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台山近代建筑的价值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5台山“洋楼”   作者:张国雄撰 发布时间:2013/05/14 14:52 

    类别丰富、数量众多、造型独特、风格鲜明的台山近代建筑,散布在3100多平方公里的台山城乡,成为一道建筑的“奇观”,是台山侨乡最吸引人、最靓丽的风景。当我们在流连忘返中欣赏到它带给我们的特殊视觉享受并探寻了它背后的故事时,又不由自主地对它的价值发生兴趣。

    如果台山“洋楼”的数量并不多见,而且分布范围狭小,只是比较孤立的少数现象,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惊奇。正是因为台山近代建筑成群成组地坐落在广阔的城镇乡村,几乎到了“无村无洋楼”的地步;尤其是当我们将视野从台山再投射到周边的开平、新会、恩平、鹤山,发现这样的近代建筑分布得更为广泛时,很自然地就会认识到,台山“洋楼”不简单是一种建筑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在石头、砖木、钢筋水泥建筑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台山“洋楼”首先是一种近代建筑,带有时代的烙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沿海沿江一些城市对外开放,形成租界,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落脚,形成了具有外国建筑文化特色的街区。随后,在城市又出现了结合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新建筑。今天,城市里的这些“洋”建筑街区大多成为了特色步行街和旅游观光景点。台山的“洋楼”则是分布在乡村,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又有着多彩的异国风情。它不仅在台山分布广泛,而且类别多样,保存比较完好。台城镇的骑楼建筑街区,是目前岭南地区规模最大、整体保存最完好的近代骑楼建筑群,近代形成的空间格局、城镇肌理、道路结构都基本完好。从学校、政府办公大楼、骑楼、碉楼各类建筑的比较中,我们看到,台山近代建筑中既有像政府办公大楼、台山中学校这样造型精美、典雅规范的“洋楼”,更有揉合西方多种建筑元素的、具有明显模仿痕迹的、乡土色彩极其鲜明的碉楼,展示着近代建筑“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整体画卷。台城以及墟镇的骑楼代表了岭南同类建筑的风格和水平。台山城乡的这些与城市同时起步的近代建筑,以其突出的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建筑特征和独特的乡土建筑类型,区别于城市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大大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建筑的内涵。不同建筑文化大规模地在乡村的碰撞、融合,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文化现象,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

    台山的别墅、碉楼、学校对水泥、钢筋、西洋花纹地砖等西方近代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技术的广泛、大量的引进和运用,改变了传统乡村以砖、木、瓦为原材料,砖砌或者夯土建造技术为主的现状,以及乡土建筑式样和建筑风格,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乡村建筑景观。这样一种对西方近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引进、运用的实践,在中国广大农村仍然处于极为封闭状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实有开创先河的意义。这在整个东方乡村也是极其少见的。

    透过台山各种“洋楼”的建筑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类型,使台山近代建筑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文化学价值。

    近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波及范围之广,涉及的层面之多,对后世发展影响之深远,都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的中外文化交流所不可比拟的。对这次文化交流在城市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沿江沿海城市所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最初是在外国殖民主义者明火执仗的枪杆子威逼下,被强迫拉入世界的,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也是殖民主义者强迫当地民众接受的,控制权在殖民者手中。这些由外国建筑组成的街区往往是租界或外国人集中活动、居住的场地,其规划、设计者最初也是外国人,西方的建筑就这样生?搬硬套地移植到了中国城市。建筑式样比较标准,注意了同类建筑的协调,尊重了建筑构件的比例尺寸关系。即使近代由中国留洋的建筑师建造的一些折衷式的西式建筑,它的西方建筑元素也比较符合规范。而且这些城市的外国建筑风格还比较统一。如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大连的日式建筑、青岛的德式建筑、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欧美式建筑等,都比较少见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汇集在一幢建筑或一片建筑的情况。它反映的是近代中国被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而台山侨乡接受外来文化则走了一条与中国近代城市完全不同的道路。当地民众在穿着唐装的同时,并不排斥西装,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它。但是,台山近代建筑这套西装的剪裁缝制,则是由当地农民按照自己的爱好,主动设计加工的,剪裁权在我。衣领可能是英国式的,排扣可能是法国式的,分叉可能是美国式的,一切为我所用。缝制不是使用机器,而是一针一线的作品,线脚走得可能不如进口机器那样匀称密实,但是揉进了亲情的关怀,泥土味很重,穿在身上既摩登又温暖。如果说近代城市的外国建筑基本上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移植,注意与西方建筑的神形相似,那么台山近代建筑则是侨乡民众的创造,多了些乡土气,活泼生动,少了一些刻板的匠气。

