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小引(摘录)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我邑演居海隅,山洋阻隔,舟车不能相通;荒乱时逢,上下不能相救。邑绅尝虑及此,王寅之岁,倡修紫霞马车路,直通冲蒌,行人称便。惟马力薄弱,不能任重致远,货物往来,依然梗塞。故官绅士商父老,咸谓创修马车路,买田伐石,人无间言,若增修火车路,则以工程浩大,经费难筹,是以有志而未逮也。

    兹幸陈君宜禧由美锦旋,勘丈该路里道田亩,估值铁轨车头木料各项工资,共需银圆50万元之间,商同局绅邑绅,劝令旅美旅港各埠绅商,暨邑内之殷富有才有力者,集股以成之。每股科银10元,凑成巨款,禀请铁路大臣批准,自筹自办,利权不致外溢。会同科本股友,推定总理协理,事权乃能划一。至於简明章程,详细条款,所有一切事宜,均由同事诸公随时酌定办理……是为序。

    光绪三十年甲辰仲秋之月 里人余灼谨撰

    新宁铁路章程二十一条(摘录)

    第一条:新宁铁路原议自新昌至三峡海,约计华里90余里。今勘明路才,略施向东,自新昌经新宁县城及冲蒌斗山等处,至三峡海止,作为干线,自水步至公益作为支线,共计华里130余里。名曰新宁铁路有限公司。俟路工告成之日,再行核计余款,续招新股。

    第三条:……铁路股份每股收洋银50元,任从沿途乡村报股多寡,听其自便,俾各乡人等视为自己产业,互相保护。至开办时每段工程,估定价值,先招附近土人承办;若土人不愿做工,或索价过昂,由公司另招别处工人,土人不得抗阻。

    第五条:公司股份均由旅美各埠以及香港、新加坡及新宁附近各州县华商凑集,并无洋股在内;亦不准将股票、股份簿转售抵押於洋人。遇有争执,不得请洋人干预,以杜穋葛。

    第七条:……现在股银已集有洋银250万元,将来所余股银拟再续请接展路线,总在所集股银内支用,不得抵借洋债,不得请动公款。

    第八条:买地应按粤汉铁路章程分等定价,惟我邑田价高於别邑,拟由公司禀请地方官出示晓谕,按照时价发给,以昭公允,不得阻扰以致误工。

    第九条:铁路经过路线,凡地方水利、田园、庐墓,务期无碍。如实为设轨必需之地,自宜商令徙迁,酌给费用,如各处路成例,该地主不得故意抬价居奇。倘有惑於风水,阻碍施工,应由公司禀请地方官究治。

    第十条:公司各项办事人员薪水、公费、以及工役饭食,均於开办时由各股东公司议定,不得浮滥。开车以後,所有日收客货车脚,及开支养路经费,均应实收实支,由总理、副总理随时按滙册报告各股东。倘经办人有侵饰弊混情事,即由公司禀请地方官究办,勒令赔缴。

    第十六条:载客运货,仿照各路章程随宜定价;倘遇公家有事,由公司承运官兵粮械,一切车价,自应遵照各路定章尽先承运,减半收价。并遵照外务部核定铁路代寄邮政章程办理。

    第十八条:公司由股东公举陈宜禧为总理,余灼为副总理。陈宜禧熟谱路工,并招集宁人之外在外洋办理路工及曾入工程学堂者,回宁帮同兴筑,毋须雇用洋工程师,以节糜费。至应选子弟分批出洋学习路工,以备後用,由公司随时挑选合格者,报请商部咨送前程。所有经费,统由公司筹给(图34)。

    首期工程由宁城至公益(图35)1906年(光绪32年),5月30日破土动工,越年12月3日竣工,宁城至斗山路段(图36),1909年3月1日竣工;是以公益至斗山全线通车,长达61.25公里。全部建筑工程黄为广东毫洋2591369元。 (图37)。

    第二期工程由公益伸展至新会,因没筹足资金,一面筹款一面筑路,进行极为困难。向美国华侨招股,成绩不佳。1910年9月江门至北街路段破土兴建。当时,财力捉襟见肘,极难支持,又无法招得股款,只好向交通银行暂借30万元,订明1911年6月这段工程通车後,分期偿还。1912年筑路至新会白石时,乡人以妨碍风水为词,藉故勒索,围困工厂,殴伤工人。公司代表余赞扬於10月1日在三藩市宁阳会馆召集股东商讨对付办法。3日,由中华会馆致电胡汉民总督查办,以维路政,风潮才告平息。经过几许困难曲折才於1913年4月完成工程,全线46公里,耗资3273280元。

    第三期工程是宁城至白沙支路,鉴於招股困难,乃采取:一、铁路沿线占用土地,按时价折算认股;二、发动沿线各乡各族进行集股;以此种办法解决筑路资金的困难。]920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线路长26公里,建筑费约为200余万元(图38)。

    铁路建成,从江门北街至台山各地,当天可达,海外归来的华侨、港澳同胞堪称方便。同时,各种商品也源源不断从铁路输送进来,商业呈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公益镇1905年前,只有两户农家,铁路建成後的1908年,便成了拥有数千居民的墟镇。斗山(当时称大兴)原是荒僻的村落,只有十来户人家,铁路通车後不到十年,先後建了300多间店铺,成为台南一个商业和交通小心。由於交通方便,从香港输送进来大量建筑器材,促进了侨乡的建设,在二三十年代,邑内增加大批华侨新村和碉楼。

    用了15年时间,“新宁铁路”建成全面通车後,陈宜禧又设想从斗山终点站把铁路伸展至铜鼓角,把铜鼓辟为商埠。(图39)。

    附文:

