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艺术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台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凝聚着旅外乡亲的心血。早期我县文化艺术比较活跃,民间有剧社(团)、八音社、文娱组、书报社、国技社等组织,兹举一二,以窥全貌。

    1925年“五卅惨案後”,省港进行罢工罢课。外地学生回乡,由刘锡章、彭璧垣等以唤醒国魂之意,组织广海醒魂剧社,借用广海城“前波祖朱家祠”为社址。当时参加的有许星航、黄槐客、刘宝鈎、冯秀明、许润三、赵仕达,阮三元,陈璧、李柏、陈伯周、符启光等数十人,其中绝大部份是归侨,侨眷子弟。他们自编自演剧目,在江门、新会、三埠、公益,和邻近四乡巡迥演出。群众欢迎的剧目有《顺母杀贤妻》和《冤、冤、冤》等,女角由男角饰演。经济的来源全靠社员和华侨、侨眷乐助,演出收入款项全部归公,部份乐器还是社员私物。该社活动时间不长,1931年因人事变动而解散。

    斗山浮石琳琅剧社(团),是由浮石的曲艺爱好者,在华侨、侨眷资助下,自发组织的。1935年经当局获准成立,是县内第一个合法的业余群众文艺团体。活动形式,初期只是打鼓楼、八音、双吹等民间传统艺术。1936年开始定期出版《琳琅专刊》,报导办剧社方针、组织机构、戏剧论文、活动杂锦等。

    1937年到台城演出,轰动全县。此後,逐步趋向专业化。四十年代初,吸收本地新秀和聘请外地专业艺人,组成专业剧团,改名“琳琅粤剧团”。1950年後,与浮石学校、妇女会联合组成“浮石人民剧团”,配合宣传工作,自编自演,在县内巡回演出现代剧。“文革”时期被迫停止活动。1977年在海外乡亲赞助支持下,重新恢复活动。琳琅剧团经过几代人的承先启後,继往开来,坚持了半个世纪,培养了大批粤剧人才,为粤剧界输送了不少演员、乐手。海外乡亲亦有不少原是琳琅剧社社员。可以说华侨、港澳同胞始终是他们经济的积极支持者。

    端芬上泽平洲剧社,始建於1937年,是由普济堂医生陈兆祚与陈广兴、陈卓权等侨眷青年组成。聘请三合民间艺人朱诚为师傅,经费来源均是靠华侨、侨眷资助和参加婚丧喜事活动收入作补充。他们演出范围多在邑内四乡。解放後,停止活动。如今健在的为数不多,旅居美国的陈卓权是其中之一。他们为群众娱乐作了不少贡献。

    书报社(文化室),是我侨乡一大特色。它兴起的缘由,以斗山中礼“永和书报社”始创人之一,归侨陈玉祥在创刊经过说的一段话,代表了华侨对文化建设的心声。他说:“民国十六、七年至廿年间,红黑两毒(红丸、鸦片)之流行,遍及全邑,如江河之下溃。环顾吾乡,毒窝赌塲林立,实足惊人,而青年染毒受害者,日益增多。此种现象,即束身自爱者,稍一不慎,亦多沉迷,无由自拔,若非急图补救,遗害尤不堪设想。吾人默察情势,已知青年坠落之症结,故心所谓危,未容忽视。爱集合有志多人,组织本社。假鳖峰後楼为社址,筹款购备各种图书报刊及各种杂志,备众阅览,以求普遍,增其知识,广其见闻,消其瑕疵,使其精神有所寄托。实施心理建设,庶不为烟赌毒害所濡染,流为社会之不良分子也。吾人自知棉力,惟凭良心上之愿,聊尽人群互助之责任,作积极救人之筹措,祗为同人联情之砥砺也。”他们藉此作驱邪扶正,免使社会人群陷入歧途不能自拔。

    “永和书报社”建成後(图32),即兴建中礼公共运动塲,使青年在业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设立花圃园艺,既美化亦可陶冶性情,足以赏心悦目,增进农艺兴趣;购进各种音乐设备,分班练习以求培养其德性;设国技夜班,锻练身体,坚其身心;创立通俗壁报,为大众之读物,介绍国家时事,灌输普通知识以启民智。这些有益活动深得海外乡亲陈金坚、陈焕修、陈啸天、陈毓培等的积极支持。

    解放後,鳖峰书院成了合作社社址,虽然工作没像过去那样有轨,但仍是人们不时到那里作业余憩息和练习乐器的塲所。1983年初,村人鉴於永和社以往对村民所作贡献,为了发扬其优良传统,乃由陈燕和、陈文俊等人倡议,恢复永和社的活动。此举深为村民所拥护,一时捐款、赠书的纷至沓来。永和社又粉刷一新,添置一批桌椅、书籍和体育用品,於同年的6月12日举行了复社的开幕典礼。现在,该社在华侨、港澳同胞的资助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巳将前座改建为190平方米两层楼房,和原来的中後座共有510平方米,作为活动塲所。

