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金融中心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8台城古镇   作者:梅伟强 戴永洁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5:06 

    自晚清咸丰、同治年间起,台山先侨携银钱(自携或托人携带、或由“巡城马”即“水客”带交)回故乡的渐多。民国年间大增,至抗战爆发前更达于高峰,平均每年约二三千万美元,冠于全粤、全国。银钱的大量传入,从事银钱服务获利丰厚,从而促进了台山各圩市金融业的发展。台城因是全县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教育的中心,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又成为金融业的中心,其金融业之繁荣冠于四邑侨乡。

    (一)金银铺

    台山人把来自海外的款项称为银钱、银信,把从事银钱兑换的行业及店铺称为金山庄、银铺,或合称为金银铺。台山县钱庄业始于清道光年间(1836~1850年),均为独资经营。经营范围是专门为侨眷买卖铺钱、找换外币、寄托存款、临时借贷等。

    民国时期(至抗日战争前),台山钱庄业发展迅速,金银铺遍布台城各主要街道。除专营金银铺外,很多杂货店、药利店、烟酒店、烧腊店、米店等也做起兼营“接理华洋书信银两(汇单)”汇兑业务,这样的广告充斥台山各报刊和侨刊。西宁市中和街、南昌街、北盛街,金银铺林立,成为台城的“金融街”。

    抗战胜利后,侨汇接通,银钱源源汇入,台山金银钱庄业发展迅猛,至民国35年(1946年),共发展到160家,为台山金融业的鼎盛时期。其中,台城的元亨、达新、宝泉、建丰、金荣源、公信、西宁、南华、利记、大信、大正、水亨、裕亨、慎信和仁安(药房兼营)等15家金银钱庄的资本最大。这些金铺钱庄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如慎信药行于民国36年(1947年)收转华侨银钱达460万港元,仅手续服务费收入就有4.5万港元。这些金银铺还办理个人储蓄,民国35年(1946年),全县160家金银铺存款总额达1435万港元。

    (二)银行

    自民国12年(1923年)起,台山始设私营银行。第一间私营银行是岭海银行,1923年由黄笏南创设于台城光兴路68号,经营业务为侨眷存款、放款、兑换、信托等。它开了个人储蓄的先河。此后,至民国38年(1949年),台山先后开设有19家公营及私营银行,其中有14家设在台城,它们是:香港广东银行台山分行(1924年)、广州兴中商业储蓄银行台山分行(1928年)、广州五华实业信托银行台山分行(1930年)、台山南中银行(1932年)、中法储蓄会(1933年)、广州储蓄银行台山分行(1934年)、中央储蓄会(1936年)、中国银行台山办事处(1936年)、中国信托有限公司台山分公司(1937年)、广东省银行台山办事处(1937年)、中国农民银行台山办事处(1940年)、邮政储金汇业局台山分局(1943年)、交通银行台山办事处(1946年)、台山县银行(1946年)。这14家银行多集中在台西路,其次是县前路和西濠路。台西路有“台山银行街”之誉。这些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办理华侨汇款付款、存款、托收、储蓄、信托、保险等。广东省银行台山办事处还对私营工商企业发放贷款,从1943~1948年,贷款余额达107万元法币。中国农民银行台山办事处对农民团体,如合作社、农场、林场、渔会等发放贷款。至1947年共计发放576.43万元,收回460.24万元,余额116.19万元(均为法币)。

    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为台城的市政建设与经济发展,如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兴办,特别是消费性商业经济的繁荣兴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