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侨血泪魂断“埃仑”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1“金山伯”的故乡   作者:梅伟强主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0:31 

    台山先人出洋,或以“猪仔华工”,或以“赊单华工”的方式进行。前者主要运往南洋和拉丁美洲地区,后者主要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是充满血与泪的悲惨历程。

    (一)“猪仔华工”血泪史

    “猪仔”系广东俗语。当年,华工被掳上“猪仔船”后,开饭时皆以木盆盛饭,“猪仔头”呼华工一同进食,其呼声极似乡下呼猪仔进食,故有此蔑称。“猪仔华工”的特点是一骗二拐三卖四为奴。在台山等四邑地区,这种“猪仔贸易”始于道光末年,盛于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下面,我们听听几个“猪仔华工”的供词:

    朱甲先:年41岁,广东新宁县人。我是客家人,耕田为业,被本地人欺负,把我拿出卖与大西洋人,是澳门猪仔馆,逼我画合同,给我一套衣服。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开船。

    林阿龙:年65岁,广东新宁县人。在家内做外科医生。咸丰八年正月,有人叫我到澳门医病,就被拐进猪仔馆。我是向来未见过洋行的,我进出不知道怎样,也未见过西洋官。到船上即开。

    刘阿松:年34岁,广东新宁县人。我是做水手的。同治四年正月,我到澳门,有朋友请我喝酒,我醉了,带我上猪仔船,上船即开。到夏湾拿(即古巴哈瓦那)卖到糖寮。

    华工被卖入澳门“猪仔馆”后,稍有不服便遭毒打。为了掩人耳目,“猪仔头”一边毒打一边敲锣或放鞭炮。押上“猪仔船”后,“猪仔”们被戴上脚镣,监禁在船舱最底层,在茫茫大海里航行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日则并肩迭膝而坐,夜则交股架足而眠;忍受着风浪颠簸,他们缺乏阳光、空气,饥渴难熬,致使疾病丛生。病患者不给救治,随即抛入大海。广海夹水村刘希荣就是这样给抛入大海葬身鱼腹的。他的亲人闻讯后悲痛欲绝,为了纪念亡魂,他们用一块大银圆为他葬山。这些贩运华工的“猪仔船”被人们称之为“海上浮动地狱”。“生入地狱之门,死作海岛之鬼”,这就是“猪仔华工”的命运。

    华工在古巴、秘鲁等地种植园、鸟粪场、矿场,从事的是奴隶式劳动,其惨状不堪入目。在古巴,合约期内的华工死亡率高达73%,劳动年限平均只有5年。

    广海有个林举尧,光绪末年被拐骗到菲律宾,为山巴主开垦荒地,立约三年,约满便可自由觅工。期满后,他欲返乡,但无川资;再觅工又无要人可助;想过埠,人生地不熟,语言更不通。他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碰撞,结果被尾随而至的工头发现,被诬为逃工,打得遍体鳞伤,迫其返回山巴。林举尧悲愤难平,竟神经失常,客死他乡。乡人说,林举尧生前曾有信寄回来,诉说自己的惨状,叫乡人不要再受骗。

    “赊单”是广东俗语,意即赊欠船票制。当年,出洋之人因无钱购买船票,可先由招工代理公司或经纪人垫付,到国外后以工资加利息偿还。好莱坞影星黄柳霜的祖父当年就是这样来到美国的。一般而言,这种华工在还清欠款后便可获得人身自由。为了早一天还清欠债,他们便要拼命地干活,因此,其境况也苦不堪言。

    (二)排华恶浪席卷全球

    排华始于美国。当年,当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的中国人从旧金山入境时,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就用石头、西红柿、臭鸡蛋等袭击他们。

    1850~1870年,加州地方政府颁布了许多歧视和排斥华人的法律,禁止华人拥有土地、置产、捕捞、经商等。

    1882年5月6日,美国总统阿瑟签署经国会通过的禁止华人移民入境的法令,这就是美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它禁止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已在美国定居的华人移民不许加入美同国籍。从1882年至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专门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达15个之多。期间,对华人的迫害特别是暴力排华越来越疯狂,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血案。1885年9月2日,怀俄明州石泉镇煤矿,100多名荷枪实弹的白人种族主义暴徒,突袭华人居住区,28名华侨被打死、烧死,15人受重伤,26名华侨逃入深山而被虎狼吞噬,79间房屋被烧毁,数以百计的华侨被赶走,财产损失达14.7万多美元。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石泉矿惨案”。

