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浓厚中西合璧色彩的台山近代建筑,当然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与民族的文化因素。
台山的别墅、碉楼和骑楼的立面有一个共同的造型,就是西式山花与中式匾额组合成的门脸。山花是西方宫廷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常用的构件,台山“洋楼”中的花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匾额则是中国传统塔、隆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段,楼必有匾,而这些楼、塔多是不一般的名楼名塔,像台山乡村这样普通的别墅、碉楼、骑楼也悬嵌匾额,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匾额里书写的楼名对碉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借这一方之地表明碉楼的名称、建造的年代,寄予作者的精神情操、心理向往和现实考虑,也给村民精神上的振奋和慰藉,同时还表现出建造者的文化程度和情趣爱好。显然,楼名的选取,就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情节。
下面我们以碉楼和别墅为例,做一简单的考察。
台山“洋楼”的楼名或雅或俗、或隐或显,内涵丰富。不过,其命名还是有规律可寻,大致体现了这样几个原则。
以姓名命名。三合镇乐清村的“赞祥楼”就是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1918年在香港和开平赤坎镇做杂货生意的余赞祥为了防备匪盗的袭击,保护村民的安全,带头出钱修建了该村的第一座碉楼,碉楼落成后,他取自己的名为碉楼命名。斗山镇天平村的“鳌苑”建造者为陈孟鳌,为美国华侨,1947年他回乡建造起这座两层高、青砖绿瓦攒尖的庭院式别墅,庐名也是取自楼主名字。浮月村的“贤安楼”主人叫陈贤安,也是美国华侨,1927年回乡建了这座别墅。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翁家楼群中的玉书楼就取名于主人翁玉书的名字。在附近的铜锣柱村,良琳家塾、良赞寄庐、良杏别墅都是采用楼主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陈良琳、陈良赞、陈良杏。这三兄弟出资建的书室又取其父亲陈贤活的名字命名为“贤活书室”。水步镇联安村的“君嘉楼”造型美观。西式风格鲜明,别墅建于1933年,也是取名建造者、美国华侨叶君嘉。在以人名命名的别墅中,还有的以姓命名。端芬镇模范村有一座“梅宅”,建于1933年,建造者为美国华侨梅照耀,当地人以其姓称呼这座别墅。类似的情况还有大江镇公安村的伍宅。
以数字命名。有的碉楼为数户集资兴建,楼名就且接告诉你有多少户。冲蒌镇的永盛村有一座“三省奇庐”,就是1928年由加拿大华侨李奕生、李奕海、李奕宋三兄弟修建,“三省”既是三人同时回乡省亲居所,又有三人同思共进的含义。三八镇的“六槐楼”、斗山镇的“六福楼”等等,都可能与集资建楼户的数量有关。
以方位命名。四九镇南村的“北平楼”、“南湖楼”,以及四九大塘村的“南安楼”、水步镇水基村的“东盛楼”、广海镇乐家村的“北楼”、广海镇平庆村的“西楼”等,都是根据碉楼在该村的方位而起名。
以村镇名命名。这种命名主要出现在众人楼上,比如水步镇梅岗村的“梅岗楼”和镇上的“水步碉楼”,还有都斛镇下莘村的“下莘碉楼”,四九镇顺平村的“顺平楼”、锦昌村的“锦昌碉楼”。最有名的是水步镇福安村的“福安楼”,它也是以村名命名。福安楼建于1928年左右,是一座众人楼,由海外华侨出资兴建,高5层。华侨们还从海外买回探照灯、枪支、报警器,提供给团防队员守卫家乡使用。由于是建在潭江边,土质松软,地基处理不太到位,建成几年后,楼体开始倾斜。碉楼原高6层,为了减轻重量,就拆除了一层。现福安楼的倾斜度已经达到8.2度,超过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因此有台山的“比萨斜塔”之称。
