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境求生自强不息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1“金山伯”的故乡   作者:梅伟强主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0:31 

    台山华侨旅居在异国他乡,他们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呢?这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一)唐人街

    唐人街,英文ChinaTown,又称中国城、华埠。早期的华工在侨居国的矿山、筑路工地、垦殖地、渔村等劳动场所生活时常聚居一起,以便相互照顾,相互支持,自立自卫。这些聚居地被称为“中国营”、“中国村”。它实际上是唐人街的雏形。

    后来,随着日益猖獗的种族主义迫害,华侨便离开这些“中同营”、“中国村”,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了便于谋生和自卫,他们聚居在城市中心区周围,主要以洗衣馆、餐馆、杂货店等与白人无争的职业为生,逐渐形成剪刀、菜刀、理发刀的“三把刀经济”;社团组织、文化生活设施等也集中在居住街区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唐人街。它是一个同外界基本隔绝的奇特社区,是华人特有的“生活领地”,是外国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橱窗”。

    台山华侨对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从台山话在很多国家的唐人街被视为中国的“国语”,与“大世界语”英语相对,称之为“小世界语”,就可知台山华侨对各地唐人街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台山人最早踏足的东南亚地区,曹亚志、梅耀萱、陈亚炎、黄亚福、叶观盛等先侨,起初聚居在马来亚槟榔屿,同来自其他地方的泥木匠起,形成一条漆木匠街,即唐人街。

    新加坡有条水仙门街,人称“老郑街”,主要经营服装业。光绪六年(1880年),广海大洋村郑章庆兄弟3人来到新加坡,以裁缝为业。他们致富后先后将村里和邻村众多郑姓兄弟接到这里谋生。这条街道称为“大洋村老郑街”或“老郑街”。

    缅甸仰光有条广东大街,台山先侨梅百星,特别是李乃喜、李遐养、李遐礼父子3人贡献最大。李乃喜是大富商,他承包了酒、烟、赌、典当、屠宰等行业,是当时缅甸最大的华人社团“缅甸洪顺总堂”的“大佬”,对唐人街影响很大。

    在美国,台山先侨是旧金山唐人街洗衣业的最早开办者之一。纽约的洗衣业、餐馆业,台山华侨是主要的经营者,端芬梅振魁在1880年以前已从旧金山去到纽约,经营餐馆业。西雅图唐人街的创立是同陈程学、陈宜禧的名字连在一起的。芝加哥唐人街的创建人是梅宗周同他的弟弟梅宗凯、梅宗禹,他们于1870年去到芝城,在克拉克街开设协隆号。这里是芝加哥最早的唐人街。

    在加拿大,1858年发现金矿时,李祥就从旧金山去到维多利亚,在考马伦街开设广利行。他是维埠唐人街的开拓者。此后,大江水楼乡人李祐芹、李天宝、李奕德、李奕卫、李福基等李氏兄弟或族人,分别从旧金山、檀香山等地去到维埠经商。光绪初年间,斗山唐美村人李勉辰之父李英三从美国加州奥克兰移居加国维埠,在唐人街开设宝源号。台山李姓华侨是维埠唐人街的开拓者。

    澳大利亚墨尔本唐人街上有一块牌匾,上刻写着:“此匾纪念墨尔本中国人团体的拓荒先锋于公元1854年到利通宝街这个地区立业。这些华侨先人是来自中国广东四邑。”台山先侨雷亚妹、刘光明足墨尔本,梅光达、刘光福是悉尼唐人街的拓殖者。

    英国利物浦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唐人街之一。它是台山先侨余进、梅轩利等最早开发的。

    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唐人街上,洗衣业等“三把刀经济”,都是台山先侨的主要谋生行业。有一首歌谣叫《八磅生涯》,它说尽了台山先侨劳动的艰辛:

    一把熨斗八磅重,

    十二小时手不闲。

    一周干满七天活,

    挣了一点血汗钱。

    拣到洗,

    熨到叠,

    为了一碗活命饭,

    辛苦劳累在“金山”。

    (二)华侨社团

    华侨社团是旅居海外的侨胞,为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排忧解难、解息内争、抵御外侮、自卫自强而组建的社会团体。华侨社团是华侨社会最重要的支柱。

    海外台山人组建的社团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成立早。1819年曹亚志在新加坡建立的曹家馆,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成立的华侨宗亲社团之一。1822年曹亚志组建的新加坡宁阳会馆,是南洋地区最早的地缘性社团之。1849年美国旧金山的冈州会馆,185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四邑会馆,1860年秘鲁利马的古冈州会馆,1898年澳大利亚悉尼的四邑会馆,1906年英国利物浦的英伦四邑总会馆等,都是这些国家或城市中最早建立的华侨社团。台山华侨都是这些社团的创建者或积极参建者。

    第二,数量多。在海外,凡有台山人聚居的地方,都建有华侨社团。据刘们骥《华侨革命史》(下)载,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仅美洲地区的华侨社团就有1452个,其中北美洲1185个、中美洲133个、南美洲134个。在北美洲,美国有815个、加拿大287个、墨西哥83个。这些社团多是由台山人组建或参与组建的,台山华侨是主要的成员。