    可见,侨乡外来文化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都有别于城市。华侨成为西方文化进入台山侨乡的主要传播者,而且是这些农民直接到西方去接触、感受、认识、理解了不同的文化之后,和平地传回国内,并被侨乡民众接受。在这里,来自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极低的普通农民成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者和受众,他们不是以冥顽不化的封闭心态和狂妄自大的驼鸟心态排斥西方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退缩逃避,更没有空谈激愤,而是采取了积极主动、务实理性的态度和措施,接纳它、包容它,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这是一种向先进文化的开放与学习,主动地融入世界的主流文明,自愿接受平等、公平、公开、保护个人财产、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情趣的西方价值观。由此可见,中国底层社会具有适宜世界主流文明和普世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

    在这种学习中,台山的海内外乡亲对于西方文化不是照单全盘接受,也不是简单的模仿,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新的亦土亦洋的侨乡文化形态。用西方的眼光、用城市的眼光看待台山近代建筑中的碉楼、别墅以及骑楼中西方建筑文化,也许会觉得它有点不伦不类,非常粗糙,随意性强,不合规范,缺乏精致,满身的泥土味,带有传统乡村初步跨入近代社会门坎时的一些不协调感。其实,这些正是它的文化价值所在。台山近代建筑洋溢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张力,恰恰表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所蕴藏着的巨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侨乡民众自信的基础所在。因此,台山近代建筑表现了侨乡农民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洪流中,大胆而充满智慧的实践和创造,这与近代文化交流中的殖民统治者、传教士、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有显著的区别。他们的传播是无组织的,自愿的,自发的,主动的,带有民间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无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台山近代建筑是华侨历史和侨乡发展的见证,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没有华侨就没有台山近代建筑的产生,别墅、碉楼是台山华侨“买地、建房、娶老婆”三大心愿的直接结果,彰显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传统意识;骑楼、学校、政府大楼则凝聚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强烈愿望。在台山近代建筑多姿多彩、风光富丽的背后,是华侨历史的辛酸一页。台山华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早期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回报给他们的是这些国家对华侨进行驱赶、排斥、限制等歧视性的极不公正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华侨被挤压到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凭借中国人坚韧、勤劳的民族性格,对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在每个月只有几美元或十几美元收入的经济条件下,对家庭、家族的责任促使他们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将自己从牙缝中节省下来的血汗钱寄回家乡,帮助家人改善生活,帮助家乡发展进步。可以说,每一座别墅、每一栋碉楼、每一幢骑楼、每一所学校,都是台山华侨命运、理想的真实记录,是华侨历史的丰碑。

