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口供纸的制作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2台山口供纸   作者:本编撰著:张国雄 发布时间:2013/05/14 10:48 

    口供纸的制作,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是由身在美国的“父亲”与在中国家乡准备移民美国的“纸生仔”共同创作的产物,以海外新移民“父亲”为主体。我们先看看几个口供纸中对其制作的一些记载。

    1939年台山安宁村《陈[]藩口供纸》有一个后记,是制作人、美国华侨、陈[]藩的“父亲”陈[]垣写的:

    “吾前日在家之时,所做汝锦之口供,系做姓李人住,系我一家姓陈住在安宁村。我到来审时,系改过一条村俱系姓陈人住。到来审问条安宁村,汝照实条村图讲。如问到乃间屋何人主之话,汝照间屋细[]仔名讲亦合。奈因汰年幼属在细[]仔性质。如问到大个人名字,亦照口供讲。如佢审问安宁村条村形时,依照实讲。如有彼木仔如叠成条安宁村形,汝依照村形叠好,最注重[]毓荣住间系屋仔,我屋尾间系光裕、梅灼住。又至上间,系屋仔,起做柴房,千祈依照讲准为要!如到来审话,问一句讲一句,想到准方可讲。如若问到有口供登载之话,如系久奈事干,以忘记之话而答。如系近前之话问到,无口供载录。应照实讲,方可照实讲。不应讲,将大概话对答,免致抵触双方口供也。莫论兄弟姊妹以及家中大小事务,如早五、六年以上事,汝系大事干,讲话忘记,可以做到。系近一、二年时候,汝十五、六岁,凡事破晓(注:原文如此),方知此一、二。要明白对答,方能合例。如果系家中事务,汝系在省城读书之时候,不知亦可以合例。汝总之在家将[]锦等口供读熟,到来审到之话,应答则答,不应[]珊之可也(注:原文如此),幸勿乱答为要!诚恐言多语错也,慎之!抑或有何口供赫(注:台山话,吓)汝,亦不可乱讲。如吏相头汝认,系父亲陈[]垣相头,大佬陈[]锦相头。前日见过邝德柏相头,此人之相头,汝认到准,方可讲。如有吏别人相头过汝认,千祈话唔识而对。纵然吏亚伯相头过汝认,汰话唔识,可以合例。奈因汝系细[]仔时见过,久来唔认得也。问到汝玉相貌有何记认,汝讲话有记认。问到{)王有几高,中等高、中等肥。汝在家依照[]锦等口供,抄闻读熟,问到照答,可以相合也。汝另外抄张,携下来船读,将近埋埠之时,方可以毁去为要。吾另做寄回之口供,亦系大同小异,勿与汝锦到来审问之话,亦属合寄回口供内之情形也。汝勤慎用心读熟。俟吾做要张护照纸寄回,可能起程前来。如汝有何不合之话,诚恐冲突,亦付字来报及为要!务去双方口供相合可也。”

    很难得的是,《陈[]藩口供纸》明确记载着它的主要创作人是其“父亲”陈[]垣。不仅陈[]藩的口供纸是他所做,而且已经移民到美国的陈[]锦的口供纸也是他的成果,并成为陈[]藩移民美国的口供内容的—部分,陈[]垣反复要求陈[]藩“在家将[]锦等口供读熟”。更明确的是,陈[]藩的口供纸是陈[]垣专门在美国制作寄回来的。但是,美国制作寄回来的还不是最后的定稿,需要在中国家乡准备移民美国的人补充,“如汝有何不合之话,诚恐冲突,亦付字来报及为要!务取双方口供相合可也。”“儿子”陈[]藩会将自己的一些情况写信到美国,告诉陈[]垣,让他修改口供纸,而且会将自己的照片也连同寄过去,让在美国的“父亲”和证人熟记。

    前引1941年台山安宁村《陈[]玉口供纸》的主人陈[]玉是陈[]藩的二哥,陈[]玉的口供纸也是陈[]垣制作的,在它的后面,“父亲”陈[]垣这样写道:

