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异国创业贡献辉煌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1“金山伯”的故乡   作者:梅伟强主编 发布时间:2013/05/14 10:31 

    台山华侨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敢为天下先,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对侨居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永垂史册的伟大贡献,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情赞扬。

    (一)美洲诸国

    美洲是台山华侨最多的一个洲。至1998年,共有邑亲727165人,占全市旅外乡亲总数的56%,台山华侨对美洲地区的开发做出的贡献最大、最辉煌。

    1.美国

    美国是台山华侨的“第二故乡”。截止1998年,旅居美国的台山邑亲有502236人,占美洲邑亲总数的69%,旅外邑亲总数的40%,是名符其实的“金山伯之乡”、“美国华侨之乡”。台山华侨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进步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是巨大的。

    (1)开采金矿。台山人是在“黄金梦”的诱使下去到美国的。华人矿工常遭受白人种族主义分子的敌视、驱赶、抢劫甚至杀害,他们只能在白人废弃的金坑里挖金,或在河流里用金属盆淘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体食宿,住的是窝棚,用咸鱼、虾酱、咸菜等下饭,生活十分艰苦。1848~1883年,加州黄金产值达12亿美元,占全美黄金总值的2/3。台山金矿工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2)修建中央太平洋大铁路。1862年,美国修建横贯大陆中、西部的太平洋大铁路。该路长2489英里,由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至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其中,由奥格登至萨克拉门托的西段1800英里,地形极为复杂,落基山绵延千里,崇山峻岭,终年积雪,动物凶狠;中部沙漠地带,酷热难熬,人烟稀少,工程最为艰险,主要由华工建造。被招募来筑路的华工达1.2万多人,台山等四邑人占了大多数。

    1865年秋,华工在合恩角施工。这里悬崖陡峭,铁路要沿高出谷底1400英尺的崖壁上修筑。华工坐在篮子里,由同伴用绳子从崖顶上放下去,在石壁上凿炮眼、填炸药,点燃火线后便尽快荡开,由伙伴迅速往上拉。不少华工因躲避不及而被炸得血肉横飞,或被摔得粉身碎骨。这一段路轨仅100多英里,华工的死亡率在10%以上,有“死亡之角”之称。

    1866年、1867年两年的冬天,罕见的暴风雪,积雪深达15英尺,华工的帐篷被大雪压垮。很多华工冻死在帐篷里,他们个个手上还拿着铁锨、镐头等筑路工具。1868年夏,铁路通到了内华达州的沙波地带。华工们在40℃以上的高温下挥汗苦干。华工接受白人的挑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筑路竞赛,华工不到12小时就铺轨10英里又56英尺,白人才铺轨6英里。

    1869年5月10日,被誉为“19世纪铁路建筑奇迹”的美国太平洋大铁路,在犹他州普罗斯托里胜利接轨。铁路原计划用14年建成,由于大量使用廉价而高效的华工,实际上只用了7年,建筑费用比原计划节省了2/3,公司“四巨头”斯坦福、亨廷顿、霍普金斯、克罗克赚了6300多万美元的利润,其中500万美元是榨取华工的血汗工钱得到的。太平洋大铁路是用华工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据老华侨回忆,前后参加筑路的华工达四五万人之多,有不下1万人葬身于铁路沿线。为了表彰华工的丰功伟绩,1964年,内华达州斯帕克斯和弗吉尼亚市建立了纪念碑,上刻写:“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

    1985年5月,台山县委书记黄抗健率团访问美国时,要求到为修筑铁路而牺牲的台山先侨坟墓献花拜祭。太平洋铁路公司所在的二埠市长,立即派出百多人到处寻找无着。代表团只好来到设在二埠的加州铁路公司博物馆里,向三个华工塑像敬献了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为修筑美国铁路而牺牲的台山先侨”。此事成了当地的特大新闻,并深深感动了铁路公司总经理。他在接见代表团时,赠送了当年通车剪彩的一张照片和东西两段铁路合拢时钉下的最后一颗金钉的复制品。这颗金钉现保存在台山档案馆里。

