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人的来源》
栏目:台山历史拾零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28 14:51 

   台山人是从哪里来的?一般人的说法是,宋朝咸淳(1265—1273)年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其实,这只是台山人祖先的一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台山人就有人居住了。台山人是1957年知道自己老祖先的。
   1957年广东省文物工作队到台山普查,在广海咸家村、广海毛髻山、赤溪拔园、小江圩长头、台城猫山和大坑奇坑村,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陶器等文物。经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这些文物产生于夏代,即距今约3800年以前。这就是说,早在遥远的夏代,台山就有人类活动了。
   从夏代经过商代、周代而到秦代,历史上关于岭南居民的记载很简略。我们只知道,秦代属于南海群辖地的台山,居民主要是越人,汉人移入的不多。汉代以后,北方汉人逐渐迁入岭南。
   经过普代、南北朝而至隋代,历史书上才有台山人物的记载,历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台山人物是冯融,死后葬于台山。
   《隋书▪谯国夫人》说:“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宏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来,因留于新会”。据《新会县志》记载:“隋罗州刺史冯融墓在新会西南那船迳之古冢岭。”那船在北峰山西南,冲蒌朝中村东南面的山中。
   隋代,台山初步开发,不仅有农业,还有相当规模的制盐业。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唐朝政府设立冈州盐场进行管理。当时的冈州辖新会、义宁(现开平)两县,而滨海能制盐的,只有新会县。新会的盐场,又主要在台山。宋代《元丰九域志》一书载:“新会县有海晏、博劳、怀宁、都斛、矬洞、金斗六盐场。”这六个盐场,除金斗外,都在台山。《元丰九域志》成书于1078至1080年之间,这说明在九百多年以前,台山已有相当发达的制盐业。这比南雄珠玑巷的故事,要早差不多200年。
   台山各性族谱,都说始祖于咸淳九年(1273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珠玑巷在北宋首都开封附近的祥符县。靖康元年(1126年)宋政府因金兵攻陷开封而被迫南迁,这里的居民随行。一部分人越过梅岭,在南雄居住。他们不忘故乡,称新居地为珠玑巷。
   宋度宗(1265—1274年在位)时,宫人胡妃因为得罪皇帝被废去封号,她寻找机会逃出宫,穿上破旧的衣服做乞丐。当时南雄州保昌县牛田坊商人黄贮万用船装粮食在临安(南宋首都,现杭州)出售。胡氏下船乞食,黄贮万见她貌美又不知她是宫人,收留了她。带回南雄后,才知道她的身份,黄大吃一惊,先改称她为张氏,后来又遗弃了她,胡氏后来被强徒凌辱而死。不久,皇帝思念胡氏,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查找胡妃下落,一年无结果,皇帝下令不再寻找。黄贮万的仆人刘庄因与主人失和,逃去首都,向张英贵报告此事。张英贵恐怕皇帝加以“访缉不严”之罪,伪称保昌县牛田坊老百姓造反,奏请在该处设安良平寇寨,驻兵镇慑,痛予剿办。牛田坊珠玑巷有一个名叫罗贵祖的人,她的姑父乔辉在京城做官,先行派人来报告。罗贵祖与97人秘密集议,决定南迁。经报县、府批准,发给“文引”(通行证)。他们带齐全家,南行至大良(当时大良属新会),各投土人草屋暂时安歇,然后再分头找安身之处—这故事发生在咸淳九年(1273年),有官府文件为证,当时府尹钟文达的批示说:“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兵丁之忧,非干违禁之例,准案给引。”看来可信。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九月二十四日,广东巡抚图萨布奏称:“新宁县沿海地宽,先于雍正年间及乾隆五六等年,有惠潮各属及闽省人民曾、廖等性,陆续就耕,积至二千余户……”。从中我们得知,在两百多年以前,有2000多户人从惠州、潮州和福建省迁入台山,这又是台山人的一个来源。
   综上所诉,台山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迁入,融合而成为今日的台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