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式别墅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5台山“洋楼”   作者:张国雄撰 发布时间:2013/05/14 14:52 

    这种近代建筑是指自成院落的独立式的居住建筑,有的没有独立小园,但是在村边或者村外独立而建。

    台山当地民众将这类近代建筑叫做“小洋楼”,又俗称为“庐”。不过,民间的称呼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除了规范的近代西式别墅之外,他们还习惯将那些部分运用进口建筑材料,采用西方建筑语言于建筑外观的一些两层民居也算在内,这些民居与村中其他民居集合在一起,严格地讲,它们还不是西式别墅。不过,民间称呼的包容性,反映了当地民众对西方建筑文化的一种粗浅的理解。

    作为台山近代建筑“洋楼”主体的西式别墅,大致出现在20世纪初期,比碉楼的历史要晚得多。但是,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不仅在历史时期,就是在现存的台山近代建筑中,西式别墅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碉楼,至少是现存碉楼的两三倍。

    别墅的出现,是台山乡村建筑和居住条件、环境的一大跨越,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富贵的象征。随着华侨对海外生活的耳闻目睹,在回乡买地、建房的过程中,对居住的条件和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而比较封闭的三间两廊住宅,以及已经有所变化的新的普通民居,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居住的更敞亮、更舒适、更卫生、更气派的追求。于是,西方的别墅式建筑自然被华侨们引进乡村。“庐”这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名称一直流传下来,今天台山乡村的很多楼房建筑,仍然取名为“庐”。

    西式别墅与台山普通民居不同,也与碉楼中的居楼功能不一样,更多地从居住的角度进行设计。其平面布局延续了传统民居“三间两廊”的格局。与普通民居一样,多数别墅还是从两侧开门,正面开门的别墅比较少。进门后是廊间,两侧的廊间主要是厨房。廊间各有一门与后面的卧室相通,穿过廊间,就进入了宽阔的天井,天井的后面是厅,一家人吃饭和会客多在厅里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三间两廊”布局。由于洋楼已经不是传统低矮的民居,而是多层建筑了,对“三间两廊”的平面布局自然稍加变化,天井二楼的楼层封闭;有的洋楼的两廊退到了厅、房的后面。不管是何种别墅,对传统的三间两廊民居最重要的突破,还在房间的层高和窗户。它一改以往的低矮、狭窄、封闭的空间,加大楼层高度,开间高大;房间开窗,甚至连北墙也不受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增开窗户,每个窗洞比传统民居更宽大,更便于通风采光。

    别墅不仅承续了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同时将当地主人的精神空间也继承过来。进门有门神神位,廊间厨房的灶台旁有灶神神位,天井墙上是天神“天官赐福”神位,对面的厅堂墙角是“土能生金”的地神神位。在别墅的楼上还有祭祀列祖列宗的人神神位。有意思的是,在人神神位供奉的不仅仅是祖宗,还有能够保护家人平安的各种神灵,比如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至圣孔子先师、至通陈圣大王、护国南海洪圣君、关圣帝、孔雀公主等等各种神灵。别墅依然是乡村民众熟悉的“人神共居”的精神空间。

    台山西式别墅还受到碉楼的影响,将碉楼的一些防御设施揉进了别墅的设计。最普遍的现象是,别墅一般都在大门的上方开设射击孔,二楼的人可以在楼内向下打击靠近大门的盗匪。有的还在别墅的四角或后面的两角建设防卫台(当地民众俗称“燕子窝”),加强别墅的防御功能。别墅的门窗都是用钢板制作,窗户都加设了铁护栏。一座别墅俨然就是一座城堡。

    但是,别墅的建筑材料在台山的近代建筑中,最大量地使用了进口的水泥、钢筋,墙体多数是采用混凝土筑砌。有的别墅外墙用青砖垒砌,但是中间是加筑钢筋水泥,同样十分坚固。室内装饰用材多用进口的坤甸木、钢材、涂料、玻璃,从壁炉的设立,地面防潮砖、水磨石和地毯的铺设,到室内吊顶图案和大组合吊灯,再到楼梯栏杆设计,乃至神龛造型,都融进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因素,卫生洁具、沙发等也是“舶来品”。同时,体现传统家居文化的历史题材的壁画、题联以及清代的酸枝家具、屏风隔扇等,共居——室。但是,家具的摆设不再如传统民居那样强调配套、对称,而是着眼于房间面积、形状,灵活应用以求舒适、自然、实用。