    (3)开垦农业。加州萨克拉门托河与美利坚河流域的三角洲地带原是一片涝洼地,但土地肥沃。约有来自台山等地三四千名华工在这里垦殖。开垦出了1800万英亩良田,把这里建成为“美国的粮仓”、“北欧的面包篮”。良田的开发,使这里的地价从开垦前的每英亩1~3美元,飙升至200美元左右。它为加州创造了巨额的财富。美国的垦殖公司从华工身上榨取了大量的血汗钱。

    1888年,刘金缵(刘锦浓)成功培育出优良的甜橙品种,被称为“植物魔术师”。1872年刘金缵12岁赴美国谋生,先在鞋厂做工。他在家时跟母亲学过嫁接与授粉技术,对园艺有兴趣,后在芬妮小姐的果园里当园丁。经无数次试验,终于将地中海甜橙的花粉传授给当地迟熟的哈特橙,培育出新的甜橙,人称“金山橙”、“刘橙”。

    汶村西门人陈嘉贤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种植槐花成功,对美国酿酒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下川的区尊让在夏威夷种植的菠萝清甜似蜜,人称“菠萝王”。

    (4)轻工制造业。在雪茄制造、制鞋、毛纺、食品罐头等轻工制造业中,台山华侨也多有从事者,尤以罐头业的贡献最卓著。

    台山华侨刘兴、赵贤赵灿垣父子、陈伯兴等是美国食品罐头业的开创者,尤以刘兴最有名。1891年,他在旧金山华埠创办了太平洋果类加工公司,以后又在奥克兰创设华安公司,生产的果品罐头销往美国各地及欧洲。1917年,他又开设罐头沙丁鱼厂,成为有名的“罐头王”。

    赵贤、赵灿垣父子以生产芦笋罐头著名,人称“芦笋王”。

    (5)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美国设在夏威夷群岛珍珠港的海空军基地。次日,美国对日宣战。美国政府允许征召华人入伍。台山华侨约2万余人踊跃应征。很多华人士兵被派驻欧、亚、非战场,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并肩作战,为保卫美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前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的父亲骆荣硕,曾在巴顿将军的指挥下,在欧洲战场同德军作战,后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

    台山华裔军人在美国空军中的战绩尤其显赫。在台山博物馆里,陈积、李煜荣、林成光、伍辉等56位飞行员的照片以及部分军服、军鞋、钢盔、奖章等就是明证。梅恭英等在空军空降运输部队,驾机飞越“死亡运输线”——喜马拉雅山,向驻缅甸中国抗日军队空投粮食。梁炳聪、汤文赏、朱比得等很多飞行员,足美同陈纳德将军组建的“飞虎队”(因飞机队以“飞虎”为标志,故名)飞行员,他们在昆明、鄂西、常德、河南、长沙、衡阳、桂林、柳州等空战及飞越“鸵峰”空运中,屡立战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山籍“女飞将”李月英、朱美娇、李凤麟,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祖籍大江的李月英,加入美国空军女子飞行服务团,负责运送新出产的飞机去英国,是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位华人女飞将。

    2.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台山华侨较多的国家。至1998年,全加的台山乡亲有175503人。台山华侨对加拿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开采金矿、修建铁路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等几个方面。

    (1)开采金矿。加拿大盛产金矿。1858年6月28日,第一批台山先侨为了实现“黄金梦”而来到这里,他们也把加国称为“金山”。当年在弗雷塞河谷淘金的华工中,台山人占了九成,他们多聚居在巴克维尔矿区。金矿的开采为加国创造了难以计量的巨大财富。

    (2)修建太平洋大铁路。1880年4月,加拿大太平洋大铁路动工建造,它东起大西洋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西至温哥华,全长3800多公里。西段因落基山脉山峦起伏,峭壁悬崖,弗雷塞河咆哮奔腾,工程最为艰险。台山等四邑上万人招募到工地上来,成为西段铁路(邑侨称为卑诗铁路)的主要建造者。

    在西段铁路中,从穆迪港至耶鲁镇、从利顿至萨沃纳渡口,还有落基山脉路段尤为艰险。1882~1883年,筑路华工在这里凿石爆破,修通涵洞100多个、桥梁10座、隧道几十公里。华工死于爆破、塌方、暴风雪、疫病者不计其数。仅1882年一次塌方中,台山华工就有几十人被压死。1884年有2000多名华工死于坏血病。从1880~1885年,约有4000余名筑路华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人说,弗雷塞河谷的路基下埋着无数华工的尸骨,这里称为“死亡河谷”!

