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台山在各个历史时期曾经兴建有5000多座碉楼(一说是2000多座)。根据台山市档案馆编辑的(台山碉楼》(2002年)一书统计,现存有626座。这显然不是一个准确的统计,因为在该书中,记录白沙镇有18座碉楼,而《江门日报》2003年12月14日的报道该镇有44座。同样,该书中冲蒌镇有38座,可是2005年的《冲蒌侨刊》则声称该镇有150座碉楼。不管是《台山碉楼》也好,还是《江门日报》和冲蒌本镇的侨刊也罢,这些统计都不是准确的,这是在一个概略的调查基础上得出的数据。根据笔者多年在台山进行田野调查过程中所见,如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普查,相信台山的碉楼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各种统计数字,保守地估计,应该不少于1000座。
根据初步的田野调查,台山的碉楼最迟不晚于清朝同治年间兴建。目前,端芬镇那泰中闸村保存的一座砖木结构的碉楼,就建于1868年,楼高4层,墙厚40厘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取名“炮楼”,它是台山碉楼中现存最早的一座。
从《台山碉楼》一书公布的626座碉楼中,经过初步田野调查,兴建年代比较清楚的有296座。根据这296座碉楼的兴建年代,台山碉楼的兴建过程,大致如下:
1900年以前8座;
1901年-1910年27座:
1911年-1920年98座;
1921年-1930年157座;
1931年-1940年5座;
1941年-1949年1座。
台山碉楼兴建的热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台山碉楼》反映的情况,与台山侨汇的变化既相合又有所不同。相合的是,大量碉楼是建于20世纪初期,正是侨汇流入大增的阶段。不合的是,20世纪30年代兴建的碉楼不多,只有5座,从常理上分析,不应该是这种情况。因为,侨汇在1930年以后呈大幅增长的趋势,而且国内没有大的政局动荡,怎么碉楼兴建反而很少呢?这应该与田野调查的样本只有该书概略统计的1/3有关。根据台山周边地区,尤其是社会、文化、历史等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开平兴建碉楼的过程来看,20世纪30年代也应该是台山碉楼的大发展时期,延续了前期的发展势头。到1940年以后则进入停滞状态,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碉楼兴建也极少了。
《台山碉楼》统计的626座碉楼分布在18个镇:
即:
三合镇:97座;
都斛镇:95座;
斗山镇:68座;
台城镇:52座;
水步镇:48座;
四九镇:48座:
广海镇:45座;
端芬镇:39座;
冲蒌镇:38座;
大江镇:28座;
三八镇:25座;
白沙镇:18座;
汶村镇:13座;
深井镇:3座;
下川镇:3座;
海宴镇:2座;
那扶镇:2座;
北陡镇:2座。
台山20个镇中有18个都有碉楼分布,说明碉楼的兴建在台山非常普遍,是民间一种很有效的防御性乡土建筑。在遍布之中,又有重点。以台山的中、东部为多,20座以上的镇都在这一带。而西南5镇的数量比较稀少,只有汶村镇的碉楼在10座以上。这种分布情况,与地理环境没有太大关系。比如,台山的东部地势较高,古兜山纵贯南北,而西南为大隆洞山地。但是两地的碉楼数量相差极大。东部由北而南的大江、水步、台城、四九、都斛5镇的碉楼数量总计有271座,占1/3还多。而西南大隆洞山地区的碉楼还不到10座。古兜山是台山最大的土匪窝,大隆洞也有土匪,但是势力不如古兜山。这种分布的差异,应该来自台山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台山的东部和中、南部地区,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最繁荣的地带,村落密布,也是传统的华侨出洋口岸最多的地区,华侨村落主要分布在此。人口多,侨眷多,经济繁荣,也才使土匪有利可图,因而也是匪患严重的区域。为此,纷纷建碉楼以自卫,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碉楼是防御性的乡土建筑,其细分,在用途上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可以分为:众人楼、居楼和更楼三类。
众人楼,顾名思义,就是由村中多户或全村集资兴建的碉楼,产权属于集资产共同拥有。出资者在楼里有自己的房间,有权使用。众人楼造型简单,装饰朴实,楼内的陈设非常简略,多数房间仅有一张床供躲土匪的人家过夜使用。一有匪袭警报,人们就从老屋中走出,进入楼内躲避。土匪走后,第二天早晨人们就会走出碉楼,回到自己的家中。如果没有土匪来抢劫,众人楼的门可以长时间不开。台山的众人楼基本上都建在村后。到了民国初期,村中各户的贫富差距拉开,比较有钱的华侨人家更加讲究居住宽敞的房间,使用先进的生活设施,同时也为躲避土匪的入村抢劫而经常频繁地搬运家中的财物而不胜其烦。这样,就有了将防卫与居住功能结合起来兴建碉楼的想法,一座座居楼便应运而生。在各村中,最漂亮的碉楼往往是居楼。居楼是以家庭为单位独资建造,投资成本高,楼体比众人楼高大,造型复杂讲究,内部房间比较宽敞,卧室、书房、卫生间、厨房等功能用房齐全,有的居楼还安装有供水系统、消防系统。它既有碉楼的坚固安全,又有更舒适的生活设施,因此使用频率比众人楼要高得多,有的楼主一家老小就在居楼里生活起居。这类碉楼的大量出现,改变了碉楼过去功能的单一性,增加了居住的实际作用,碉楼由此成为防御与居住功能兼而有之的乡土建筑。居楼同样多建在村后,也有的华侨家庭将居楼建在了村外。