    第三,血缘性社团多。台山华侨组建的社团,种类多样,有地缘、血缘、业缘、文缘及政团等,但以血缘即姓氏社团居多,在唐人街中琳琅满目。有单姓的如:黄氏宗亲会(江夏堂)、李氏公所(陇西堂)、余风采堂、朱沛国堂(紫阳堂)、伍胥山公所、林西河堂(林氏宗亲会)、甄舜河堂、关陇西堂、谭氏公所(光裕堂)、梅氏公所(汝南堂)、汤氏公所、雷冯翊堂,等等。有联姓的如:龙冈亲义公所(刘关张赵4姓)、至孝笃义公所(陈胡袁3姓)、溯源堂(雷方邝3姓)、至德三德公所(蔡吴周曹翁5姓)、昭伦联义公所(谭谈许谢4姓),等等。

    在政党性社团中,最重要的是由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开平籍)创建的致公党和安良总堂,台山侨领阮本万是重要的参建人和领导人。

    第四,宁阳会馆影响大。台山旅外乡亲组建的地缘性社团,多以“宁阳会馆”(或同乡会)为名。海外宁阳会馆中,历史最久远的是新加坡宁阳会馆,成立于1822年;马来亚槟城宁阳会馆成立于1833年;美国旧金山、纽约、洛杉矶的宁刚会馆,分别成立于1854年、1890年、1929年;加拿大维多利亚、温哥华分别于1889年、1903年成立宁阳会馆。

    美国旧金山宁阳会馆成立后,1876年有会员46500人,是旧金山华侨社区最大的侨团,影响重大。中华总会馆共55名董事,宁阳会馆占27名,几乎是一半。

    (三)华侨学校

    19世纪,东南亚的华侨富商办起了义塾、义学、书室、书院等早期的华侨学校。台山先侨赵煜、叶观盛、黄典娴是东南亚地区华侨教育的先驱者之一。1873年,赵煜捐资在吉隆坡建立广肇义学。1894年,叶观盛捐巨资创办马来亚维多利亚书院。黄典娴是黄亚福的爱女,华侨妇女教育倡办人。

    在美国,1886年清政府办起旧金山大清书院。时宁阳会馆主席、秀才刘庆云充任正教习(其地位与会馆主席等同)。

    1897年,孙中山支持日本横滨华侨创办中西学校(后改名大同学校);两年后,梁启超在东京创办大同高等学校。称为新式华侨学校。

    台山华侨热心推动新式华侨教育。在东南亚地区,黄洁(印度尼西亚)、马棠政马立群父子、梁任信(泰国)、黄树芬(马来亚)、陈洪安、黄重远(缅甸)、刘芝田(菲律宾)、丘灵恩(沙捞越)、余绪贤(印度)等,对当地华侨教育贡献卓著。黄洁是印尼巨港华侨中学的主要捐建人之一。马氏父子在曼谷捐巨款兴建了明德、坤德学校、中华中学。黄树芬是南洋大学创办人之一,任该校理事达20年之久;他还历任马来亚新山宽柔中学董事长、养正学校、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华南女中等校校董,是著名的华侨教育家。

    在美国,邝琴南是沙加缅度侨民学堂的创办人兼校长。黄芸苏、黄超伍在旧金山创办金门两等学堂。

    在加拿大,李扬光、黄介石在维埠创办了乐群义塾学校。黄笏南被聘从家乡来到维埠华侨公立学校任教,后出任温哥华民强学校校长。李期灿、朱硕存、朱佐文先后任过华侨公立学校校长,创办了温埠华文学校。麦造周在多伦多推动华侨教育,贡献良多。赵宗坛任加拿大副总领事时,积极支持黄江夏堂捐资办学,特别是发动旅加邑侨捐资兴建台山县立中学,广受邑人称赞。

    在古巴,朱家兆、李荣兆是古巴中华学校的创办人,朱家兆连任校董会会长多年。

    在澳大利亚,梅光达是贝尔斯河城华侨公立学校校董,热心支持华侨教育。

    (四)华文报刊

    华文报刊是海外华侨用中文印刷出版的刊物。华侨学校和华文报纸是华侨在侨居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末,是华文报刊的兴盛期。期间,台山华侨创办或任主笔的报刊至少有20多种。

    1900年由伍盘照、伍于衍创办的《中西日报》,是美国第一家标准型的华文报纸,影响了美国、甚至世界华文报业的一个时代。黄伯耀、李是男等人于1909年创办的《少年中国晨报》,在孙中山先生的指导下,成为美洲同盟会的机关报。温雄飞是多家中文报刊的总编辑,写作了大量政论性文章,是辛亥革命的“吹鼓手”。梁朝杰是维新运动的骨干分子,他任《世界日报》主笔达40年之久,是华侨报业的先驱者之一。

    抗战期间,台山华侨义创办了多种中文报刊。影响最深远的是《美洲华侨日报》,它于1940年“七七”事变三周年日创刊。梅参天是主要创办人之一。该报是美洲华侨社会第一家以左派立场,公正地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华文报纸,在美洲华侨中产生很大影响,日发行量达4000多份,为当地华文报纸之冠。40年代初,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题词勉励该报同人:“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