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口供纸移民的演变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2台山口供纸   作者:本编撰著:张国雄 发布时间:2013/05/14 11:02 

    1903年,美国商务劳工部长就预见到,土生华人的大量出现,依据“血缘原则”,必将使他们中的很多在中国出生的子女声称自己是美国公民的后代,依法要求入境,数量不可预测。他的预见,后来成为了现实。

    如果说自美国西部金矿开采、铁路建设、农业开垦即“边疆开发”以来,尤其是在排华的严酷现实下,取得土生公民权的这批华人是第一代美国华人公民的话,那么在中国出生,然后依据“出生纸”移民美国的华人,就成为了第二代美国华人公民。第一代是“根”,

    引来了后续源源不断的“流”。这是对美国不公正的、歧视性的移民政策的反制和抗争。

    到19世纪末期,一些具有土生华人身份的美国公民陆续回到中国故乡,探望久别的双亲,娶妻成家,制造“海外出生的子女”。这种回乡的人潮在台山以及周边的开平、新会、恩平逐渐增大,抬着金山箱招摇而回的队伍,经常出现在市镇乡村,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景观。这些华人在离开美国前,往往要向政府申请护照,离境时要请海关在他们的证件上盖章、签字,以防回来时受到刁难,遇到纠纷和麻烦。有的人回到家乡后,还会去广州美国领事馆登记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使自己身份的法律手续更加完善,在需要时可以申请保护。还有的人在结婚时,也要去广州,向领事馆申请登记,并且要求领事馆发给他们结婚证明文书,这是为今后申请在中国出生的子女移民美国做准备,因为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结婚证明文件一式两份,一份要寄回美国国务院存档。这样,今后在中国出生的子女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身份证明材料。

    根据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资料记载,1894年前,没有一个人在此登记,1895年1人,1896年1人,1897年2人,1898年18人,1899年6人,1900年5人,1901年23人,1902年29人,1903年144人,1904年87人,1905年22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人回乡的趋势。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哪些未去登记的人。

    伴随着这种回乡潮的,是在中国出生的后代纷纷前往美国申请入境。根据1909年美国移民总局的年度报告显示:“自从最高法院作出黄金德案裁决后,美国出生的华人必须被接受为美国公民。现在第二代的华人公民已经大批地出现,情况空前严重。数千华人利用这样的渠道,用欺骗的手段获得美国公民权。几乎没有例外,这些公民在中国结婚,或者假装这样做,然后为他们的配偶申请自由进入美国的权利,同时为他们的子女申请美国公民权。”

    这些回到台山的华人,往往回米一次再返回美国后,就要向移民部门去备案,报告自己在家乡生了一个孩子,将孩子的名字、性别、出身年月日、出生地一一申报,从而获得一张美国政府发给的“出世纸”。有些逗留超过一年的(按照当时的规定,回中国家乡探亲,不能超过两年),甚至会申报自己生了两个孩子。逗留时间短的,三五年回来一次,就可以申报多名子女。一般是生了女孩,报为男孩,男孩可以出去挣钱;有的孩子夭折,也照常申报,以便取得一个能够加入美国国籍的移民名额。依据这些出世纸,在美国的华侨就可以在十多年后按照正常的程序,将自己在中国家乡的儿子或者是兄弟姐妹的男孩或者是别人的男孩,合法地移民美国。这就是后来规模日益壮大的出世纸移民。

    返回美国的华人领取出世纸以各子女今后移民的做法,是《排华法案》实施阴影下,合法移民的一条通道。于是,就出现了不管是否生了孩子,回到美国就向移民当局申报出世纸的普遍现象。按照常理,不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生的儿子,事实上有的华人离开家乡返回美国时,孩子还在母亲的孕育之中没有出生,是男是女根本不知道。有的压根就没有怀孕。但是,利用这张出世纸,可以将自己兄弟亲戚的儿子办理移民美国,也是对家族发展的贡献。有的还可以卖给别人,赚一笔钱。因此,利用出世纸移民美国的,并不都是真实的父子关系,有的是卖纸冒名顶替的移民。不管是否真实,通过出世纸移民来美国的,被俗称为“纸生仔”,而冒名顶替的假儿子就被称为“纸面儿子”。