以美愿命名。这是台山近代建筑命名中一个运用非常普遍的原则。寄予社会安宁是当时侨乡民众和海外华侨最大的心愿,所以台山的碉楼和别墅,用“安”、“平”字的最多,如保安楼、联安楼、永安楼、福安楼、潮安楼、普安楼、吉安楼、安邦楼、万安楼、同安楼、顺安楼、隆安楼、常安楼、长安楼、安平楼等等,另外的昌平楼、顺平楼、锦平楼、建平家塾等也都有寄望乡邻平安之意。都斛镇南村有座建于1920年的“固我藩篱”楼,更是直接表达了碉楼兴建的目的。有的楼名表现团结互助,如和睦楼、和庆楼、永和楼、永乐楼、仁和楼、人和楼、协益楼、群秀楼、志众楼、协群楼等;或者祈求吉祥富裕,如康宁楼、吉祥楼、文昌楼、贵楼、良盛楼;或弘扬传统美德,如福临楼、尚志楼、宣德楼、亲义楼、明达楼、赞雅楼、怡胜楼等。大江镇潮波村有两座别墅,分别叫“树德楼”“修德居庐”,是美国华侨伍时添、伍时汀兄弟二人于1931年回乡建造的,其弘扬传统文化的寓意十分明显。中国历来讲究名正言顺,村民们为台山近代建筑取名,无不寄寓一定的含义,这些楼名为我们传递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的信息,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台山近代建筑的楼名中,还有大量反映振兴中华、振兴民族、振兴国家的内容,近代的意识渗透进村民的脑海。如耀华楼、共和楼、仁华楼、中兴楼、振昌楼等。浮月村的“中山楼”就直接与孙中山先生有关。中山楼高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主陈国麟的父亲陈栋华与孙中山先生早年在美国有一段共处的经历,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极力支持,结下深厚的情谊。陈国麟建成碉楼后,就直接以中山先生名字命名,既是纪念其这段友谊,又是对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革命理想追求的表达。
除了悬挂匾额,台山近代建筑的楼主人还为别墅和碉楼配上了楹联。这些楹联往往以传统的“鹤顶格”的形式进一步揭示、表达楼名的内涵和楼主的胸臆。水步镇莲安村的“邦祯楼”的门联就是使用了鹤顶格:“邦国规模眼锁例,祯祥楼阁巩金汤。”在洋楼里面还有大量的楹联、壁画,其中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素养历历可见。
台山近代建筑将传统民居中“人神共居”的民间信仰空间移植楼内,直接反映了台山乡村多神论的信仰习俗和敬重着家族血缘的传统。
台山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还表现在建筑装饰方面。它的外墙多采用岭南的灰雕传统技艺,这种技艺完全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工地的脚手架上,口手相授,一代一代传承。徒弟是先从配料、拌料学起,然后就是观看师傅的操作。相当一段时间后,师傅—才会让徒弟参与做一点,慢慢到独立上脚手架干活。灰塑的材料很讲究,以石灰为主,配草灰、黄泥,有的还增加黄糖或糯米,往往需要沤制一段时间,以提高粘性,各种材料的比例根据不同的装饰题材而定。在外墙施工时,工匠不是先画好一个图案,而是成竹在胸,一把抹刀挑出灰泥就在墙上创作,一拍、一抹、一推、一压、一挑,一个图案就可以完成了,栩栩如生,然后是涂抹矿物颜料。大的灰塑作品里面要填充砖块。
台山“洋楼”上的灰塑作品题材中西兼备,中式的“喜”、“福”、“寿”、“禄”字形,荷花叶、中国结、金钱、龙、凤等图案,是常见的题材。在它西式的造型中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传递了当地民众在接受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挥之不去,深藏于心,牢牢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同时,西方建筑装饰中常用的卷草、流苏、盾等也被灰塑这种传统工艺表现出异域文化的神韵,而且象飞机、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也成为灰塑的创作源泉。
这样一种传统的技艺在台山近代建筑发展兴盛的年代,得到发扬光大,形成了专门的队伍,很多工匠将自己的名字也融进了画作中。
在别墅和碉楼中,我们还经常见到一种门楣画,很吸引人。它的画法是乡村画师的国画技艺和风格,非常传统、民族,但是图案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地方,就是往往表现中外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一幅门楣画的结构常常是大海大河分隔出两个世界,一边是中国传统的乡村,农舍、农夫、山水尽入画中;另一边是高楼大厦、洋人、汽车组成的西方社会,在中间的海洋上有行驶的大轮船,天上有飞机,有的是火车将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画表心声,画表追求。台山近代建筑上的门楣画既是华侨出洋经历的真实记载,更是侨乡民众对西方文明外界认知、向往以及对远方亲人时时牵挂的特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