    1885年7月29日,加太平洋大铁路胜利建成,华工贡献巨大。加国总理麦克唐纳说:“如果没有华人协助,太平洋铁路就无法如期完成,加拿大西部的丰富资源,亦无从开发。”

    为了永远纪念华人建造加拿大太平洋大铁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西段铁路的起点耶鲁镇,还有温哥华、多伦多、温尼伯都建立了筑路华工纪念碑(像或匾)。其中,多伦多的纪念碑最为壮观,它是由邑侨筑路华工的后代、加国著名华人科学家盘占元主持建立的。

    (3)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旅加华裔青年踊跃应征,约有600人入伍,其中不少是台山华裔青年。他们受训后被派往欧、亚战场同盟军并肩作战,有的牺牲在战场上。白沙镇飞鹅村的马邦基、马绍基兄弟在“驼峰”运输线上,运送抗战物资,8个月就飞行了420次。白沙镇湖境谷凹村的黄鸿缵,1938年在航校毕业后回祖国服务,曾任昆明航空第十七厂厂长:后派赴美国购运新型战机,一次在途中遭日机袭击,光荣殉职。

    华人还在兵工厂、船厂从事战时工作,妇女们则参加各项救助工作。加国政府发行救国公债时,华人积极购买,总数达1000万加元,人均约220加元。

    1988年,坐落在温哥华唐人街的中华文化中心,其入口处右墙上,镶嵌了一块“加拿大华裔退伍军人芳名录”牌匾,上刻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38名华裔退伍军人的芳名。

    3.中、南美洲诸国

    (1)古巴

    据1998年统计,古巴有台山籍华侨华人1228人。古巴以甘蔗种植和制糖业闻名,实行奴隶式的劳动制度。被卖入古巴的“猪仔华工”中,广东籍的占九成以上,台山等四邑人最多。台山民谣道:“家里贫穷去亚湾(古巴),去到亚湾真艰难。”台山先侨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不少华工被活活累死、打死。华工死后,他们的尸体还被用来烧炼白糖。

    1868~1878年、1895~1898年,古巴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同西班牙殖民政权进行过两次战争。华工同古巴人民并肩战斗。在古巴家喻户晓的邑侨医生陈黄阳,参加了1895年的独立战争,担任军医,后任铁打士将军的上尉副官,救治了许多伤病员,被古巴人民称为“中国神医”。

    (2)秘鲁

    据1998年统计,秘鲁有台山籍华侨华人2081人。秘鲁钦查群岛上盛产鸟粪。1840年开采时,由于“秽气熏蒸,岚毒浸害,其人触之,年余必死”,因此,“无洋人愿往”。“猪仔华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运入秘鲁开采鸟粪的。从1849~1874年,人数约达10万人左右。鸟粪的开采为秘鲁创造了大量财富,是其外贸收入的“唯来源”。

    贩卖到秘鲁的契约华工,约有90%在沿海的甘蔗、棉花、葡萄种植园里从事奴隶般劳动。他们“生死无期”、“劳苦难堪”,而食米“霉烂不堪,若以之喂猪,猪亦不能吃”。

    华工还参与了利马至瓦乔,奥罗亚至万卡维利卡铁路,利马至沿海各城市的公路及卡亚俄港口等交通工程的兴建。

    台山大江镇伍于赞、伍时畅、伍于衍开办的于赞公司,是秘鲁著名的华人大公司。伍于赞的孙子伍绍良曾任秘鲁经济部长。伍松悦同伍农等合股办了三个大农牧场,又在卡亚俄港开餐馆。余才是秘鲁制鞋业的开创者。

    (3)墨西哥

    据1998年统计,墨西哥有台山籍华侨华人7780人。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建筑商承建由墨西哥城至美国帕索市的铁路。在旧金山的台山侨商卫德滋组建荣华公司,从美、加招募华工240多人送到墨国修铁路。