    “……前日,[]锦、[]藩来时,对于安宁村、家户人口,有逐一问过。系问村形几多间屋,上屋乜名住,左右乜名住,问有两间屋仔,我间屋在塘基,巷尾一条大路,兼问屋内情形,以及上下几条村讲落(注:原文如此)。惟系冇讲过安宁村人名。讲实安宁村,大小屋宇共成二十间,连埋两间屋仔,俱系陈姓人住。如佢问到各户人名,汝照口供人名讲,可合。或者冇逐一细微问到,亦未可料。汝要读熟,先事预防之计,不知佢问到何一段事也。汝受到簿口供(注:原文如此),立心读熟,亲身去到我村,踏勘察明村形,入我屋内细视图则,要一一明白,入多几次更好。如去到此地,不可惊邻动里,准作探亲之行动,乃可。诚恐人家怪及我,彼张纸别姓去金山也。对于培新校内,汝亦入去详细察视,各样情形,依口供评记(注:原文如此),不可变易。口供内所栽地势,要亲往目视,更为易熟多多也。如果口供内,有何参差抵触之话,汝详细参考,应尝改削。汝注明信内付来,征求双方同意,依照而行,同样对答。汝亦要细微评过口供内,有何冲突之话,应除则除,应改则改,亦要来信报及我扣。……我寄回一簿,请交回我家中收藏,亦将我等相片交回,汝贮藏此相片,亦无甚要紧,切勿带来。”

    陈[]垣在这里也是要求陈[]玉对口供纸要针对真实的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并且将原口供纸中不符合的地方以及修改意见书信寄往美国旧金山,在美国的1939年台山安宁村《陈[]藩口供纸》有关制作的交代“父亲”和证人也要修改口供,才能保证彼此对答合

    一,没有抵触。这说明,口供纸多数都是由在美国的“父亲”编写的,一般是初稿,要寄回来对照实情修改。经过在中国家乡的新移民亲自前往“父亲”所在的村落勘察,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没有抵触冲突之后,再书信寄回美国“父亲”,由他最后确定。这样的反复可能有几次,才能够定稿。在1929年台山横新村的《刘锦口供纸》中也是要求刘[]到其“父亲”的村落,“小心看准村形离乜处几远?离乜处几尺?社坛几远?井离几远?”甚至连厕所的情形也要小心察看,熟记在心。如有不符合之处,同样会书信报告给“父亲”。只有经过了在家乡的比对无误定稿后,在美国的“父亲”才会将口供纸提交给移民当局,做为申请新移民来美国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资料。

    在美国的“父亲”们出外多年,对家乡村落的情况可能也有模糊不清之处了,隔洋写口供,难免出现不合的地方。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这说明,中国家乡的新移民并非是被动地单纯在接受口供纸,熟记口供纸,他们也是口供纸制作的参与者。这样的制作程序,也让新移民提前进入角色,熟悉情况。这可能也是口供纸移民较多能够顺利通过的原因之一吧。

    在陈[]玉的这件口供纸注意事项中,我们还看到,陈[]玉的“哥哥”陈[]锦,“弟弟”陈[]藩移民美国时在待审所被询问的情况,这些情况成为口供纸编写的依据。为了保险起见,虽然他们二人没有被问到安宁村和住户的情况,但是,口供纸的制作者、“父亲”陈[]垣依然要尽量包罗万象,强调“儿子”陈[]玉记住并要熟记于心,以各不测。

    除了往来信件制作口供纸的过程,同时还要为口供纸准备附件。1923年台山小岭村《邝[]臻口供纸》注意事项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另有信两封存为凭据。若问‘汝弟[]庚过来金山至今有信付返来汝否?’‘自佢过来金山至今有信两封付我收。’问信内讲乜,照此两信实情答他。如若问取此信来看,即将信交他。问‘汝有信付来金山交汝二弟否?’‘我回信两次过佢。’汝要在家写信,照情答复寄来交[]庚为据。若税员问到[]庚要将信交看(取两家有信为据)。方为实济(注:原文如此)。”

    为了增加新移民与在美国的“父亲”和其他亲人关系的真实性,更加为美国海关移民官员所相信,邝[]臻的“父亲”还专门在书信上下工夫,表明长期存在的交

往。父亲以其弟弟邝[]庚的口吻写回来两封书信,并且要邝[]臻根据书信内容写两封,以便其弟弟邝[]庚在美国海关官员询问时出示。

    这类的准备还包括相片的相互提供等等。可见,海外的“父亲”和在中国家乡的“儿子”是口供纸制作的全面参与者。

    口供纸的制作,并不都是在美国提出初稿,在美国定稿完成。陈[]藩的口供纸所记“吾(注:其父陈[]垣)前日在家之时,所做[]锦之口供。”证明这些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父亲”有的是利用回乡探亲时,在家乡制作了口供纸。

    口供纸主要的制作者之所以是“父亲”,这还跟“出世纸”买卖的合同有关。一些出售自己手中的出世纸,拿到定金者,有义务将冒名顶替者办理移民美国,只有在真正移民到了美国后,才能够拿到剩余的那部分钱。笔者收集到一份出世纸的买卖合同,其中的规定就给口供纸的制作埋下了伏笔。