    楼体的外观设计和结构都比较自由,外部造型以西方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近代式为普遍,强调立面的对称,分为三段是共同的特点。有的庐楼体为西式,但是架上一个中国传统琉璃瓦屋顶。庐高一般为2~3层,墙体以钢筋水泥为多,青砖墙中间基本上灌注了水泥,这两种墙体都比普通的民居要厚。正面开门的庐第一层多为柱廊,或外廊式或内廊式;第二层为柱廊式阳台,第三层是平台。1~2层的柱廊以古典柱式和罗马拱券为多,伊斯兰的叶形券拱也有表现。也可能因为庐是西方别墅的仿造,在窗的整体造型和平台护栏外墙的灰雕图案上,西式建筑风格浓厚,大胆采用了卷草、卷涡和巴洛克风格的曲线构图,有时不惜堆砌。山花造型绝大多数都具有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征。

    这样显示富贵洋气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台山的东部和中、南部这些华侨侨眷众多,商贸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地区,以台城、斗山、白沙、端芬、四九、大江、冲蒌、都斛等镇为多,基本上与台山碉楼的分布重叠。

    这些西式别墅多数是散布在村落的外围,或村后或村侧。因为在近代台山的华侨新村建设中,对村落的规划和自治管理,已经引进了西方的观念和制度,村民逐渐形成了遵章守规的意识,尤其是民居的建筑必须严格按照已经制定好的章程办事。在村中拥有宅基地的村民,要建筑自己的房屋,必须依照同意的规划而行,建筑式样和房高不能违规。前排的房屋不能高过周面的民居,以免遮挡阳光,影响通风,破了全村和邻周的"风水”。因此,有了西式别墅建设愿望的侨眷家庭,在满足自家居住的宽敞、舒适、气派的同时,还必须符合全村的总体规划。于是,多数选择在村后或村外另外择地建房。这样的西式别墅,在台山乡村星罗棋布,随处可见。

    最著名的,要数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的翁家楼了,它们是台山西式别墅中的典范。

    端芬庙边模范村有5座别墅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其中的玉书楼、沃文楼和相忠楼以其立面的独特造型,最引人注目。这组别墅是翁氏乡亲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兴建的。

    左边的一座,是玉书楼,主人叫翁玉书,是早年去美国的华侨,于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聘请了德国建筑设计师为他设计了别墅图纸,然后带回家乡,请人兴建。王书楼占地1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楼顶建筑了一个红柱、四角攒尖、绿琉璃瓦盖顶的凉亭。整座建筑的空间布局巧妙,宽敞高雅,窗大门阔,洋气十足。玉书楼最大的特点,是窗户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半圆形、长方形等,加上各种窗饰,设计新颖,采光充足,通风流畅,成为玉书楼最让人百看不厌之处,反映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居中的一座叫沃文楼,立面造型像一个“山”字,左右两路为二层建筑,中路高三层并突前,使整座建筑的平面如一个“凸字”。大门开设在左边,造型非常气派,登上十数级门廊台阶,迎面是高大的爱奥立克罗马柱装饰的高3米的大门,古典的立柱上托拱券,二楼是开敞式的西方阳台,与大门和谐地结合,显出了沃文楼的大气富贵。楼主也是美国华侨,其对西方建筑的理解和运用,反映了它的设计也应该出自外国专业建筑设计师之手。

    右边的一座是相忠楼,高两层,有一个半埋式地下层,其立面造型最不拘一格,中部门楼的设计独具匠心。半圆弧的台阶与半圆形的楼体融为一体,一层开放式门楼,通过十多级台阶,从侧面进入一层阳台,大门高阔。而楼是封闭式阳台,立柱贯穿两层门楼,形成为一个整体。相忠楼还有一个特点是窗户宽大,大量采用玻璃窗户,通风采光充沛。