    1891年,墨国在尤卡坦半岛梅里达(邑侨称尾利打)垦殖。台山投机商卫老英招募1800多人前往开垦、筑路、开矿。数月间华工死亡过半。华工称这个地区为“第一枉死城”,称卫老英为“猪仔头”。台山人李明同新会人吴斗受墨国公司委托,回到家乡招募了800多名华工,输往梅里达的麻种植园当劳工。

    1896年,墨国圣菲利佩煤矿的800多名华工中,很多人被一次塌方事故压死。这个地方被华工称为“第二枉死城”。

    1898年,很多华工在修筑瓦哈卡省铁路时,因劳累过度或水土不服而死亡。华工称之为“第三枉死城”。

    1911年5月13~15日,莱苑城发生屠杀华工的惨案,有303名华工被杀害,其中台山邑侨占102人。这里成了新的“枉死城”。

    (4)巴拿马

    据1998年统计,巴拿马有台山籍华侨华人1392人。1850~1856年,巴拿马铁路建成通车,全长81.6公里。台山等四邑华侨参与了铁路的建造,并付出了牺牲。据当地人说,华工死亡人数比铁路的枕木数还要多。

    1881~1890年法国人主持巴拿马运河开凿期间,四邑华工先后有三批约四五千人在工地上劳动。

    1904~1914年美国人主持运河开凿期间,又有不少四邑华工来到这里。运河总长为81.3公里,有“黄金海道”美誉。有数以万计的华工为这项伟大工程做出了贡献,死亡者有数千人,有“死亡运河”之称。

    台山华侨还开垦了巴拿马的香蕉种植园。

    (5)巴西

    1998年,旅居巴西的台山籍华侨华人有21687人,是美洲地区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个台山乡亲最多的国家。中国人移民巴西始于1810年,是年有300名中国劳工从广州运抵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修建由里约市到维多利亚的铁路。两年后又有300名华工从澳门运到里约市,指导巴西农民种茶。这两批华工多是广东人。

    台山人移居巴西多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语言的障碍(巴西是讲葡语国家),早期的华侨多从事角仔店(中餐馆)、洗衣馆、酒吧、巴西式餐馆等,也有以制作小手工艺品谋生的。祖籍台山都斛镇大岗村的巴西第一位华裔将军(陆军中将)李安尼,其父李安20世纪20年代从家乡去到巴西时,在里约市以角仔店为业。李安是1950年从家乡移民巴西的王森的舅父,王森是在他的催促下来到巴西的。王森经营角仔店几十年,是饮誉里约市的“角仔大王”、巴西广东同乡总会创会会长。1954年从海宴镇石阁村移民巴西的苏均亮,先当工人,后转而经商,是事业有成的殷商,巴西广东同乡总会创始人之一。1963年从端芬镇朝阳村移民巴西的梅裔辉,其父早年在圣保罗市经营角仔店。梅裔辉以经营角仔店起家,后与弟弟梅裔豪创设“巴西长城投资集团公司”,成为成功的商家。

    (二)亚洲诸国

    东南亚地区是台山先侨最早进入的地方。马来西亚因盛产锡矿、宜种橡胶,加上新加坡、马来两亚城镇建设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台山先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去到新、马谋生的。如今,新、马是南洋地区台山籍华侨华人最多的两个国家。据1998年的调查,马来西亚的台山籍乡亲有59003人,新加坡有13753人。台山先侨们为开发这块“穷洲府”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1、新加坡、马来西亚

    新加坡原为马来两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因扼守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近代,英国、荷兰殖民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19年2月,英国殖民者莱佛士占领新加坡。台山先侨曹亚志因协助莱佛士“打前站”有功,后被授予大片土地。曹亚志将这些土地辟为庄园。

    马来西亚盛产锡矿。都斛镇龙溪里赵荣煜(又名赵煜)在霹雳邦拿律开采锡矿致富,并创立了义兴公司。赤溪镇北门乡叶观盛于1864年去到马来西亚,先后在森美兰州、雪兰莪州开采锡矿,成为有名的“锡矿大王”。后被委为雪兰峩州华人“甲必丹”(首领)。