    面对逐渐增大的华人海外新生代申请移民美国的现实,美国移民当局感到困惑,也有些许的无奈。从《排华法案》实施以来,就采取的首先将华人视作怀疑对象而进行拘留甄别的措施以及待审所的设施,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早在《排华法案》颁布实施时,美国移民当局就对进入美国的华人实行严格盘查,个个是被怀疑的对象,受到普通犯人一样的对待,全部要进入待审所接受盘问、检查,直到你能够使移民官员相信你的身份,才会被放行,合法地进入美国。不仅是那些持有护照、离美返唐山后又回美国的华工会遭受这样的待遇,就是《排华法案》中允许进入美国的商人、留学生,也逃不脱这样的屈辱对待。

    这种审查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询问和鉴别程序。最初是以不通英语,不熟悉美国情况等理由拒绝土生华人的子女入境,或者以查有无离境的口岸记录(是否离开过美国)来鉴别。但是,这些办法很不合情理,土生华人的子女出生在海外,当然不会有离境记录,也当然不熟悉美国情况,不会英语,因此受到很多不公正待遇。

    后来移民官员采用将土生华人和他们办理的新移民子女分开询问,对照证词的方式来鉴别。在美国的华人首先要向移民当局提供自己准备办理的新移民的详细资料以及在美国的证明人的基本资料,做为海关移民官员询问新移民时的基本材料。不仅如此,移民官员还会询问所提供的证人。对新来的移民则拘留在待审所,进行盘问,主要是根据其父亲提供的资料进行。如果双方的答词吻合,就可以放行登岸入境。如果双方的证词不相符合,就会被认为是假身份而遭到拒绝入境。移民官员的问话非常细致和琐碎,精神一不集中,就会出岔子,被他们看成是“破绽”。其实有的“破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一定是真的身份虚假。比如,有一个官员问:“你父亲结婚时你在干啥?”回答:“我在为客人端茶。”移民官一听,就不问了,认为这肯定是假关系,怎么可能父亲没有结婚就有了这个孩子?!于是,被拒绝入境。移民官不知道,中国当时有一夫多妻的制度,或者是续弦,这个孩子可能是大老婆或者前妻所生,父亲结婚时他当然可以在家帮忙为客人服务。但是,对与错的判定权在移民官员手中,无法争辩。这种方式也只能是以口供判别真假。

    其实,这种方式,在《排华法案》实施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依据《排华法案》,中国商人可以进入美国经商,而且居留时间没有限制,可以长期居留。这就是所谓的“生意纸”。美国海关移民官员不能禁止华商入境,但是他们非常严厉地进行审查,甚至是刁难,总想从中找出一点与其商人身份不符的东西,以便拒绝他们入境。对商人的盘问,主要在生意方面,不仅要询问新入境的商人,还要询问他在美国的合伙人或者担保人。两方答案相合,才会放行入境。这套审查程序,就是最早的“审口供”。

    这种甄别方式最初很有效,鉴别出了一些假身份的新移民。台山《新宁杂志》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创刊号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彼反复研讯,挑别离奇,务令本人与证人之所供,必有一两句不符,彼即执为假冒之铁证,立判拨回,无可转圆。例如男客,则问以一二十年前绝难记忆之事,以验证人所供之异同。女客则问以闺房内最秽最亵之事,必使咬牙忍羞尚不敢言。故虽以素称美国籍民之土生,二三十年久客之股商,亦多以执一二言之乖错,至判拔回者。”

    中国有句俗语,“你有长箩绳,我有翘扁担”。华人通过对一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新移民对询问的具体回忆,大致了解到移民官员主要询问的问题,很快掌握了应对的办法。这就是,预先设计问题和答案,将可能被询问到的问题,事无巨细地编写出来。一份为英文,提交给移民当局。一份为中文,寄回家乡,让新移民反复读诵,熟记在心,到时候就可以应答如流。这种寄回来统一口径的资料,就是“口供簿”,或称“口供纸”。美国旧金山的待审所最初是设在“唐山码头”旁、