《余[]庆、谭[]相出世纸买卖合同》

    “立买卖美籍贯出征军人出世纸合约人:余[]庆、谭[]相。今余[]庆有美籍出征军人出世纸一张,出卖与谭[]相,经当双方同意议定,兹将条件开列于后:

    一、订明纸价美币三千元整;

    二、先缴定银美币三百元;

    三、凡各项关说费概由卖主包理妥当;

    四、买主又家前往美国船费及一切杂费自备;

    五、[][][]除已交定外,所来缴之款,要该买主上埠入籍后如数交足;

    六、订明起程日期由立合约后五个月内前往美国,

    逾期不能履行,由卖主交回定银激消(注:原文如此);

    七、在合约订明前往期间内,遇有发生战事及意外

    事情,各不干涉生端,仍要候至通行时继续办理。

    八、自经立合约后,双方不得迷途反悔。

中华民国卅七年八月卅日”

    这份合约的第三条、第五条和第六条,都是对卖主义务的规定。尤其是第三条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对海关移民官员交涉的费用由卖主承担,这里面包括聘请华人翻译等等开支。在美国自传体小说《第二代》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的父亲给口供纸制作人400美元,其中有一半给了“老番律师”。儿子不明白地问:“我是你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要请律师?”其父亲回答:“请律师是为了在移民局那边发生问题,有老番律师可以去查询。华人没有资格去查询,语言也成问题。”儿子又问:“假如像我这样顺利放行,律师岂不是不做事,白拿钱吗?”父亲回答:“又不是这样说了。事实上,老番律师跟移民局审问官员都是多年老相熟、老搭档,老番律师必定和移民局官员把款项二一分作五,一人一半,互相勾结,才对你的案件,如此宽容的。这多是钱作怪。中国人贪污,老番也贪污的。”既然卖主有义务要将买主办理移民美国,负责让他登埠入籍。那么保证买主通过待审所的询问,就是卖主的责任了。而待审所又存在这样一些关节要疏通,卖主要成功将新移民办理入境,当然少不了会有一定的花销。这样,卖主最了解待审所的询问情况,口供纸由他提供,也就在情理意料之中了。毕竟买主是要冒名顶替卖主的儿子移民美国,对卖主的家庭、家族关系以及村落情形最了解的还是卖主自己,由其制作口供纸更是合情合理的。

    随着口供纸移民的不断增加,在美国唐人街也出现了专门为人编写口供纸的人。除了像陈[]垣这样自己亲自编写口供纸之外,一些文化程度很低、手中握有出世纸并出售他人,有义务办理新移民来美国的华侨,为了完成任务,就要出钱请一些有文化的同胞执笔代为撰写口供纸。也有一些在美国的老华侨从别人手中买得出世纸,卖主只提供出世纸,口供纸要自己找人编写,而他们又没有太多文化,于是也只好出钱请人帮忙。久之,这些代笔人也对口供纸的内容结构有了掌握,更能够按照移民官员的询问有针对地去撰写,逐渐发展为一种副业。

    《第二代》中,有一个“周兴伯”与主人公的父亲关系很好,其父亲是这样介绍周兴伯的:

    “周兴伯为人谦和,心肠良善,够朋友,周兴伯母很喜欢小孩子。一切手续拜托周兴伯办理。他是专办移民案件的老手了。我们的口供簿就是由他设想编写的。他有慎密的思路,想各种问题都想得透彻,因此不少华侨拜托他办理儿子来金山的手续了。周兴伯只收了我四百元的手续费,真是打折扣了。他解释说你年纪小,不需要搞太多脑汁去编造口供,而且是多年朋友,不想多取。”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描写,这位在主人公眼中慈祥的周兴伯是专门办理华侨儿子入境美国案件的

    “老手”,他不是出售口供纸,主要是给那些买有出世纸想要办理儿子来美国的华侨开展移民手续的服务。其中,编写口供纸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服务费用打折后是400美元,显然对其他人的收费要高一些。之所以会给优惠,除了这里说的是因为年幼,编造口供纸容易,而且是老朋友之外,还因为当年周兴伯的侄儿周佩是用600美元比较便宜的价格从主人公父亲手中买到了出世纸,才由周兴伯办理移民到了美国的,当年的交情周兴伯以这样的方式做了回报。

    在唐人街像“周兴伯”这样制作口供纸的“老手”一定小少,他们可能有其他的工作,有自己的主业,制作口供纸可能只是他们的副业。但是,制作口供纸比较“专业”,与律师尤其是外国律师的联系比较紧密,熟悉待审所的询问程序,甚至可能对移民官的特点都有所了解,因此制作的口供纸就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这类“专业”制作人的产生,对提高口供纸移民的成功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