    马来西亚还种植橡胶等,台山先侨黄亚福是著名的橡胶种植园主。

    台山先侨积极参与新、马的城镇建设。端芬镇先侨陈亚炎出任霹雳邦首任华人甲必丹后,把拿律镇建成繁荣的城镇,“拿律”改称“太平”,以志其功。

    1873~1880年,赵荣煜的结拜兄弟叶亚来(广东惠阳人)任吉隆坡甲必丹期间,大搞市政建设,赵荣煜提供巨资予以支持,建成了吉隆坡至巴生、吉隆坡至暗邦的铁路,留下了“叶亚来修牛车路,赵荣煜建筑铁路”的美谈,吉隆坡有“赵煜路”纪念他。叶观盛也投入巨资在吉隆坡搞市政建设,建学校、医院。吉隆坡有以他的名字和他的新就记商行命名的街道和纪念碑。黄亚福和他的3个儿子兆南、兆坤、兆真是柔佛州首府新山市的开发者。新山市有黄亚福街、兆南街、兆坤街、兆真街,以纪念他们父子4人的巨大贡献。在一个城市里,父子4人的名字同时被命名为街道名,这是极少见的。

    名医伍连德18岁考取英国女王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医科学习;毕业后又入德、法两国的医学院深造。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马来西亚从医,是饮誉国际的热带病学专家。1907~1937年,伍连德被聘回祖国服务。1911年4月,他在我国东北地区成功地战胜夺走6万多人生命的流行性鼠疫,是我国防疫卫生事业的奠基人。

    2.缅甸

    根据1998年的调查,旅居缅甸的台山乡亲有7142人,仅次于马、新、印尼3国。台山先侨对缅甸的最大贡献在建筑业。初到缅甸的台山人,多为木、泥、瓦、铁匠,仰光市中心广东大街的建筑物与广州、台城多有相似之处。此外,在饮食、五金机械、运输、制革、医药等行业,对缅甸的商业贡献良多。陈洪安1906年从台山去到仰光,先后经营酒楼、米业、木业、典当等,成为缅甸华商巨富。

    在缅华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台山人是李乃喜及其家族。李乃喜是当时全缅最大的华人社团(会员2万人)“缅甸洪顺总堂”的“大佬”,广东公司总理。长子李遐养,曾任仰光市议会议员27年,任市议会主席、缅甸立法会议员。1925年任缅甸政府农林部长,是出任政府部长职务的第一位中国人。曾获英女王授予K?H?H金质奖章、英政府赐予爵士衔。六子李遐礼致力办实业,开设米厂、矿业、橡胶园;后受聘仰光警察厅顾问、市议员。曾获T?P?S勋章,英王银禧纪念时获授勋章。

    3.泰国

    至1998年,旅居泰国的台山华侨华人有4222人。旅居泰国的台山华侨中,贡献最大的是马棠政、马立群父子。马棠政8岁离开白沙只身来到泰京曼谷谋生,初当机械工,后成为誉满泰京的火砻(碾米厂)机械技师。当年,曼谷的大火砻多由他设计承建。他经营的振盛火砻,日产大米500吨,居同行之首。他的儿子马立群因有功于泰国的粮食生产和外输,先后荣获泰王御赐三等白象勋章、二等皇冠勋章和王后御赐特级红十字奖章等。

    4.沙捞越

    沙捞越,在今加里曼丹北部。沙捞越中部有达斗县,县治达斗镇,多台山华侨,通行台山话。他们是达斗地区的开发者。端芬镇丘正煖于1862年从新加坡移民到达斗镇开设瑞源号,专营树胶、胡椒、蜜糖、燕窝等土特产贸易,成为高商。他的两个弟弟丘正观、丘正彬后来也携眷到此创业。他们还教会土人用木材搭建房屋(原用“亚答”叶搭盖房舍)、修路、办学、办电,使达斗镇变成商业中心。1926年,秀才丘灵恩应聘从端芬来到这里,任教于中华公学。

    达斗县第一位华人甲必丹是台山人江世钦,他在达斗镇创立丰源号,专营土特产贸易致富,被沙捞越王委任为华人甲必丹,在位40多年,达斗人有口皆碑。

    5.菲律宾

    中国菲律宾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唐朝已有中国人到达菲国。1571年西班牙人占领菲后,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贸易,并在马尼拉大兴土木,需要大量木、铁、泥、瓦、石匠,闽、粤两省劳工去菲谋生者日多。菲华侨中,90%以上祖籍是福建,广东籍民不到10%,大部分来自台山、开平、中山、新会、鹤山、恩平等地。主要生活在马尼拉、宿务等城市,多从事商业、零售业、餐饮业,并建有同乡会、宗亲会等社团。1998年的侨情调查显示,旅菲台山籍侨民有5244人。

