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宁铁路所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4陈宜禧和新宁铁路   作者:戴永洁撰 发布时间:2013/05/14 11:14 

    新宁铁路从开始建设到最后被毁,前后共存在了约33年的时间。在短短的30余年时间里新宁铁路从无到有,不仅大大改善了台山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而且对台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宁铁路大大改善了台山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

    长达130多公里的新宁铁路从南到北,几乎纵贯台山全境,并一直延伸到新会和江门北街(铁路北面终点站),这就与西江这一重要的水上交通线相贯通,从而使人员或物资可以迅速的进出台山地区。在铁路修建之前,交通运输艰难,水路靠木帆船,陆路靠手车、肩舆(轿子)。台山海外华人取道江门回乡或出国,如果步行或坐轿,不仅需费时两到三天,而且由于土匪猖獗,很不安全。铁路通车后,时间缩短为一天,且在安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向南则延伸到临近南海的斗山墟(铁路南面终点站)。斗山墟有三夹河与大海相通,这样阳江、湛江等地的生活、生产物资就可以通过:海路到达台山沿海,再经三夹河到达斗山,然后由铁路分送至台山其他地区。在未通车前从台城到斗山,乘轿或步行,一天可勉强到达。通火车后,仅需两个小时就可到达,而且即使携带大的“金山箱”也不成问题。因此,正如当时的《新宁乡土地理》所指出的“此路既成,六都之人,交通便利,陈君此举,为吾邑增一光荣、美丽之历史矣。”

    新宁铁路的建设,还带动了公路和水路交通的发展。公路交通方面,仅在台山,到1932年,已有公路65条,其中的17条通了长途汽车。据统计从1925年至1937年共建成公路387公里。这就形成了以新宁铁路为干线,以台城为中心的陆上变通网;水路交通运输颠面则形成了台山、江门、广州、香港、肇庆和梧州的水上交通网,汽船航运也飞速发展起来。水、陆交通网的形成,完全改变了台山地区地处东南一隅的封闭落后的交通状况。

    其次,推动了台山及其邻近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

     由于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台山、新会、江门迅速兴建了机械、电力、造纸、制糖等工厂,使当时江门五邑的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县级经济发展的前列。尤其是台山地区,其商业、钱庄业、渔业、建筑业、印刷业、机器制造业等均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比如商业,由于台山是著名侨乡,每年台山海外华侨寄回台山的侨汇常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使之形成了巨大的商品消费能力,吸引着大量商品的流入。当时,外县外省甚至国外的粮食、副食品、纺织品、日用百货、建筑材料等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及水、陆路运进台山地区,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商品需求。大量货物输入台山在一定程度上把台山卷入到了世界市场,使得台山以外购内销为特色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台山县城台城作为新宁铁路通车后台山侨乡的一个交通枢纽,铁路总站所在地,可谓是交通便利客商云集。为了适应侨乡经济的发展,时任县长刘裁甫委派工务局局长谭铁肩负责对台城城区实施改造工程,通过拆城墙、辟马路、筑骑楼设立新的街道如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使旧城区与城外的西门圩、西宁市连成一片,而上还开辟了通济路、光兴路、南塘路以及北塘路等新马路城区、西门圩改造后,城市新马路开阔平坦、布局合理,茶楼酒店、苏杭布庄、金铺银号、华洋杂货、油糖酒米等商铺林立。据载,台城人口增至2万多人,金铺银号达50余家,饮食旅业达300多家。由于商品琳琅满目,城市热闹非凡,台城一时赢得了“小广州”的雅称。除了一般的零售商业外,台城、公益、斗山、新昌、获梅等地的批发业务(当地称“发引”)也迅速发展起来,加以新昌、获海为例,在30年代初期,两地经营油、糖,布匹、茹材、纸料、酱园等批发业务的就有50多家。这些批发商6Q经营活动,加强了台山地区与外地的经济联系,促讲了台山地区的商贸繁荣。

