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近代建筑的设计建造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5台山“洋楼”   作者:张国雄撰 发布时间:2013/05/14 14:52 

    当我们考察了台山各类近代建筑的情况后,很自然就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台山这些城镇乡村的近代建筑都是谁设计的?谁建造的?

    台山在大规模兴建近代建筑的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以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具体的规章。任何建筑在奠基动工之前,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建筑凭照,否则就是违规。办理建筑凭照,就要先提交建筑计划,其中“图则”(或“图式”)是建筑计划的重要构件。也就是说,设计在先,施工于后。公务局颁发的建筑凭照中就对图式有专门规定:“凡用钢筋三合土建筑者,须绘具半英寸作一英尺之大样及图说,呈局核准,方得建筑。”

    图则不仅是业主领取建筑凭照的必备文件,而且也是发包的前提条件,只有业主认可了图则所表现的建筑造型和功能,才会招投标。所以,台山近代建筑基本上是设计在先,要办理完备的手续。

    有关台山的近代建筑设计,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聘请外国设计师设计

    在台山乡村进行“洋楼”的田野调查,走进村落或者墟镇,有时会听见一些老人指着某座建筑讲,那是外国人设计的,是楼主在外面请人设计好,连钱一块寄回来的。聘请外国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台山近代建筑,以西式别墅、公共建筑及部分碉楼为多。

    2004年4月20日上午,我们在香港专门采访了端芬镇庙边村玉书楼的后人翁家灼律师。据他回忆,其三叔曾经告诉他,玉书楼是爷爷翁玉书回乡兴建的,设计师是德国人,在香港开业。翁玉书请他设计后,将图纸带回了庙边村,设计费是多少,三叔没有讲。爷爷是早期的华侨,在美国做工。楼建成后,就用了爷爷的名字命名。楼主的后人回忆当时事,有明确的信息源,其言司信。翁家楼的沃文楼、相忠楼的设计虽然不清楚是否也是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不过从造型风格和对西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来看,这两座藏在乡村中的别墅,是出自外国建筑设计师的手笔的可能很大。

    台山政府办公大楼也是请外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的。据说当年根据这张图纸建造了三幢大楼,保存下来的就只剩下目前这一座了。

    在西式别墅林立的斗山浮月村,年老的村民还记得这些“洋楼”的资金是华侨寄回来的,而且图纸也是华侨寄回来或者亲自带回来的。除去其中一些“演义”式的说法,有关设计的外来性质,应该基本可信。同样,庄白沙镇的龙安村,有关7座别墅和2座碉楼的设计,也在村民中保留着这样的记忆:这些碉楼和别墅的图纸是华侨在国外请人设计好后,连同建筑资金一起寄回来的,家乡的人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建造。84岁的村民黄继荫对村中的保安楼的建筑设计有这样的回忆:其父亲黄熙之先是回家乡建了别墅,但是当地的盗贼还是太多,曾经两次骚扰该村,村民生活不安宁,提心吊胆。便写信给在美国的华侨。黄熙之就和黄秩昌发动其也的同村华侨一道商议,决定在村里再建一座碉楼,共司集资,并在美国请人设计图纸,连同建楼的钱一道汇回了龙安村。村里的人就按照图纸开始建楼,不到一年,保安楼就建成了,高四层。黄熙之、黄秩昌等人还从美国买回了枪支和弹药,让村民组织了团防队,集资的12户人家在楼里都有房间,土匪来时可以进楼躲避。

    这些外国建筑设计师,有的可能是在美国、加拿大开业,更多的可能是在香港挣钱。翁玉书在香港聘请德国设计师的事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香港是台山近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技术来源。这与台山华侨以香港为往来中转站的历史也是相符的。这些华侨就近在香港请人设计后,带回施工图纸,比较方便。利用外面的设计师设计新颖的建筑造型,符合逐步富起来的侨乡民众表现自己,张扬财富的社会心态,他们也有这个便利的条件。

    2、聘请内地设计师设计

    这里所说的内地设计师,是指专业的设计人员,他们可能是台城当地的设计师,也可能来自广州等地,有别于前面提到的大陆以外的设计师,也有别于下面要提到的乡村工匠。内地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的近代建筑,在别墅和学校建筑中比较广泛。

    台山县立中学初中部的设计,就是内地建筑设计师在台山近代建筑中的杰作。

    当加拿大华侨筹得建校所需要的款项后,1920年冬,宁阳余庆堂捐建中学总公所便派黄笏南先期回国,“聘员测绘,收买附近田亩,增拓地盘。”第二年,又公推李勉辰为建校督办,也回到台城,总揽、督促中学的建设事宜。两人在台城期间,为了将新的台山县立中学建成国内最好的中学,分工合作,从规划设计抓起。根据1924年《旅坎拿大台侨捐建台山中学校舍纪念碑文》记载:

