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近代历史上两次海外移民高潮是怎样出现的呢?鸦片战争后,美、加、澳等国金矿的开采,美、加两国大铁路的修建,拉丁美洲和南洋地区种植园经济和矿产的开采,对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台山近代历史上两次海外移民高潮。但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后,台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即内推力,通过外拉力的相互作用,才最终催生了台山国际性移民高潮的出现。
(一)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的矛盾
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宁县志》载,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至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新宁县人口在1.6~1.8万之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突增至196972人。此后,人口继续在增长。
台山本来山多田少,史书载,宁邑“田既硗薄,力复不济,岁入粮食,仪支半年,余则仰给洋米,倘舟楫偶断,炊烟立断。”端芬民谣说:“一年生产半年粮,米缸长期通外洋。”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台山社会最尖锐的问题。在封建社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的人只有到海外求生一条路子。台山民谣:“家里贫穷去亚湾(古巴),为求生路走金山(美国)”,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二)自然灾害频繁
据《新宁县志》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57年问,台山共发生大水灾14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平均每半年多一点就有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
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台山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无着的民众被逼走上了出洋求生之路。上川岛甘泽浓就是因“家计相迫”,去到美国谋生。大江镇肯堂村的伍时义因天灾人祸,与同村穷乡亲远赴古巴求生。这样的事例多得很。
(三)农民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
1850~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席卷大江南北。1854年,新会人陈松年、吕萃俊领导10万农民起义(史称红巾军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台山人加入起义军。太平天国革命被残酷镇压后,起义者纷纷逃亡海外。都斛镇龙溪里赵荣煜(又名赵煜),据说是太平天国一员指挥官,起义失败后逃亡马来亚槟榔屿。新会人黄德滋,原为太平天国平南王,革命失败后率部众乘数十艘海船,去到澳大利亚。不少台山人随船同来。
也有的台山人因害怕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牵连而外逃谋生。后在加拿大充任铁路经纪人的叶春田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儿子叶求铎说:“当时我们是有钱人家。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势头很大,我爷爷担惊受怕,便让我父亲于1864年来到美国旧金山,那时他才19岁。”
(四)土客械斗酿恶果
所谓土人、客家,原都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先到为主(土人),后至为客(客家)。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镇压红巾军起义,在地主豪绅的挑唆下,鹤山、开平、恩平、高明等县土客杂居的乡镇,土客互相仇杀,引起械斗。1855~1867年,台山的赤溪、那扶、深井、四九、冲蒌、三合等客家聚居的村落,爆发了土客械斗。《赤溪县志》记,这次械斗“仇杀十四年,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蔓延六七邑”,在械斗中,“为土人所掳获者,于杀戮外,择其年轻男于,载出澳门,卖往南美洲秘鲁、古巴等地作劳役,名日卖猪仔。是时客民因流离无依,自到澳门卖身到外洋作工……计被掳与自卖者,为数约二三万人。”
在械斗期间,也有不少人为了避掳杀而漂洋过海,如陈黄阳去到古巴哈瓦那,行医为业。广海东南里刘希瑶远赴加拿大,后来成为一名筑路工人。广海夹水村的刘希进、刘希沃远走古巴。土客械斗以后,该村又有刘孔就、刘孔波等11人陆续去了古巴。
(五)殖民者和“猪仔头”的拐卖
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以香港,葡萄牙人以澳门为基地,进行掠夺和拐卖华人充当“苦力”的罪恶勾当。殖民者还广觅爪牙,充当“猪仔头”,前往四乡诱拐乡民,卖入澳门“猪仔馆”,再卖到南洋或拉丁美洲的矿场、种植园。历史上把这种罪恶的勾当称为“苦力贸易”或“猪仔贸易”。
台山最早从事这种丧尽天良的“猪仔贸易”的“猪仔头”是端芬的梅耀观。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十日《总署清档》记载:有罗源英、甄亚内、陈诚就三人,均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在新宁县属,陆续诱拐陈亚保等15人、陈其贤等8人、刘亚叠等6人,意图贩卖出洋牟取暴利,“以上三宗均乘搭梅耀观之船,驶至闸坡(今阳江市属地)海面,即被拿获。”端芬圩(又名山底圩)尾芬水河边,当年有一座石桥,人称“猪仔桥”,是被掳卖去南洋和美洲做苦力的“猪仔”们上船出洋之地。后来,“猪仔桥”被拆掉了,但侨乡这一页辛酸的血泪史,是永远无法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