更楼,分两种。一种在村口,又叫“门楼”、“闸楼”。它控制着进出村落的关键要道,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夜晚关上闸门,依时敲锣报更报警。门楼上定时响起的锣声,为村民提供了安全感,伴随他们进入梦乡;急促的锣声和呼喊、枪声,又为各家各户收拾细软躲进村后的碉楼争取了时间。另一种是村外山冈上、交通要道旁和田野间的更楼,又叫“灯楼”,是由附近几个村落有了共同防御的需要后合伙商议出资建造的。它是乡村自治团防的基地,由参加联防的各村出人出钱,轮流值班防卫,一般都配备有探照灯、报警器、铜锣、响鼓和枪支。其作用主要在预警,发现有土匪的动静后,提前向各村拉响警报,探照灯指向土匪来的方向,使各村的防卫做到心中有数。它还参与对土匪的阻击,凄厉的警报声、锣鼓声和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对土匪也可以形成很大的心理震慑。更楼的功能就相当于现代的“预警飞机”一样。
从建造时间划分,村口的门楼应该是台山近代建筑中兴建最早的一类,其次是众人楼,居楼的建造时间多数都在众人楼之后,而村外的更楼修建的时间最晚。台山各类碉楼兴建的先后过程,反映了台山乡村自治防御走过的,由各村各户单独防御向数村成片联防的转变,由单纯的防卫向防卫兼居住的转变。
台山的碉楼从建筑材料上分,有石楼、夯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台山东部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它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垒砌而成。有的墙体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用天然的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石楼一般有2~3层,楼体造型十分简单,由下向上逐渐收分,没有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向外悬挑的燕子窝构件,楼顶多数是硬山式。夯土楼是用三合土,即黄泥、沙子、石灰按比例混合拌成,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夯土技术。为了使墙体坚固耐用,筑楼的泥要沤1年左右,以增加它的粘结性,其间还要不断地翻动以防止板结。使用时有的还掺添黄糖。夯土楼一般层高3层(与混凝土材料合建的可以到4~5层),厚50厘米,通体黄色,当地民众把它称作“泥楼”。夯土楼目前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
砖楼分红砖和青砖两种,明朝的碉楼以红砖材料为多,清朝则以青砖为主。由于砖的抗冲击力比夯土小,因此砖楼的墙体一般建得比较厚,多数都有40~50厘米。砖楼的造型比前两种稍复杂一些,出现了悬挑的燕子窝和较复杂的窗楣构图等细部的处理。砖楼分布比较广泛,在台山中南部的平原、丘陵地带都可以见到,水步镇福安里的“福安碉楼”就是一座典型的砖楼,它高5层,为更楼。由该村海外华侨出资,建于1928年左右,距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当年的福安村为华侨新村,坐落在潭江边,土匪经常乘船从潭江来偷袭抢劫村民。海外的华侨为了保护家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就寄钱回来兴建了这座碉楼。他们还从国外购买枪支、探照灯、报警器等防御器材,将留在家乡的青壮年男丁组织成团防队,每夜驻守碉楼,为村民站岗放哨。碉楼建成后,土匪就不敢轻易来骚扰了。社会治安问题解决了,可是碉楼却出现了变化。据说修建10年后,碉楼的楼体开始向东南倾斜,其原因就是福安碉楼是建在潭江的河岸,土质松软,而且碉楼旁又有一条小河流过,当年在做地基时,处理也有问题,才出现了碉楼向小河逐渐倾斜的后果。目前,福安碉楼的倾斜度已经达到8.2度,村民们将它俗称为“比萨斜塔”。
上述3种碉楼内部的抬墚和楼板都是采用木材。
台山近代建筑最多的还是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楼,俗称“石米楼”,这类碉楼主要分布在乎原丘陵地带,是目前台山碉楼中保存最完整的一类。钢筋混凝土楼都在4层以上,一般是5-6层,最高的达到了10层。主要的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等都是舶来品,至今很多碉楼内还保存有进口水泥的包装桶(“红毛泥桶”)。建造碉楼的混凝土由进口水泥、石灰和卵石搅拌而成,由于当时的工匠还没有掌握好混凝土配制、浇灌技术,三者搭配的比例比较随意,而且搅拌得也很不均匀。这种碉楼的楼板通常架设在工字钢或钢筋混凝土梁上,楼板内一般配有钢筋,起到构造作用。伴随着建筑材料进口的,是先进的建筑技术被引入乡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为碉楼建造的由简趋繁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整个楼体非常坚固结实,抗战时期很多钢筋混凝土碉楼在日本鬼子的迫击炮轰击下依然巍然屹立,敌人奈何不得。在中国乡村采用进口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和建筑技术建造乡土建筑,在全国其他地区极其少见,台山首开先河。钢筋混凝土楼造型复杂多样,楼体高大,成为表现国外不同建筑文化特征的主要载体。
四九镇福临村有座“福临碉楼”,建在村东头,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10层,为台山最高的碉楼,也是五邑侨乡楼层最多的碉楼。这是一座众人楼,1层到7层为居住层,每层4间住房,共28间。按照常规,福临碉楼应该是由村内的28户人家集资兴建的,集资产在土匪来袭时,可以躲进碉楼自己的房间里渡过难关。福临碉楼的8层是一个回形凉台,也是了望台。9层为过渡层、10层建了一个圆顶攒尖的凉亭,为这座造型俭朴,高高耸立的碉楼抹上了靓丽的一笔,使之显得厚实中带有几分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