    太平洋轮船公司一座废弃的仓库,这是一座非常简陋的宿舍式木楼,里面污水四溢,臭气熏天,居住的房屋十分狭小拥挤,饮食也很糟糕,卫生条件恶劣,比城市警察拘留所还要坏得多,各阶层的华人被拘留在里面,有警察看守,不许相互通话。美国记者在里面看见一个25100平方英尺的房间,关押着200名华人,自杀现象普遍,死亡时有发生。1901年,美国华侨致信清政府外务部:“华人到埠之时,不问其合例与否,即囚于(马)[码]头木屋中,寝食于斯,内外隔绝,亲友不得一见,律师不得一问,即有疾病,医生亦不得诊视。黑暗秽臭,过于监狱;压制苛暴,甚于犯人。幽禁常数百人,羁留常数阅月,而护照束阁,关吏无一过问。因此之故,有悬梁自缢,投海自尽,失医致毙之惨者。”(清宣统《新纂约章大全》)

    在美国新闻将待审所状况曝光后,加上广大华侨和一些同情华人处境的美国友人的抗议,美国政府才拨款20万美元,于1905年动工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修建了新的移民站和拘留所,1910年1月21日正式启用,条件略有改善。新的待审所建在天使岛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排华法案》,因为天使岛在旧金山湾,四面环水,可以防止华人移民逃跑。

    在天使岛里,候审的新移民,要接受极其严格的询问,接受鉴别。第一关是分配床位,新移民居住的条件很简陋,宿舍是一个大堂,有数十排床,每排三层,大家

    聚集在一堂里,比较拥挤。房门紧锁,荷枪实弹的警卫在走廊上来回巡逻,窗外封着铁丝网。只有在进餐和或放风时,新移民可以走出房门,来到泥地的院落。泥地的周围是3.6米高的铁丝网。整个待审所如同监牢一般。第二关是接受体检,理由是防止新来的华人带来疾病,对患有肝吸虫病、钩虫病以及砂眼的华人不许入境。由于语言隔阂和东西方习俗、医疗程度的差异,很多新移民认为这种体检是野蛮的,带有羞辱性的。过了这两关,就是等待、经受无休止的盘问。在审查期间,新移民不能与岸上的亲人见面、通电话,不能有任何联系。

    当时,来自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等亚洲以及欧洲的葡萄牙、俄罗斯等国的移民也要取道天使岛待审所,入境美国。他们逗留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只有华人拘留的时间最长,平均要三个星期,有的甚至是几个月。漫长的等待和未卜的前途,令华人新移民受尽折磨。在待审所四周的墙上涂写着华人们表述心境的打油诗,悲愤、彷徨、无奈、痛苦各种心情融合在这些诗句中,字字血泪。

    自由为国例,何事学专制?不持公理美人兮,困我监牢严密睇。狼虎差,横行更欲噬;罪及无辜真恶抵,(注:恶抵,台山话,难受之意)几时出狱开心怀。美有强权无公理,囹圄吾人也罹辜。不由分说真残酷,俯首回思莫奈何。国弱真难讲,华侨到异邦;阻留候审困山房,供一不符案死绑。总唔放,同胞呼冤枉。志在严禁拨抵港,可怜梓里泪汪汪。木屋拘留几十天,

    所因墨例致牵连。可惜英雄无用武,只听音来策祖鞭。从今远别此楼中,各位乡君众叹同。莫道其间皆西式,设成玉砌变如笼。乞巧少四日,搭轮来美洲。光阴似箭射,又已过凉秋。屈指经数月,尚在此路头。至今未曾审,悬望心悠悠。

    新移民在待审所多数都要待三个月以上,有的更加长久。通过甄别获得批准的新移民,就可以走出天使岛拘留所的大门,在码头等船进入旧金山港,在那里与办理他来美国的亲生或假父亲相聚。而很多一次又一次接受询问不能过关的华人,天天面对四周汪洋的海水,想到自己的前途渺无希望,看不到头,心情灰暗、苦闷、烦躁,有的陷入绝望,最后选择了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获得解脱,成为远在异乡的冤魂。一首悼念死者的诗这样写道:

    噩耗传闻实可哀,吊君何日裹尸回。无能泯目凭谁说,有识应知悔此来。千古忿怒千古恨,思乡空对望乡台。30未酬壮志埋杯土,知尔雄心死不灰。

    美国前后专门针对华人移民设立的这两个待审所,都被华人称为“木屋”,一些老华人一提起木屋就不寒而泣。194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天使岛上的移民局办公大楼,天使岛因此停止使用。如今,天使岛待审所成为了美国移民历史博物馆,永远见证着这段苦难屈辱的历史。

    1943年,美国政府撤消《排华法案》,改为配额制,每年准许105名华人进入美国,这里而包括美国公民在海外出生的子女。但是入境的华人受到了更加严格的审查。《排华法案》实施期间,土生华人的海外子女移民美国还没有配额限制,现在《排华法案》虽然取消了,但是配额来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又出台了“战地新娘”法案,允许数千华裔退伍军人的妻子移民美国,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而行,可以不受配额限制。在此期间,对新移民的口供询问依然是必备的、主要的移民程序和资料。

    1949年,台山、开平、新会等地数千名美籍华人的子女聚集香港,希望以美国海外公民的身份移民美国。此时,麦卡锡运动已经出现,加上种族歧视的影响,他们被污称为中共间谍,美国政府不想照单接受。于是在香港设立了预备站,对这些华人的真实身份、政治背景、血缘关系进行鉴别。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份香港预审站的历史文献,是50年代的文物。

    《申请须知》

    凡申请人声称为美籍公民者,必须事先提出证据,经本署审查认为满意后,始签发赴美照纸。申请人于申请时应尽量提供证件,性质不论,均予考虑。申请人可提供后列各证件,但斯项证件,非系必须完全具备,亦非完全已包括申请人可提供之证件,亦并非所谓不需其他可能提供之证件。兹据过去情形,摘录拟需各证件于后,以资参考:

    (一)美籍父母亲生子女之证件,例如出生证书,系由有声望并为本署知悉之医院发给者,或由出生地方当局发给者——由美国或者香港地方当局所发给者更佳。

    (二)申请人居留之乡公所发给之证件,正副各一份,应注明申请人与其亲属各情形如下:申请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方,以至申请人之父母、兄弟、姊妹,或妻子、子女各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方。证件上粘贴申请人最近相片一张,须加盖印。该证件应由有关县政府与外交公署附加盖印。

    (三)住美父母或亲戚历年用邮寄回之信件。

    (四)住美父母或亲戚历年汇回银款之证件。

    (五)有关申请人之早年相片,尤其与家人合摄之。

    (六)申请人就读学校所发给之毕业文凭或肄业证件。

    (七)有声誉之人,据处确实情形,给予申请人收执之誓词文件,但该有声誉之人必须已熟识申请人多年方可。

    据本署所知,向本署声称为美籍公民之案件,其中不少有虚伪者,此等无权申请为美籍之人,竟敢利用其所购得或取得他人之文件,用以申请。又有不少人,伪称为美籍公民之子女,以图进入美国境内。此种行为,显系违背美国法律,等同犯罪。本署除慎重审查所有申请案件外,并有权决定申请人所提供之证件,是否满意及充分。

    从这张《须知》中,我们看到,华人的海外出生子女在香港预审站预审期间要提供如此多样、复杂的文书证明材料,可见审查程序和手续之繁复。

    这套方法在已经有丰富移民经验的台山等侨乡移民面前,并不是难事,可以比较自如地应对。所以,美国政府不久就取消了这种办法,改为验血鉴别。

    香港预审站发放移民通行证后,新移民来到美国海关,移民官员要从他们身上抽血,然后与他们在美国的父亲的血型比对,相同才真正放行,允许入境。这套方法出台后,受到华人的强烈抗议,因为这套方法并没有运用于其他种族的移民,专用于华人,是对华人严重的歧视。华人将移民局告上法庭,最后法庭裁决,这是一种违法的歧视行为。验血法也就在执行不久后撤消了。即使在验血法实行期间,询问口供依然足一个重要的程序和资料。

    1965年,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美国革新了移民法例。新的移民法例每年允许两万华人入境美国。

    至此,从19世纪后期《排华法案》实施以来,专门刁难华人移民的“审口供”就成为了历史,口供纸移民随之终结。“口供簿”的制作也就失去了现实的需要,从此成为历史,如今成为了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