    1924年,陈宜禧已届八十之年,在新宁铁路繁重工作压力下,雄心陡起,提出开辟“铜鼓商埠”的计划,为发展地方经济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这个计划深为孙中山的赏识而批准:“派陈宜禧筹办铜鼓商埠委员”。此令。

    孙 文

    陈宜禧开设铜鼓商埠简章

    第一条 禀准中国政府备案,划出新宁与赤溪毗连之铜鼓角地方,作为自治特别区,招各个投资,开作通商口岸,定名为“铜鼓商埠”,盖特别区乃由南方政府孙逸仙在北京政府备案,授与开埠全权与陈宜禧为终身市长。

    第二条 埠中应兴革及一切事宜,采参事制,随时议决施行,但仍受中国政府法律之约束。

    第三条 中国政府选派代表五人加入参事,无论中西男女,认股五十万元者占参事一名。

    第四条 分配地段之广狭以投资之多寡为比例。

    第五条 埠中地价为两等,在埠之中心点五里为甲等,余为乙等。

    第六条 埠内地段所值之价,提五成缴交中国政府,余五成尽缔本埠,以开埠工程及一切建设之公用,有余作本埠公积金。

    第七条 所有出入之船只,每只收船牌费若干。

    第八条 商埠土地按照中国政府将来之土地新法办理,土地新法未颁布之前,则仿照青岛方法由中国政府另立新章规定之。

    第九条 本埠成立後,由投资各国合办银行一所,存贮埠中出入主款项。

    第十条 认股已定每股先收银若干,以为建筑码头船坞及一切公用。

    第十一条 投资各国所派之参事员,如有不称职及舞弊事情,由其国政府完全负责。

    第十二条 每个参事员年薪若干,由市长订许。

    第十三条 本埠开办伊始事多,待商在埠中择一适当地点驻扎,各参事随时会议以决进行。

    第十四条 如埠内发生贼匪杀人行劫事件,一经拿获,由参事会讯明即行呈准中国政府,就地正法以保治安。

    第十五条 以上简章如有未善之处,可随时增减修改。

    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 日

    邑内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稍迟。1921年始成立公路局;翌年夏季开始测量台海线和台荻新昌线;1924年底开工筑路。1925年,邑内侨商李金照从三埠运进一辆汽车,在圆山仔上岸,开辟了台城至圆山,台城至上泽的客运线。1926年又开辟台城至广海,次年,台城至大江、台城至斗山的线路陆续开发,行程76公里。1949年底,我县只有公路265公里,沙栏、海宴、汶村、深井、隆文等镇,尚无公路通车。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三十年中修复抗战时破坏的公路,同时新建各条线路,初步形成网络,镇镇相通。到1989年底止,全县列入管养的公路达920多公里,比1949年增加两倍多。

    在八十年代开放改革中,华侨、港澳同胞又兴起修桥筑路的热潮。县内公路已是四通八达,镇镇村村皆可通车。为适应公路交通的发展,全县先後新建桥梁26座,其中较大型的有台城南门桥、潭江桥、公益大桥。公益桥长1001米,宽12.5米,其中行车道10米,全桥46个跨位,跨度分别为80至25米。建桥资金是集华侨、港澳同胞、干部群众之力,投资总额为1700万元人民币。

    公益桥建成後,对改善我县对外陆路交通起着重要作用。公路的发展,也带来运输业的发展。1950年以前,全县只有50台车。1951年10月成立县行车公司,实行统一管理。1978年,港胞朱灼云、王美、吴祥、吴炳昌、关国基等捐回10台50铃四吨半货车,成立台山县交通局汽车运输队,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

    到1989年止,全县国营集体客运车辆有96台,货车531台。个体户483户有客运车141台,货运车273台(中拖、机动车不在内),是历史上交通运输业的鼎盛时期。

    水上交通也有极大的改善。全县航道、港口、码头经过改造,已拥有总长200多公里的26条航道和总泊位1500多米的36座港口、码头。特别是1988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的广海港,对外籍船舶的开放,标志着侨乡交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该港可停泊500吨级的客轮和1000吨级的货轮,通航香港的双体客轮“新宁号”,设备先进,豪华舒适,美观快速,3个小时可达香港,每天往返一次。对内还有旅游船直通上、下川岛,货物运输可通航国内外。

    “北桥”、“南港”的建成,使侨乡陆路可通国内各地,四通八达;海外可与世界各地交往,华侨、港澳同胞回乡,结束过去迂回曲折旅程的历史,皆称方便。

    邮电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厂矿、企业发展经济的所必需的工具,而且是侨乡与海外乡亲联系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1902年,我县已设有邮局,但到1949年也只有16家邮局、13家电话站。架空明线516公里,电话用户140户,邮路961公里。1951年全县各镇才设有邮局。1975年开通香港、国际的长途电话。1978年8月台城镇开通城内自动电话。是年全县农村架空明线总长2486公里,台城城内电缆7.91公里,全县安装电话3080门,用户2221户,邮路3735公里。

    随着开放改革的实施,邮电通讯事业亦加速发展。台城的自动电话1987年增加4000门设备。1988年又开通了248门程控电话。1989年5月又开办无线电话数字传呼系统。大江,公益、水步、斗山、广海、白沙、海宴西、冲蒌、四九、都斛、那扶等镇先後装上自动电话设备,用户直拨号码便可进行县内通话,同时,又开设特快、专递信函业务。

    1989年底,从瑞典引进8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台城共有程控电话用户6200户,用户坐在办公室或家里,就可直拨通国内560多个县市、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程控电话本身具有长途直拨、三方通话、遇忙回叫等土4种服务功能外,还可配以进行电传、图文传真、移动电话、BB机等服务。

    邮电事业的发展,使侨乡与海外亲人直接通话,甚为方便。

上一篇:七、科学技术
下一篇:五、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