    新宁铁路的修建,也大大促进了台山地区建筑业的发展与繁荣。当年,挣了钱的海外华人回乡娶亲,购地、建房是其头等大事。因此,早在19世纪后半期已陆续有些挣了钱的台山海外华人,带回图纸,在故乡修建华洋合璧的碉楼供家属居住。但大批的碉楼是在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内修建的。这一方面早由于侨汇的大幅增多;另—方面是因为新宁铁路的修建使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材、木材等能够通讨铁路比较方便快捷地运送到台山地区,从而使得这—时期的台山建筑业一片繁荣。据统计,目前台山的约5000余座碉楼,大多是在此时修建的。这些侨房融汇了而方古典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其造型优美独特,已成为台山侨乡的一大景观。在机械制造业方面,一些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工业陆续出现。如新宁铁路公司投咨13万元兴建的公益机器厂拥有二、三百名工人,设各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能维修车头和客、货车辆,1926年还装配过两台小火车头。这类工厂当时在广东全省来说也是相当突出显著的。新宁铁路还开办了当时中发展起来,如沿线附近的白沙、水步、冲蒌、大江、四九、五十、三合、大塘、沙坦、水南、公益、斗山等许多墟镇日益繁盛起来,各种店铺、茶楼、饭店、旅馆、金铺、钱庄等纷纷在这些墟镇出现,甚至专为有钱人腐化生活服务的烟馆、赌窟、妓院等场所也多有在这里开设。

    对有些墟镇,在这里做一简单介绍:

    大江原来分为相距近半公里的新旧两墟。旧墟约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新墟建于1923年。现在两墟已连成’—片,是大江镇政府的所在地。火车站就设在现今的沙浦学校附近。白沙墟是现今白沙镇政府所在地,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由黄、马两姓始建。是台山立墟较早较大的墟镇之一。像其他墟镇一样,新宁铁路的通车,给白沙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其迅速发展繁盛起来。其邻近的望龙岗、双龙、塘口等30余个村庄发展也很快,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之间,就修建了200多座楼房。沙坦市毗连陈宜禧的故乡美塘村,位于原六村火车站的斜对面约100多米处。它虽然旧称为“市”,但实际上与许多集镇一样应称为墟。它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陈姓始建。因墟址设在冲积的沙滩上,故名。新宁铁路的通车,为沙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与生机。这里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便有杂货铺、礼饼铺、猪肉店、糖酒店、布匹百货铺、国罕见的现代化印刷厂,至1926年,这种现代化的印务局已达9家。

    新宁铁路的修建,惠及了台山、新会、江门等地区,促使三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尤其是K门在1925年11月16日,从当时新会县的一个镇一跃而为省辖市,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新宁铁路的兴建。时至今日,江门仍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三,新宁铁路的修建,推动了沿线墟镇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新宁铁路的全钱贯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就像是一剂强心针,使原本沉寂的沿线地区迅速活跃茶楼、旅馆、药材店、木料缸瓦铺、医务所、金银铺票号、水果店、理发店等近百间,颇为繁华热闹。

    随着铁路的修建,位于铁路线端点的斗山和公益两个墟发展尤为迅速。斗山墟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当时,中礼村人联合附近各村成立了由11户人家组成的筹建会,他们倡议每户建铺间,各户建好后,即招商开业。起初叫大兴墟,取大家生意兴隆之意,但因该墟建在形如斗状之山下,故后来更名为斗山墟。新宁铁路通车后,因斗山位于铁路线南部之端点,乃成为台山地区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市场也瞒之日益繁荣,吸引了不少海外华侨纷纷来此地投资建铺,因而该墟迅速向东南扩展,只经过了10余年的时间,就相继建成了太平马路、山旁马路、西栅市、蟹岗埠等10多条街道,店铺发展到四、五百间。可悲的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日机在该墟共投下了124枚炸弹,斗山墟遭到了严重破坏。当年,火车终点站设在今天的任远中学内,现在原建筑物也绝大部分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座长约12.6米,宽8.7米的两层结构的房屋,据说是仓库遗址。