    在美国排华狂潮的带动下,1885年6月,加拿大联邦众议院通过“人头税法案”,向入境华人征收50加元“人头税”(1901年增至100加元;1903年再增至500加元,约等于华工一年的收入)。1923年6月,联邦议会通过禁止华人入境的“中国移民法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实行“语言测验法”,规定入境华人必须听说一段英语或用英语等欧洲语种填写申请表,以此种手段限制华人入境。

    国际性排华运动对台山华侨及侨乡产牛了灾难性的影响,移民潮急剧回落。“美国华侨之乡”台山的移民活动从此进入了低潮期。

    (三)“天使岛之难”

    美国实施排华法案后,移民局利用旧金山太平洋邮船公司码头上一间破旧仓库设置拘留所,审查入境华人的身份。因这里条件极其恶劣,后被“曝光”。1905年,由陆军部在天使岛拨地新建一座拘留所,这就是天使岛拘留所。“天使岛”,英文为AngelIsland,译作烟治埃仑、埃仑岛。它位于旧金山湾内,四面被海水环绕。1906年4月18日凌晨5时13分,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和火灾,存放档案材料的市政府建筑物被夷为平地。灾难过后,华人要求重建档案材料,并利用这个机会,向移民局虚报家里的男孩数,从而制造了“移民空额”,然后把它卖给需要申请自己的儿子来美国的华侨,这些儿子被称为“纸面儿子”、“假儿子”。后来,美国移民局知道了这种情况,于是对入境者严加盘问。1910年1月21日,拘留所正式启用。它是三层的木楼,设备简陋,每个房间架满二三十个分为上、中、下三层的床铺(俗称“辘架床”)。房子周围被铁丝网团团围住,并由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里面的人不许同外界接触,有如监狱一般,失去了人身自由,更无“人权”可言。

    当年,华侨到达旧金山,便立即被驳船运到拘留所监禁起来,首先要过身体检查“关”。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赤身检查。有的妇女忍受不了这种羞辱而跳海自尽。检查官可以任意捏造“病毒”,然后以“防止传染”为由,将华人遣返回中国。接下来便是问口供。时间快则十天半月,一般一两个月,长者要等一年半载,不少人忍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有的自寻短见,有的在墙壁上题诗泄愤。

    问口供时,移民局的官员们,挖空心思,多方刁难,所提问题,离奇古怪,滑稽可笑,令人不可思议。每个人都要多次盘问,每次都是这类无聊的问题。被盘问者弄得头昏脑胀,稍有差错,便被指是“假身份”而遭遣返。2005年我们在水步镇甘边乡采访黄孔传老人时,他对我们说,他当年就是这样以“口供不对”,从天使岛“给拨了回来”。

    1940年8月12日,天使岛拘留所被一场大火烧毁。30年间,约有17.5万名华侨在这里被关押和审问过,台山华侨占很大比重。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天使岛之难”这段辛酸血泪史,1987年中秋,美国华人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旧址(现已建成移民博物馆)的草坪上,竖起了一块大石碑,上刻有18个字的对联:

    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

    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

    (四)“出国兵”移民潮

    1943年12月,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顺乎时势和民意,宣布废除实行了61年之久的排华法案,规定每年给华人105人的移民配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政府又针对华裔军人制定了多项新的移民律例,准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军队中服役的美籍华人,其妻子、父母、儿女可不受每年105人配额的限制。于是,不少“出国兵”(邑人对美籍华裔军人的称谓)纷纷回乡,或结婚或将父母、妻儿等接往美国生活。很多台山女就这样远走高飞了。这几年问,华侨移民中有90%是妇女,华人社会中“光棍汉”的状况终于得到根本性改变。

    (五)台山华侨的分布特点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台山人的海外移民潮几起几落,旅居海外的乡亲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泛,使台山成为遐迩闻名的“华侨之乡”。

    其分布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数多,分布广。

    这160多年间,究竟有多少台山人出洋?他们分布在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在各侨居地有多少人口?要想作一个准确的统计,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邑人宋李瑞芳说:“移居美国的华人至于多少来自台山,还没有精确的统计。可靠的估计是百分之六十来自台山。”所以,历史上就有“美国华侨半台山”之说。邦民等著的《海外赤子——华侨》一书说:“到1900年,台山旅美(同)华侨已达12万人,如果加上当时旅居美洲其他国家和东南业地区的,台山华侨人数约有20万之多。”

    新中国建立初期,1953年6月30日,台山县进行人口普查时,统计出华侨华人数为159074人,分布在世界上5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洲88854人,占总数的56%。

    1998年,台山市进行了一次“最有权威、最有依据”的侨情调查,全市旅居世界5大洲8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867009人,居住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同胞429223人,旅外乡亲总数为1296232人。其中美洲有727165人,占总数的56%。

