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公共建筑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5台山“洋楼”   作者:张国雄撰 发布时间:2013/05/14 14:52 

    所谓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学校建筑、政府机关建筑、影院茶楼建筑、医院建筑和教堂建筑多种。目前,台山近代公共建筑中,首数学校建筑保存最完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

    在20世纪初,台山城乡的小学教育高度发达,学制与西方接轨。据1926年的《旅坎拿大台侨捐建台山中学校碑记》记载:

    “台山近年城乡国民高小学校,遵照部章,以新法教授者,已有七百余校,每年毕业学生日多。”在一个当时人口近80万人的县,新式小学居然有700多所,这在非侨乡地区,简直不可想象。这些小学基本上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新式楼房。在三合镇新安墟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当年余氏家族子弟上学的“育英学校”,恢弘挺拔。它建于1926年,由前楼、后楼两组建筑构成,自成院落。前楼是教学用的二层楼房,左右间教室。一层是骑楼式柱廊,二层为罗马拱形柱廊。正中大门门廊贯穿一、二层,伊斯兰风格的拱券显示出当年的气派。门廊上为两层的西式钟楼,罗马的穹窿圆顶,为学校增添了公共建筑的庄严。前楼的两端各有一座副楼,楼顶造型比较独特,为灰色的金字顶,混凝土结构。后楼是一座四层碉楼,为学生、教师寝室。学校建碉楼,这在当年台山的乡村中,是很普遍的事情。能够到学校读书的多是侨眷家庭的子弟,他们也是土匪关注的对象,因此学校要保护学生和老师的人身安全,必须有防御性建筑配套。

    小学校舍都如此富丽堂皇,中学校舍就更是洋气十足了。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台山视察,看了台山一中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广东有个台山县,台山县有间台山一中,校舍宏伟漂亮,可以与集美中学媲美。”近50年前周恩来总理的赞叹,至今依然不过时。台山一中是近代台山公共建筑中的典范,也是台山近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由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题写“台山县立中学校”校名的台山一中,由一组近代建筑群构成,大致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两个组群。它的兴建是近代台山侨乡社会、经济布局,尤其是教育发展的产物。

    到了清朝的光绪、宣统年间,台山的小学教育迅猛发展,台城成为全县的教育中心,不仅本镇小学毕业生人数多,希望继续学习,而且一些乡镇小学的毕业生也希望进入台城延续学业。然而,当时台山的初中教育规模很小。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台山县立中学还是借用台城文庙办学,场地条件限制了学校招生规模的发展。这种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显然很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很多小学毕业生无处升学,到新会等地求学的学生在1000人以上。台山县立中学早就想建设新校舍,扩大招生规模,另图发展。1910年在东门外的纱帽山购得黄李园地,准备建设新校区。但是,买地后再无力建设了。

    1915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华侨学校教习、台山人黄笏南回乡探亲时,与台山县立中学校长黄仿周相遇,谈到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困境。黄笏南认为,台山发展初中教育,海外乡亲责无旁贷,他返回加拿大后,就约见了时任代理中国总领事的赵宗坛先生,希望在加台山乡亲共襄义举。赵宗坛随后约见了当地宁阳余庆堂的董事会,大家闻讯,均赞成其事。于是,很快在加拿大的台山侨胞中展开了募捐活动。

    消息一出,群起响应。广大贫困的加拿大乡亲一听“教育储才,经济富国”,便各尽所能,“仗义输金,闻风响应合群力以赴其所欲达之目的。其乡土爱国家之观念,何其深切挚哉!”(1926年《旅坎拿大台侨捐建台山中学校碑记》)。到1920年,加拿大各埠的台山乡亲9000余人,共捐款24.9万多加元。同年冬天,宁阳余庆堂捐建中学总公所派黄笏南、马香谱携款回国,督办中学建设事宜。

    经过6年的建设,1926年,一座崭新的台山县立中学落成,5月24日的开幕典礼盛况空前,各界人士3万余人与会庆祝。

    由加拿大华侨捐款兴建的台山中学为初中部,以解决小学生升学的压力,在校生设计规模为2000人。如此规模的中学,在20世纪初期的广东中学校里是首屈一指的,就是放在今天的初中学校中,也是规模较大的学校了,毫不落后。

    新的台山中学依纱帽山而建,校园面积在原来10余亩的黄李园地基础上,扩大了范围,达到180多亩。校舍建筑只占用了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在山脚。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很大空间。初中部由教学大楼、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组成,规模完备,设施齐善。作为主体建筑的教学大楼,内有礼堂、纪念堂、34间教室、21间自修室、3间教师备课室以及阅报室、陈列室等功能性用房。学生寝室49间。在山上还兴建了一座碉楼,保卫师生。

    这组建筑群巍峨雄伟,古朴典雅,中西合璧。教学主楼是其中的标志性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山”字形,由门楼、南院、北院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体现着一种追求理性的美。

    门楼正面用4根爱奥尼克立柱贯穿一二层,托起三楼的阳台,4根爱奥尼克壁柱与一二层多变的窗户结合,组成门楼副厅的立面;门楼顶层的山花,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经过这样的设计处理,整座门楼气势恢宏,庄重肃静。进入门楼,南北两院为庭园式设计,教室分列在庭院两侧,室内空间高大,采光充足,通风极好。黄色为主的教室基调,古朴宁静。庭院内树木芬芳,花团锦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学习环境。

    规模颇大的初中部建成后,台山的高中教育日益成为社会的需要。1930年,台山县立中学校长黄铁铮赴美为高中部建设进行宣传。美国的台山乡亲闻讯后大力支持,不到两年,筹得20余万美元。1933年春,高中部奠基开工,1936年完成建设。至此,台山县立中学就形成了完整的中学教育体系。

    高中部在初中部后面,依山而建。由教学楼、女生宿舍、图书馆、牌门、水池及花圃组成,掩映在纱帽山的:密林之中,堂皇典丽,与初中部相映成辉。

    台山政府大楼是近代公共建筑中保存非常完好的另一种类型。

    台山自明朝设新宁县以来,县治一直在台山镇今市政府所在地。侨乡形成后,其简陋的衙门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变化。1929年动议建新的;政府大楼,预算建设资金要16万元,于是将县署前的几块地出售,卖得9万元。地方士绅和海外乡亲了解情况后,解囊捐助7万元,凑齐了工程款。第二年奠基动工兴建,1933年落成启用。

    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占地面积10亩,平面呈正方形,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4层。首层为地下室,拾级而上进入大门,就是大厅,地面铺设着彩色的意大利水磨石,各种图案鲜艳如初。大厅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会议室、办公室、辅助用房围绕天井布设,三四层楼的平面设置与二层相同。各层东、西两侧办公室的窗外,都有一个西式阳台,纯属装饰性质。顶层为平台,前面建了一个钟塔。环顾这座政府办公大楼,不得不感叹它那雄伟美观、庄重堂皇的气质。

    大楼最吸引人的是高大的门厅和顶层的钟塔。门厅呈内凹式,两根古罗马爱奥尼克风格的立柱贯穿二三层,与四层的内凹式阳台相接,赋予整座建筑新古典主义的风格。顶层的钟塔,其中下部似欧洲教堂的钟楼,上部为拜占廷风格的穹窿顶,穹顶上的旗杆直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