    文化建设是多种多样的,有文馆、武馆之别。文馆聘请文娱艺师教习弹唱敲打,武馆聘请武术教师教习国技,但总离不开华侨、港澳同胞的资助。如斗山大湾的“精武社”,是在五十年代由陈松晃与村中昆仲向海外侨胞筹捐资助组织起来的,设有文娱组、武术组、体育组、文化组,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创办“民众小学”,学生免费入学,解决了村民子弟无钱入学之难,深为群众所拥护。武术既有益身心健康,春节期间又可出狮三队进行活动,与群同乐,深为村民所欢迎。

    此外,“摆色”也是侨乡文化艺术表演的特色。过去,广海每年於元宵、端午节,斗山浮石每年的三、九月和三八的三社,都进行“摆色”活动。他们在艺术上十分讲究,有行色、飘色、马色、高跷等,费心装扮,以吸引群众。然而,这一切都离不了华侨、侨眷经济上的赞助。至今,仍保留的只有浮石飘色,1984年参加重立陈宜禧铜像揭幕礼,博得好评;1990年参加澳门首届水灯节,哄动了澳门各界人士。

    改革开放以後,侨乡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新的要求。为满足侨乡人民这种需求,华侨、港澳同胞热情慷慨资助,兴办文化事业。从1978年至1990年底止,全县旅外乡亲捐资人民币2200多万元,兴建文化,体育、娱乐设施284间,总面积88600多平方米。这些文化、娱乐设施,遍及全县城乡,成为群众学习、娱乐的塲所。电视事业,是现代群众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目前,全县每百户居民中,有30多户拥有电视机,其中多数是旅外亲人带回来的。1989年,旅美、加侨胞捐美金30多万元,兴办台山教育电视台,引进先进设备,扩大电视转播、发射功能,提高收视质量。在台城东面,近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具有侨乡特色的文化区。

    这里有旅港伍舜德先生捐建的台山县少年宫、美国李磐石先生捐建的磐石电视大学,伍舜德和黄乾亨、黄乾利捐建的图书舘、黄炳礼捐建的博物馆、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捐建的科技馆,以及儿童福利服务中心等,共耗资1180万港元,总面积12500平方米。

    为了活跃侨乡文化艺术,从1989年起旅港乡亲李灼文赞助举办艺术节,每两年一届。是年12月28日至1990年1月2日,在台城举办台山县首届艺术节。国家文化部群众文化司、广东省文化厅、江门市文化局分别发来贺电祝贺。艺术节内容丰富多采,共设四个活动塲:演出区、展览区、广塲游艺区、文化商业区。参加各项活动共有52个单位、3700多人,8万多群众参观了各项活动。有30个单位、133人在各项大赛中获奖。

    总之,华侨、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地方移风易俗,驱邪扶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六、交通运输

    台山地处广东省西南端,交通偏角。为改善台山交通条件,方便对外交往,以利繁荣家乡,多少年来,我县有志之士,为之努力奋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倾注了不少心血。修桥筑路是华侨的美德,古已有之。如海宴的“南村桥”、白水的“仁孝桥”,合水的“于桐桥”、浮石的“颂德桥”、广海的“新娘桥”(两桥均为方便樵人)、白沙的“丽珍桥”、“琼仙桥”、“元修桥”、端芬的“景爟桥”、“汀江桥”、“大同桥”、“西廓桥”、(统称一里三桥),毓英的“爱乡桥”、白水的“西湖桥”、三合的“珍珠桥”,大江的“时畅桥”、“沙冲桥”等。

    筑路也是华侨热心的公益事业。在清光绪年间,六村槎洲村旅美陈天申,觉得从槎洲去广海的路,都是泥并围坣,雨天路烂难行。乃砌一条路面三块条石宽的路,由槎洲村通往广海月明村,全长三十多里,其间经斗山、山背两个横水渡,渡头两岸均用石筑有坚固的埗头,方便行人上落船。近代则有白沙泰国华侨马立群,深感从白沙至长江墟道路不便,乃捐资筑路,名日:“棠政公路”。1985年广海旅加乡亲赵逸民回乡,看到广海城内西门建设路有600多米的路面硼烂,而天行人无法下足,乃捐资筑成水泥路。山背陈昆栋捐资为村中筑一条660米长、4米宽的村道。海宴凌冲村谭达贤在村铺砌6000多平方米的塘基和7000多公尺长的行人道。华侨集资铺设村中通道有浮石村、美南村、东南里等,其他的或大或小,遍布城乡。从1978年至1990年止,全县侨资兴建的公路村道有183宗,长达337公里。

    在台山历史上,致力於交通建设功绩最大者,首推美国华侨陈宜禧(图33)。他曾参与修筑北太平洋铁路,深感欲要家乡繁荣,必须交通方便,乃回乡筹筑铁路。适有邑人余灼者,与其志同道合,乃共拟章程。1904年底往美招股,预算招股广东毫银100万元,分为10万股,每股10元,先收五成。波特仑埠侨领梅百显首先认股1万元,阮洽认股千元以为号召。1905年1月在三藩市宁阳会馆召开会议,以“勉图公盖,振兴利权”为号召。取得宁阳会馆的全力支持,认股1万元以为首倡。陈宜禧即向侨众分发“铁路小引”和草拟章程,以广泛宣传。 (附铁路小引程章摘要)

上一篇:铁路小引(摘录)
下一篇:四、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