    斗山镇的浮月村,也是一个西式别墅修建比较多而集中的村子。浮月村建村于清朝光绪初年,是“华侨新村”的代表之一,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有1000多人,是全村现有人口的3倍多。普通民居集中高密度分布,在其周边分布着惠华楼、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庐、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陈国旗楼等15幢别墅。它们是浮月村的华侨在解决了家人的普通居住条件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华侨为提高居住生活水平而兴建的。惠华楼历史最长,建于1917年,至今有90年了;觉庐兴建的时间最晚,1937年完工,至今也有70年了。浮月村的西式别墅大多占地约200平方米,自成院落,厨房(当地俗称“小伙”)和磨房以及堆放农具等杂物的用房,安置在院内,是一种庭院式别墅。别墅多为三四层高,为了防御土匪的侵袭,一二层比较封闭,窗户较小,多不设阳台,以免被盗贼利用便于他们攀爬。别墅的墙体坚固,多使用钢筋水泥,也有的是内外砌青砖,砖厚25厘米,称为“二五墙”。为了造型的美观,三层一般建成单面敞廊,或者四面回廊,不仅可以了望防御,还是主人们纳凉消暑的场所。

    白沙镇的龙安村同样也是一个别墅较多,一派欧洲建筑风情的华侨村落,全村现有60多个村民,而在毒外的乡亲则有300多人。在龙安村的村后,除建有两座碉楼外,还有7座别墅。这些西式别墅主要建于1918~1933年之间,楼体或者三层、或者五层,注重立面的设计,上部的山花具有鲜明的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冲蒌镇永盛村也是近代兴建的一条“华侨新村”,现有村民270余人,而旅居美国、加拿大的华侨华人就有400多人。在该村的南、北两端,坐落有17幢别墅,楼高四层。成组成列地分布,楼与楼之间相隔很近,形成别墅群,很有气势。别墅群中间是普通的民居,庐形成对这些民居的保护。这些“庐”是该村华侨于1924--1929年之间兴建的,当年建筑用的水泥、钢筋都是进口的“红毛泥”(当地人对进口水泥的俗称),修建门、楼梯等使用的木材则是来自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坤甸木,非常坚硬,白蚁都啃噬不进。

    上述所列举的是一种西式别墅与普通民居结合组成村落的模式。其实,在台山,西式别墅的兴建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单独以别墅组成村落,非常堂皇,很有气势。

    端芬镇有一个汶秧村,建于1932年,是由旅居东南亚的华侨曹南杰主持兴建的。曹南杰是附近曹凹村人,20世纪20年代与其弟曹南耀一块去东南亚打工,逐渐开办了木材加工厂而致富,他们还将本村的同姓乡亲引去自己的厂做工,一些人也在东南亚立住了脚跟。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是兄弟俩结伴回乡,要建设新楼房,在曹凹村外另选了新址,经过风水先生的指点,就选在了后来的汶秧村。当年这片村地还是一片水洼地,有河流穿过,建楼房需要的水泥等材料就是用船运入的。曹南杰两兄弟选定村址后,经过规划,除了自己修建楼房的用地外,还有很多剩余,于是他们又动员在东南亚一同做工的同姓乡亲回来,参与建楼房。于是,逐渐形成了曹姓单姓的村落。这条“华侨新村”全部是别墅式建筑,村的东、北、西三面为竹林环抱,南面是广阔的农田。前排9幢,后排4幢,每幢之间间隔70厘米,便于通行,统一为两层。除第一排的第一户和最后一户是一楼一户外,其他都是一体两户。造型基本相同,一层都是骑楼式的敞廊,二层则为阳台,楼顶的山花大同小异。基本统一的别墅造型,与周边大片的稻田结合,使汶秧村像一张绿色地毯上的宝石。

    如果说汶秧村是由统一造型的别墅组成,而四九镇的南洋里就是由7幢不同造型风格的别墅一字排开成村。它是伍姓的单姓村落,有意思的是,建造南洋里别墅的主人并不是旅居东南亚的华侨,而是远在美国谋生的华侨,最早回来建楼房的是伍勋烷,他在20世纪初就到美国谋生,而且后来将儿子伍耀珍也带到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父子俩回来修建了该村的第一幢别墅,随后在美国的其他同姓乡亲也回来,在南洋里建起了造型和立面风格不一的很气派的“庐”,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村落。

上一篇:3.骑楼
下一篇:1.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