步发展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侨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台山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实际居住人口规模(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到2005年控制在25万人左右,到2020年控制在35万人左右;城市规划建成区建设用地规模到2005年控制在23平方公里内,到2020年控制在33平方公里以内。

    (3)同意《规划》确定的“适度向东,积极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依托老城区,近期向老城区以东、新台高速公路以西发展,远期积极向台城河以南发展。逐步形成以东南部新城市中心为主中心,旧城区中心为次中心的城市结构。

    (4)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和港口、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优势,切实处理好城市交通系统与新台高速公路的衔接关系,加快内、外环路及新台高速公路铺道的建设,改善旧城区交通条件,营造对外联系便利、内部交通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

    (5)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通信、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要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既要满足城市的生产、生活,还要充分考虑市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6)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工业、生活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石花山水库、台城河、人工湖等水体质量。要结合城市石花山等自然山体及河道、湖泊、公园绿化,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扩大绿地面积,美化城市景观,体现“山水一园林一城市”的自然融合。要注重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规划控制,补充环城绿带和区域绿地规划,科学划定和管理环城绿带和区域绿地。

    (7)要重视城市传统风貌和特色的保护。旧城的传统风貌街区是侨乡建筑风格的集中展示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也是全市重要的商业服务区之一,必须从延续城市文脉和保护城市特色的高度,保护和利用好。保护的重点是陈宜禧铜像一东华路一天主教堂一天桥一市府大楼一台西路一革新路一带及其附近的特色建筑,要保持完整的格局和真实的历史风貌。

    (8)进一步完善《规划》并严格实施。《规划》是台山市城区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改变《规划》。

    如果说,《台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为台城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重要批复则为台城今后的发展实施权威性的指导,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个批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光辉思想。台山人民只要团结协力,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把总体规划和省政府的重要批复变为现实。台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