    位于潭江之滨的公益,在铁路修建之前,是一片稻田,且人烟稀少。但在铁路修建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公益人口剧增,迅速发展成为拥有数千居民的全台山县第二大城镇。由于新宁铁路公司投资20多万元在此修建了公益铁路分局大楼以及机器厂、停车场、电灯厂、码头、长堤、工人宿舍、铁路巡警房等,使之成为了铁路公司的生产基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且公益交通十分便利,有铁路北连新会、江门,南接台城、斗山,沿水路则有轮船直至广州、新昌各地。铁路公司的大量投资和交通的发达,又带来了其商业的繁盛,当时在公益仅商号就有400余家,酒楼茶室10余家。镇内建有苏杭、中兴、维新、南华四条马路,其墟镇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

    第四,新宁铁路的建成,以及一些工业企业的兴办,使台山出现了一支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产业工人队伍,从而改变了台山原有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台山是一个欠发达的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其人口绝大多数以务农为业。但随着近代海外华侨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回乡兴办实业,使这里诞生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也随之诞生。这支队伍包括新宁铁路工人、新宁铁路公司属下的机器厂、印刷厂的工人以及其他一些工业企业的工人。而尤以新宁铁路公司工人数量最多,发展高峰时曾达1600余人。

    台山地区的产业工人,同样具备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诸多优点,因此,很快就成为台山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最激进的革命力量。这支革命力量,在当时腥风血雨、风云激荡的年代,挺身而出,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和工人运动之中。如1919年大规模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后,新宁铁路工人积极支持公益学生发动的抵制日货运动,援助学生在公益车站搜查和焚毁日货。1921年为声援和支持香港海员大罢工,新宁铁路工人发动了集会和募捐活动。1923年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铁路工人的“二七”惨案发生后,新宁铁路一千多名职工,举行了台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活动,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正义斗争。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后,新宁铁路工人积极配合罢工委员会派到台山的工人纠察队,封锁和断绝了对香港的交通。虽然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台山的工人运动转入了低潮,但他们的革命斗争并未停止,他们始终是台山革命性最强、最先进、最有觉悟的—个阶级。

    第五,以陈宜禧先生为代表的台山广大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是老一代爱国华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具有爱国爱乡光荣传统的台山海外华侨,多年来,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陈宜禧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台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福荫在“弘扬台山人精神,建设创新型社会”一文中(《江门日报》2006年5月24日)写道:“台山华侨为振兴中华,为家乡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主创新、爱国爱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的创办人陈宜禧堪称台山人的楷模。……如果说筹办新宁铁路‘不借洋债,不招洋股,不用洋工’体现了陈宜禧强烈的爱国心;那么,新宁铁路筹办的艰难更体现了陈宜禧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陈宜禧为新宁铁路筹建和立案,呕心沥血,白折不挠,豪气干云。”的确如此,为了促进家乡的发展与繁荣,1904年已年届花甲的陈宜禧毅然回到故乡台山,历时多年,领导建造了对台山地区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新宁铁路。在整个新宁铁路修建过程中,我们从陈宜禧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一种开放的思想和胸怀。这条铁路的建成,充分体现了陈宜禧强烈的爱国热忱和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决心和意志。这无疑是他留给台山侨乡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后人继续为家乡的繁荣与发展付出不懈的努力。

    2007年11月17日,台山市隆重举行了“百年陈宜禧,世纪新台山”庆典大会,追援陈宜禧“建设台山特别贡献奖”。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出席了庆典大会。雷于蓝在会上说,两百多年来,华侨的影响渗透在台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就了侨乡台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辉煌的发展历史。由伟大爱国华侨陈宜禧先生在侨乡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条由华侨和当地乡亲投资、设计、兴建、管理的新宁铁路,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全世界台山人的精神特质,号召海内外230万台山儿女缅怀陈宜禧先生,大力弘扬以他为代表的“爱国爱乡、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建设美好明天,是新形势下台山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