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交往历史悠久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1“金山伯”的故乡   作者:梅伟强主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0:31 

    吾新宁濒海一边邑耳,自明季分立以来,于吾国历史上无重要之位置。惟海通以后,出洋之人稍众,谈时事者,至谓日影出没之处,莫不有新宁人之足迹焉。

    这段文字见诸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问世的《新宁杂志》创刊号上《序例》一文,作者叫刘小云,是《新宁杂志》创刊人之一。它道出了台山自明朝置县后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最后形成为著名侨乡的历史过程。

    一、海外交往历史悠久

    在古代,今台山地区的先民就利用其临海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同海外进行交往活动,从而为侨乡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是台山侨乡发展史上的滥觞期。

    (一)临海的自然地理条件

    今台山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北及东北隔潭江与开平市和江门市新会区相望及毗邻,西北与开平市金鸡等镇相接,西南与恩平市、阳江市交界,陆地面积328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9.14万人(2005年统计数)。南临南海,毗邻香港、澳门。大陆沿岸有崖门口、广海湾、镇海湾三大海湾。海岸线长293.3公里,岛岸线长355.93公里。

    广海港地处海岸中央,是全市海运中心和早年华侨出洋谋生的主要通道。铜鼓、沙栏、海宴、汶村、深井地区,因地处海岸,也是重要的出洋口岸。

    台山内陆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丘陵,可耕地较少且贫瘠;南部为冲积平原及滩涂地,是主要稻作及经济作物区,但因台山台风烈、咸潮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台山可耕地少,粮食产量少与人口增长快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成为台山人大量出洋谋生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

    台山原属广州府所辖新会县地。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从新会县西南部析出德行、文章、平康、矬峒、海宴、潮居和泷水等7个“都”置一新县,“新邑分治,从此安宁”,故名“新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湖南、广西等省有新宁县同名,遂依县城北之三台山易名为“台山县”(为方便叙述,本书对1499~1914年新宁县时的历史也以“台山”统称之)。199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台山撤县建市(县级)。

    (二)最早的海外交往活动记载

    据史书记载,台山地区的先民同海外的交往活动约始于公元五世纪。《隋书?谯国夫人传》记:“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这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的史事。

    康熙年间编修的《新宁县志》中记:“(广海)东门外有灵湖寺,寺有菩提树大可数围,高六七丈。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有智药三藏自天竺(即今印度)航海而来,手植于此。”

    这些记述说明,在唐以前,台山已开始了早期的海外交往活动。

    (三)唐、宋时期的海外移民活动

    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广州府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当年,新会的虎跳门、崖门和今台山广海港等成为广州通往南洋及西亚“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

    至宋朝,广海港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宋人朱彧《萍洲可谈》载:“广州自小海至溽洲(“溽洲”是广海的古称。因其地处海湾,泥沙淤积成陆地,土地湿润,故名)七百里,溽洲有望舶巡检司,谓之一望。稍北又第二望、第三望,过溽洲则沧溟矣。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还至溽洲,则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

    1279年,宋、元崖门海战,南宋灭亡,大批宋文武臣及百姓为避元军屠杀,“流寓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离远国”。南宋灭亡前后,台山爆发了“抗元复宋”的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就是今大江镇沙涌乡人伍隆起。伍隆起抗元失败后,一部分起义者也亡命海外。这是台山古代先民第一次规模较大的“群体性”海外移民活动。

    (四)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海外移民活动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时期,是台山古代先民第二次规模较大的“群体性”海外移民活动。在这个时期里,有多起重大的历史事件,直接促兴了台山海外移民活动出现新的高潮。

    1.海外贸易的发展明代,我国造船业发达。广东是全国造船业基地之一,新会则是广东造船业中心之,时新会的造船厂又多在台山沿海。一些官吏和总兵不顾禁令,“私造大船,以通番商”。隆庆年间(1567~1572年),海禁解除,台山人出洋做生意或谋生的便多了起来。

    2.清初的“海禁”与“迁界”为了剿灭郑成功领导的东南沿海地区军民的“反清复明”运动,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元年(1662年)和三年(1664年),两次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台山全县约2/3的沿海地区变成荒地,人口从康熙元年的13738人,到康熙六年(1667年)锐减到5106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死亡,二是冒死出洋的人多。广海山背乡民陈学进、陈社保父子,端芬梅耀萱、陈亚炎、曹亚志等人,都是海禁年间迫于生计,冒死渡海去到南洋。

    3.政治动乱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激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台山地区发生多次农民起义。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南海县人黄肖养领导万余农民起义,攻打广州、新会等地。台山文章都大岭村民黄汝通聚众3000余人,予以响应。

    清初,汶村人王兴组织农民军,联合新会人黄公辅共同抗清,据称达10万之众,坚持了10多年,多次大败清军。1659年,王兴失败后自焚殉国,众多起义者从台山沿海或上川岛等地乘船逃亡到南洋。

    清初,“海洋大盗”张保(人称张保仔,今江门市区水南人),以香港大屿山为大本营,聚集新会、台山等地因破产或因参加起义失败而亡命的农民、渔民等达4万多人(一说10多万人),专门在香港、澳门及广东沿海水域攻打清军,抢劫外国商船,威震一时。嘉庆十五年(18lO年),张保投降清朝,反对降清的数以万计军民,亡命菲律宾、马来亚和北婆罗洲等地。

    4.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拐卖从明景泰三年(1452年)起,倭寇(我国人民对经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的蔑称)经常窜入台山沿海地区,“渔猎其民,民困宁居”。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倭寇200余人,纠合贼帮邱乐闲等500余人,进攻广海城,守城官千户宁绍杰弃城逃遁。倭贼占据广海城46日,杀戮3000多人,掳人出洋无数,不少人划着小船冒死出洋求生。

    西方殖民者侵扰台山沿海地区,以葡萄牙人最早。他们“剽劫行旅”、“掠夺良民”,用“每一口金钱百文”买进,然后以高价卖出为奴,从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