    如果没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长期严苛的排华运动,台山也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洋楼”。因此,台山近代建筑也是这些国家一个特定时期历史发展的特殊见证,是它们的政治开明、法律公正、社会公平、种族平等观念和制度逐渐成熟,曲折进步过程中,在东方传统乡村留下的遗存。正是这种直接而实质性的联系,使台山近代建筑背后的历史,成为了这些国家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台山近代建筑不仅具有建筑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它背后反映了侨乡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台山在近代由一个传统乡村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化。自19世纪末以来,台山侨乡在接受以建筑为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其传统的组织形态、社会生活也因为华侨的流动而受到西方政治、制度、观念等先进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关系、宗族关系、乡村自治原则和组织等,都随之发生变化。例如,西方股份制的管理方式进入了村落自治,村落建设实行股份集资,宅基地的分配和村落事务的处理,按章程办事,体现了对公开、公平原则的追求,大大地冲击和削弱了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华侨将天主教、基督教带回家乡,吸收村民入教,西方教堂的尖塔和风琴声与传统庙宇、宗祠的香火,和平共处;以台山县立中学为龙头的完善而新式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同时期中国县级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即使是与一些大中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台山侨乡民众就是这样生活在中外文化、新旧文化相互碰撞与共生、融合的状态之中,价值取向既因循传统,又对外开放。华侨和村民成为推动乡村社会转变的主要力量,他们表现出强烈而积极的社会变革愿望,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作为发展动力,突破了明清以来传统文化形成的保守、封闭状态,把目光投向世界,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他们是探索中国乡村近代化的先行者。因而,台山近代建筑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还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反映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的遗存,台山近代建筑还具有文物的价值。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分布着几个著名的侨乡,世界上数千万华侨华人大多祖籍在这些地区。这些侨乡都通过海外的华侨华人,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在物质和非物质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而与非侨乡地区区别开来。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家乡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依然在延续;这种联系和影响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已如上述。因此,侨乡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地域文化现象,而是中国近代与世界联系,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特殊地域,是中国农民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进程中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宝贵记录。在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中,最能够代表侨乡文化本质特征的,最典型、直观地展现出一种与非侨乡地区有着鲜明景观区别的,非五邑侨乡莫属。在五邑侨乡中,台山的面积最大,分布世界的华侨华人数量最多;即使在全国著名侨乡中,作为县一级的侨乡,其海内外人口之比,也居首位,海外台山籍的华侨华人多过台山当地的人口。作为五邑侨乡重要组成部分的台山,其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风格鲜明的近代建筑,勾画出了这里的侨乡文化特征,任何走进台山;村的人无不会感受到一种与中国传统乡村截然不同的文化气息。正像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看见的一样:“这是景象多么奇特的一个地方!它的小洋楼、碉楼,漂亮的中小学校,恐怕在全国来说,数量之多,在县一级都是首屈一指的了。”因而,台山“洋楼”就成为了记载、保存、展示世界华侨华人文化、中国侨乡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过了几十、上百年的风雨历程,依然获得大量的保存,别墅、碉楼与村落环境的关系基本延续着当初建设的状态,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台城和各墟镇的骑楼建筑群和城镇肌理整体保存较好,风貌依旧,汀江墟(即“梅家大院”)、庙边墟等作为西方“集市广场”形式的骑楼墟镇原有的街区结构没有受到破坏:台山县立中学的建筑群不论单体还是整体,及其相互关系,都获得了完好的保护。从各类别看,别墅或者碉楼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连续,从清朝光绪年间的建筑到1949年的成果,在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以及造型的土洋结合过程,轨迹清晰。尤其是走进这些“洋楼”,翻阅保存至今的大量家庭、家族的历史文献,观赏众多的各种华侨遗物,还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年华侨和侨眷的生活状态。这一切,都使台山近代建筑具有了很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大提高了它的文物价值。目前,汀江墟和台山政府办公大楼已经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台山近代建筑,作为文物而受到保护。

    在今天,台山近代建筑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它的发掘、保护一定要与合理利用结合,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价值和审美魅力,争取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起规划,直接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台山丰富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通过近代建筑体现,它是台山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最直观、最显著的载体。因此,应该打造“台山近代侨乡建筑”的品牌,积极开展侨乡文化旅游,让更多的人走进台山,了解台山,也让台山走出深闺,将“中国第一侨乡”的形象树立到世人的心中。

    台山近代建筑作为台山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台山侨乡历史文化的特殊记录,必将以其丰富的价值而为台山的现代化发展增添独特的光彩。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