    “李公勉辰,则游观于北京、南通、上海、日本各有名学校;黄公笏南,则携马君香谱,及明超等,视察于广东各有名建筑。掇圆度方,总集众长,爰命画师,如意图绘。”

    这是一段有关台山中学设计非常重要的文献记录。当年从加拿大回来的李勉辰、黄笏南等人对台山中学的建设,显然是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在聘请内地设计师之前,他们分别对国内外和广东的著名建筑尤其是学校建筑进行了考察,希望今后的台山中学一定要“总集众长”,领先群校。在聘请了设计师之后,他们多次组织台山教育界人士就学校建设提出意见,自己也积极提出看法,要设计师结合他们对学校建筑的理解,“如意图绘”,不满意就换人。在1926年的《旅坎拿大台侨捐建台山中学校碑记》中,就有设计过程的记录:

    “至校舍图式,则按照新学制,屡集学界研究。五易测绘师,绘事始竣。”

    设计师的频繁更换,反映了对设计师水平的高要求,设计过程的认真仔细以及对自己意见的坚持。台山中学从款项到位后启动准备,再到落成使用,花费了几年时间,除建设过程的周折,应该与对设计的严格要求,反复修改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的高中部建设,也是聘请内地的设计师,“绘就图则。”(1936年《旅美邑侨捐建台山县立中学高中校舍纪念亭碑文》)

    台山中学的恢宏气势,庄重典雅的造型,是内地设计师专业水平的见证。

    3、由本地泥水匠创作

    台山近代建筑的设计,还有的是出自乡村工匠之手,这主要在碉楼和骑楼建筑中。

    台山侨乡生存着一批乡村工匠,他们既是设计师,又是台山近代建筑的承建人。这些人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是由师傅手把手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训练出来的。当地人称他们为“泥水头”。这些泥水佬不少有家庭的职业渊源,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自学成才。他们常常游走于乡村之间,有良好的人缘关系,祖辈相传所积累的信誉也是他们的资本,而且价格比前两种建筑工程师要低,受到乡村一般华侨家庭欢迎的程度很高。泥水佬一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公司,没有自己稳定的施工队伍,接到工程后便临时雇佣施工人员,相互关系很松散。

    这些活跃在乡村的建筑工匠,承接了绝大部分碉楼的设计任务。

    相比较而言,国内外的专业建筑设计师的设计一定有标准详细的设计图纸,不仅有立面图,而且还有平面、侧面图。而乡村工匠的设计就要简单得多,多数是立面图,主要让业主了解楼房造型,有的可能只有一张草图,主要是给出一个大致的建筑造型和技术要求,也许还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筑设计。但是它的可行性很高,往往是根据业主的需要,直接面对面地修改确定的。所以,我们看到台山碉楼中的西方建筑构件不那么标准,造型比较简约。

    不管是哪种设计,台山近代建筑的承建,多数还是本地的乡村工匠。尤其是在乡村间的西式别墅、碉楼,还有集镇上的骑楼,多数是由他们建设的。就是城镇里的近代建筑,也有不少是由泥水佬投中标。

    碉楼的设计提出后,就进入了具体的建造阶段。这一阶段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环节:

    首先是招标。

    20世纪初期,台山的建筑工程就形成了招标的管理模式,大至学校、家族祠堂,小至村落书社、民宅,一般都要向社会公布,邀请投标。只有在规定的投标单位数达到后,才能够进行。台山中学工程就经过了两次“投充”。价高者为港币42万元,折合当时广东的双毫银50多万元。价低者是“冒攀记”,开标后的价是双毫银35万元。从而中标。随即,中标者就要与业主签订建筑合约,领取建筑图则。合约涉及到业主和施工单位双方的权益。台山甲学就经过了这一阶段,“曾攀记”因“其价额为最低,经请域埠总公所会商各分所决定,其建筑工料,系以英泥石子粗沙钢筋,配合建筑。不用瓦木,以求浑坚朴素。是年(1923年)五月十四日,立约签定。”(1926年《旅坎拿大台侨捐建台山中学校碑记》)台山中学校的建筑合同中对建筑材料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当时,台山建造所需要的水泥、钢板、钢筋、铁条、中甸木等主要从香港、澳门进口,石灰、青砖、石仔、沙、杉木、葵篷、竹等则为本地所产。到了1940年,广州所产的“五羊泥”也打进了台山的建筑市场。