    6.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特产丰饶,素称“千岛之国”,对中国人很有吸引力。中国人移居印尼,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宋以后益加频繁。台山人也很早就去到印尼谋生,至今已成为仅次于新、马的南洋第三大侨居园。据1998年统计,印尼的台山籍华侨华人有8947人。

    在印尼的早期台山籍华侨中,广海镇月明村刘维美名气最大,他因开发沙湾埠有功,被荷属印尼当局任命为该埠首任华人甲必丹。据称,光绪皇帝先后两次赐给他牌匾,其中一块“诰封二品衔武功将军”悬于月明村盂圣祖祠内;另块“乐善好施”牌匾悬于祖屋门前。土改期间,这两块御赐牌匾被视为封建社会的遗物而被砸毁了。

    7.越南

    在河内,有不少台山华侨以裁缝为业。黄隆生是著名服装师,后来成为“中山装”的设计师,深得孙中山赞扬。

    8.二战中的台山华侨英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大侨胞深受其害。他们同侨居国人民一起,进行英勇卓绝的武装斗争,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英雄李月美女扮男装应征参加南侨运输队及她的爱情故事,在南洋地区传为佳话。李月美的父亲李荣基早年从台山移民到新、马谋生。李月美生在槟城。“七七”事变后,她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卖花、义演、抵制日货,向侨胞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底,她响应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满腔热忱地报名当汽车运输司机。只因女儿身多次被拒。后来,她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的启发,终于如愿以偿。李月美在有“死亡运输线”之称的滇缅公路上,夜以继日地给前线抢运作战物资和救治伤病员。

    1940年某日,李月美因劳累过度不慎翻车,身负重伤,从而暴露了女儿身。伤愈后,她转而做护理伤病员工作,并同奋力抢救及护理她的海南籍缅甸华侨杨维铨结为夫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侨委会发给她嘉奖状,何香凝写了“巾帼英雄”4个大字赠予李月美。新中同建立后,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亲切地接见已在仰光定居的李月美,赞扬她是“当代花木兰”,并热情邀请他们全家回祖国观光、定居。

    1942年3月12日,日军在苏门答腊登陆,当地热血华侨青年于5月间成立抗日团体。日军侦悉后于1943年9月20日进行大搜捕,数千人被搜捕,百多人被屠杀,10人饿死狱中,12位骨干青年被杀害,其中3人为台山青年,他们是李全勇、伍华、甄树照。史称“九二○事件”。

    台山华侨在东南亚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以菲律宾最为壮烈,尤以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又称四十八支队)最负盛名。邑人余志坚(又名蔡建华)当时是“华支”的政治委员,领导了1942~1945年“华支”的抗日游击战争。据统计,“华支”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60余次,歼敌2000多人,牺牲队员77人,其中台山籍战士有刘革苏(交通总站负责人)、黄伯贺(排长)等28人。“华支”中有一支“广东大队”,100多名官兵都是四邑华侨子弟,其中九成是台山人。大队长谢清、政治指导员黄力、副大队长卢兆宾、张光等都是台山籍木匠出身。

    (三)大洋洲诸国

    就人数而言,旅居大洋洲的台山华侨(1998年统计为17448人)仅次于美洲和亚洲,他们对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大洋洲诸国中台山华侨人数晟多的国家(1998年统计为8267人)。台山先侨是在澳国维多利亚州墨尔本附近发现大金矿后,才大量来到澳同淘金。他们把澳国称为“新金山”。端芬镇的梅光达、梅东星初到澳国时也是从事淘金的,梅光达的英籍养父是一名大金矿主,他有很多乡亲在这个矿场干活。

    1851~1861年,澳国黄金产量约占同期世界黄金总产量的40%,时值约1.24亿英镑,其中维州产的黄金时值1.1亿英镑。台山华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2004年,笔者在墨尔本考察时,曾来到本迪戈的华人坟场致祭,这里长眠着许多“宁邑”先侨。

