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正卿书室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古者国有学,乡有庠,家有塾,此皆学舍也。不过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到后来有义学、书院和书室、书塾之出现,亦学舍也。书室和书塾是补充公立学舍之不足者。

    广海自立城后,无公立学舍,历来只利用梓潼庙讲学。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建有溽海义学一所(后改称广海书院),是下三都最高学府。四乡学子云集于义学,是不敷容。且至同治年间,已历时一百三十多年,日久失修,时有坍塌之忧。在此情况,乃有正卿书室出现,亦为补充公立学舍之不足也。

    考正卿书室,坐落于溽城卖鸡巷尾(今名新风路),都司署之西侧。其地原是立城时都司之火药库所在,后来因时代要求不同,火药库坍毁成为废圩。那时有广海奇石村—位善长仁翁,名叫彭华延,地方人简称他为彭华。他出资购买其地建立正卿书室焉!该书室虽属彭华之生祠,但利用来补充公立学舍之不足,起着巨大作用。彭华翁是香港一位建筑殷商,为人慷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该书院建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连三进。第一进与第二进之天井檐口上,有许多瓷饰:如八仙过海,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等古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石湾文如璧造》六个字令人永志。墙上绘有番禺名壁画师泥水长之山水人物,花卉雀鸟,特别在正门“正卿书室”门额上绘有一幅“教子朝天”壁画,画中是“双龙抱珠腾云”。室内厢房,有名水墨画家彭璧垣之“百蝶图”。厅内陈设之鼓形瓷凳和天然石凳(一块黄泥色石蛋,以木架承托),还有精巧木雕,形像可掬。全书室之栋柱梁椽,是从香港购回之洋木架设,构造坚固而美观。书室正门有联是:“爻且豆馨香远,文章绍述长”。外门还有一联:“闽城孔道,溽海家声”。彭华翁是:清朝浩授中议大夫赏戴监翎之功名衔(等于今日之荣誉职称)。正卿是其号也。

    正卿书室建成之后,则聘秀才或有名望之老师在此讲学,造就学子,成材者甚多。到了民国初年,地方匪劫时起,人心不安,讲坛暂废。溽城常有外军进驻,该书室多时是驻兵或借给地方机关办事之用。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海剿匪指挥部设在其内,且驻兵员。民国十六年广海区警察署又设在其内。在十余年匪乱,社会不安,对设坛延师讲学一事,也停下来。

    民国二十一年,利用该书室和西边之彭世昌祖祠,开办敦德学校,从此时起,办学正常。曾由彭首能、刘美成等为校长,培养人才甚多。至1950年,广海小学借该书室为校舍,以第三进为教务处,其余各进,为课堂,为宿舍,各取其宜。该书室由同治十三年(1874年)计起,至1973年,将书室改建广海戏院,是历时一百年,为地方补充学舍之不足,负着重大力量和作用。今广海戏院的前部分,是正卿书室原日之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