    一座别墅、碉楼、校舍要建筑完成,所涉及的建筑工种有篷厂、泥水、木匠、漆工、散工等,合约对他们的行为也会有具体的要求。至于是由一个承建者包下所有工种,还是分包给不同的专业承建者,则没有定规。

    承建者与业主签订了建筑合约后,还必须到台山公务局领取建筑凭照。这张凭照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地点面积、土方量、照费等都做了明确的记载。承建商要领取这张凭照,还必须提供项目报告书和“图式”各一份。领取到凭照后,就可以施工了。

    在台山建筑市场上,还有来自邻县的开平、恩平的建筑施工队。这些施工队深入到台山城乡承接各种工程,尤其是开平的施工队,建筑力量比较强大。水步镇莲安村、中和村、硕堂村的10多座别墅和碉楼,就是由附近陈边村和灌田村的“泥水佬”陈正、黄乾带领工匠们修建的,陈正负责打桩做地基,黄乾包建楼身。斗山镇天平村的鳌庐,是美国华侨陈孟鳌于1947年回来兴建的。当时建楼需要的青砖是从端芬镇运来,而施工队则来自开平。这是开平建筑施工队在台山承接项目的缩影。

    台山近代建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建造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的监理,监理人员有权对建筑工程做出停建的决定。这些监聘人员或者是同族乡亲,或者就是这座碉楼的建筑设计师,他们的监理费可能比设计费还要高。

    通过专业和非专业建筑师的设计,尤其是乡村工匠成为各种建筑的主要施工力量,台山的近代建筑就打上了这种设计和建造的烙印。观察台山近代建筑有两个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大量西方的建筑文化浸入了侨乡的各类建筑之中,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结合,形成了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风格。很多骑楼、碉楼以及别墅建筑中的西方建筑文化,只是神似而形不规范。二是台山近代建筑并不是单一吸收某一种西方建筑文化和元素,而是广泛地运用。外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就这样被他们“拆解”成“碎片”,加以模仿,随心所欲地重新组合。因此在建筑文化的分析上,很难将台山近代建筑中的西方文化归入一个具体的类别和流派。

    这一特殊风格的出现,就与台山近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本地工匠发挥的主要作用直接相关。

    乡村工匠对台山近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不简单是一个工程行为,更是一个理解外国建筑文化,将其与乡村传统的建筑文化结合的过程。

    台山侨乡在近代欣赏外国建筑艺术,吸收西方文化成为风气。他们了解的外国文化是通过华侨传回来的,而长期生活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台山华侨自己原来就是一个中国农民,耳闻目染,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与社会上层人士、专业人员理解的外国文化不同,他们是以农民的眼光和几乎文盲的知识基础在观察,在吸收。因此,他们传回来的是农民眼中的外国文化。

    这些外国文化进入侨乡,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也才有了今天台山乡村随处可见的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风格。但是,在接受过程中,侨乡的民众对华侨们传回来的外国文化又进行了第二次“筛选”、“过滤”。因为侨乡的民众没有华侨那种对外国文化直观的亲身感受,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乡土传统文化的根底,他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又增加了更多草根民众的理解。

    华侨也好,侨乡的民众也罢,所理解的外国文化显然都不“专业”,他们不了解外国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学科差别,也不知道运用这些不同流派和不同宗教的建筑文化有什么戒规。这一“局限”恰恰为他们吸收、运用外国建筑文化创造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没有专业人士的顾忌,中国农民务实的禀性,驱使他们将外国不同的建筑文化仅仅看作可以运用的建筑元素,为我所需地东取西拿,以主观好恶进行剪裁取舍,进行组合。所以,台山近代建筑才会形成是外国建筑“碎片”的集合,在艺术形式上,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券和伊斯兰式拱券,城堡的角楼,葡式建筑中的骑楼,以及印度建筑中的廊亭等,都出现在各类近代建筑中,从而形成了“我就是“我”的独特风格。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薄弱,成就了他们的模仿行为。长期积淀的传统建筑文化修养,帮助他们在吸收外国建筑文化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两种建筑文化的融合,完成了建筑活动的创新。

    台山近代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所体现的侨乡民众对包括建筑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创新,是他们接纳外界,希望走进世界的群体实践。这种实践,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有别于我们已经熟知的城市类别、社会上层类别、专业人员类别。台山近代建筑分布的广泛性和类别的多样性,以及它反映的外来文化在侨乡多方面的深入引进,侨乡民众的这种实践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