    第二,聚村、结族而居。

    台山华侨有着浓厚的地方与宗族观念,多是一村一姓、数村一姓。他们移民国外后,一旦站稳脚跟,便牵亲及疏,将亲属和乡里接到同一地区,聚村、结族而居。所以,台山华侨的分布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宗族性特点。如广海的华侨多旅居加拿大多伦多和英国,赤溪、田头的华侨多旅居马来西亚,端芬梅姓华侨多旅居美国芝加哥、纽约,白沙马姓华侨多旅居加拿大点问顿、卡加利,台城李姓华侨多旅居加拿大维多利亚,斗山六村陈姓华侨多旅居美国西雅图,等等。

    第三,境内南部与北部地区差异大。

    新中国建立前,以广海、斗山、都斛一线以北的北半部和中部地区,包括端芬、冲蒌、三合、白沙、四九、台城、水步、大江等镇,是台山较为富庶的地区,华侨以旅居美洲为多。这个地区约占全县面积一半,华侨人数146030人,占了全县华侨总数的91.8%(1953年统计数据)。

    较为落后的东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包括海宴、汶村、深井、那扶、北陡、赤溪、川岛等镇,华侨多侨居在南洋地区,其面积也占全县的一半,华侨人数为13044人,仅占全县华侨总数的8.2%(1953年统计数据)。台山民谣:“华侨多,地方富;穷洲府(指南洋),富金山(指美国)”,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前台山北部、中部地区与东南部、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第四,新移民迅速增长。

    新移民,又称新侨民,一般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从中国火陆通过合法途径获准移民海外、并在移居地获得较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具有长期定居意愿的群体。也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从中同大陆、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各洲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居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国人及其后裔。新移民为通行说法,不属于法律概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来去自由的新移民政策,台山侨乡掀起了新的移民潮。据1998年侨情调查的材料,从1978~1998年,台山通过亲属移民(为主)、婚姻移民、劳工移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等途径移居海外的人口达16806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3%,年均达8000人左右。人数之多为历史之“最”。至今,台山的移民活动仍长盛不衰,有如滚滚不退的海潮。在台山,“出国”几乎成为一种“风气”,是人们茶座和餐桌上的重要话题。这种现象也为历史之“最”。

    同老一代侨民相比,新移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为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准的人,退休的公务员、留学青年也不在少数。新移民因在家乡接受中华文化教育,不少人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并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伍尚炽、余志伟即是杰出代表。

    伍尚炽自小喜欢唱本鱼民歌,长大后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木鱼歌手。1980年移民美国后,常在纽约华埠自编自唱木鱼歌。他的自传体木鱼《伍伯来到金山》,唱出了华人在美国创业的艰苦。《纽约时报》的记者登门造访他,大学邀请他到讲台上演唱,纽约曼哈顿区区长为他颁奖,1992年更荣获“美国国家传统艺术奖”,被邀请到国会山为3000多名贵宾作演唱,博得了阵阵喝彩声。2002年,伍尚炽以92岁高龄在美国辞世。去世前,他收集了10多本民歌,录制了20多盒录音带,纽约亚美艺术中心为他摄制了演唱实录电视片。伍尚炽在侨居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志伟祖籍荻海埠,6岁起随父习武,稍长拜师阮凌学艺,阮师傅是一代宗师黄飞鸿的入室弟子、洪家名宿邓芳的传人。1968年,余志伟从香港移民加拿大满地可,后入读多伦多佐治布朗理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机械师。但他的兴趣在功夫。他曾在多伦多的佐治波罗大学及纽约的长岛大学教拳,因学生的流动性太大,效果并不理想。1973年他在纽约自办第一间私人武馆——余志伟洪拳国术馆,开始收徒练武。至今,在美、加、欧洲等地及家乡台山设有分馆,桃李满天下。自1996年起,他连续6年在美国举办“纪念黄飞鸿宗师中国武术锦标赛”,每年都吸引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武林高手参加。他的弟子曾多次荣获世界武术比赛冠军,金牌总数已超过千枚。

    更加难得的是,余志伟在传播国粹时,不仅给徒弟、徒孙们传习武术,更重要的是学习武德,还要学习中国文化。他说:“我们中同人学功夫一定要文武双全,才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才德是以德为先,要以德服众。我本人教徒弟,就先教他们‘仁、义、忠、信’、‘三字经’、‘孝经’等,后才练功。”说也奇怪,他的洋弟子们对他的“武德”论十分赞赏,洋弟子们存这位中国武学大师面前“循规蹈矩”,佩服得五体投地。2001年,余志伟亲率美国民间中国武术观摩表演剧回到台山表演,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