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澜亭在广海海永无波公园,“海永无波”石刻之南约十丈处。该亭全是蛮石结构,以多数雕刻石块砌成,十分精密。亭是四檐下水,以八柱分内外文撑,为正方形,每边长四米,亭外三面,围有石栏杆,海边长六米,亭顶是高屋建瓴式,亭脊有浮雕图案。亭中心建有一张方形石桌,每边长一米,高七十厘米。四边建有水泥椅,可坐八人。地面全用石板铺平。亭门有石阶三级,亭高约三米。亭门石柱新刻一联:“沧海靖狂澜显赫勋名留巨石,紫华开淑景辉煌建树展新图”(注:华字在经典书中,多作花字,在此联也应作花字。紫华是紫花冈之意)。联是隶体字,落款是:余藻华撰联,己巳夏四月李伟书。亭门额上挂有木匾红地黑字“靖澜”两字。落款是:岁次己巳孟夏冈州余藻华题梁鼎光书。己巳孟夏,是1989年四月,这时才刻联挂匾。亭貌雄伟壮观,远近相看皆宜,但该亭是经几次化身,而今才有“靖澜”也。据字义来说,“无波”与“靖澜”是近义词,“无波”是指地方平宁也。
考靖澜亭原是“复城兵勇义冢”之祭亭也。广海南湾市区后背东北边近西瓜园处(在今广东钢丝绳厂入口附近)有一座义冢,方圆约十丈,冢前立有墓碑高约五尺,碑文是:“同治二年,岁次癸亥大清复城兵勇义冢光绪十一年乙酉安葬李卓田指迁”。冢前建有祭亭,亭型已如上述,但无对联,亭额上刻有“遗爱别野”四字,字体约尺五丁方楷书,落款是:“曹植题”三字。对比三字令人惊奇,因为曹植是三国时曹操之第三子,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何来曹植其人?其事是这样:清朝同治二年“土客斗争”,正月初四日,客家族攻陷广海城,在战乱中,兵勇和平民被杀害约四千多人,土人无家可归。至二月初八日,由按察司吴寿昌率领水陆兵勇六千余人来广海平乱,采取围困办法,经过数月,客族在城内无粮,因乘此机攻城,四门并进,乃收复溽城。但双方伤亡惨重,当时只把部分兵勇尸体收葬于此,并出示招民回乡安居乐业,又在晒网地设场吊祭双方死亡者,故有《吴昌寿吊广海战场文》流传下来。今录该文头与尾几句:“嗟呼!天开地辟,慨三皇五帝之茫茫,古往今来,六道四生之滚滚,生死死生生复死,鬼人人鬼鬼为人”……“双脚踏开生死路,一声齐唱太平歌!”这场战乱,遂告结束。
当时收葬兵勇是草草了事,后至光绪十一年(时隔二十三年),乡民为了纪念为乡土捐躯者,乃集款作隆重建坟纪念。其坟筑得很固牢,用沙灰铺筑尺厚,经过百年,坟上未有崩坏。但当时建坟前之祭亭,应题什么名字才适当?当时众议纷纷,没有结论。后有人提议,当以神为定,因此即派人到城内群仙洞(又叫曹先师庙)题乩,结果乃题得“遗爱别野曹植题”等字。到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要将西瓜园那幅地建广东省第五造船厂(今改称钢丝绳厂),那里所有山坟要挖迁,兵勇义冢也不能例外。兵勇义冢被挖掉,祭亭被拆毁,石碌满地,后来幸遇有识者陈某,建议把亭石放置一堆,一直没有散失,到了六十年代建海波公园,乃将该石亭舁于该公园,按石型砌筑,使之成为原样,但“遗爱别野”及“曹植题”等字则削去(今在亭后隐约可现出其字)另修“海波亭”三个仿宋字。后来有一游客人园参观,他以“海波亭”与“海永无波”对照,成为希望与意义相反,乃公置报端批评,管理公园者,虚心接受这个意见,即将“海波公园”改为“海永无波公园,将“海波亭”即改为“靖澜亭”。所以说。靖澜亭经几次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