    台山先侨是悉尼、墨尔本这两大城市唐人街的主要建造者。雷亚妹、刘光明、梅光达、刘光福、黄柱稳、黄来旺、梅东星等邑侨,都是誉满当地甚至全澳的华侨富商。梅光达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光达,端芬镇龙腾里人。9岁时去到新南威尔士州的阿拉顿金矿区。后被金矿主辛普森收为养子。养父去世后他继承了丰厚的产业。后迁居悉尼,组建“光达茶叶有限公司”,从事中国丝绸、茶叶生意,开设中国茶楼,成为悉尼最显赫的华商。他是第一个获准加入澳籍的中国人,并娶了白人妻子。清廷授给他五品军功衔,悉尼市长为他授奖,驻悉尼各国领事承认他是中国领事。悉尼庸人区立有他的半身铜像,永志纪念。

    1917~1924年,刘光福、余荣、黄来旺、黄柱稳等人发起成立的“中澳轮船公司”,为促进中澳两国之间的商贸和人员交往起了积极的作用。

    2.其他国家

    新西兰19世纪60年代新西兰发现金矿后,不少台山先侨来到这个国家开挖金矿。后来,有的种植蔬菜、经商、城市杂工、洗衣业、餐馆业,且多集中在最大城市奥克兰(邑侨俗称屋仑)和首都惠灵顿的唐人街,同开平等华侨组建了四邑会馆。至1998年,新西兰的台山乡亲有7266人。

    新西兰邑侨中,最著名的人物是余职慎,字恩和,原三八镇岗美李园村人。他的父亲早年在新西兰淘金,母亲是苏格兰人。余职慎生在新西兰,稍长由母亲带同故乡求学。1904年返回新西兰。1906年到上海美国人开的洋行当会计。从1912年起,他任职于中国驻惠灵顿领事馆,长达30多年,为维护华侨权益、为动员和组织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为发展中新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国)自1884年起,华侨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种植椰子和烟草。到1892年有1085人,80%提台山和开平籍人。台山先侨建立了台山会馆。

    在巴新国,最著名的台山华侨是陈仲民家族和陈乐家族。陈仲民的父亲陈柏早年从斗山来到巴新岛,在椰子种植园里劳动,后与岛上土著首领的女儿结婚,发展成富商。陈仲民继承父业后,既从商又从政,1970年创建人民进步党,任主席,1980、1994年两度出任政府总理。

    陈乐、陈齐、陈均三兄弟,在巴新国办农场、搞外贸,富甲全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陈均的儿子陈秉达在悉尼投资房地产、酒店等,成为巴新国最富有的华人家族,对该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

    台山先侨在斐济、瑙鲁、塔希提、所岁门等地,多以做小生意为主,也有从事农耕、种菜。

    (四)欧洲、非洲地区

    由于地理遥远,台山人前往欧洲、非洲地区谋生的人数较少。据1998年统计,旅居两大洲的台山华侨华人分别为20123人和508人。

    在欧洲,旅居英同的台山籍华侨华人最多,达15766人。台山先侨余进、梅轩利先后移民到利物浦经营洗衣业。20世纪初起,前往利物浦谋生的台山人逐渐多了起来,洗衣业是他们的主要职业。1906年9月,黄球、梅轩利等10多人筹组了英伦四邑总会馆,黄球为首任主席。这是台山等四邑华侨在英国和欧洲最早建立的社团。

    在非洲,台山人留下的足迹很少。如人数最多的南非仅有208人。刘光明早年曾在毛里求斯求学及短期经商,后移居澳大利亚。津巴布韦独立后任政府部长职务的朱惠琼,其祖父、外祖父都是在20世纪初从台山去到当地谋生,主要从事中餐业。

    1884年以后,南非德兰士瓦兰德地区掀起黄金和钻石开采热。1904年8月,第一批来自四邑的契约华工抵达那里。1904~191O年,共有63695名契约华工在兰德开矿,广东人占900多人,多为四邑人,估计台山人不少。1910年3月,合同期满后,这些契约华工几乎全部被遣返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