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5日,台山全境宣告解放,原台山华侨协会被台山军事委员会接管。为了继续发挥归侨、侨眷群众组织的作用,台山人民委员会於1950年1月24日在台城召开了全县归国华侨代表招待会。会上成立了“台山民主华侨联合筹委会”,以建立新的侨联机构代替民国时期的“台山海外华侨协会”。筹委会选出朱光缵、刘健、李召生、梅敏、李街林、邝修等为筹委会委员。筹委会还从全县10个区各选一名代表参加。筹备期间,北京成立了“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委会因此把原定的名称作了更改,改为“台山县归国华侨联谊会”。3月15日,召开全县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台山县归国华侨联谊会”,选举朱光缆为主任,刘健、李召生为副主任。各区也相继成立了归侨、侨属委员会。
1956年10月5日,归侨代表谭威、谭光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谭威被选为全国第一届侨联委员。遵照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代表大会规定,基层组织统一称谓“归国华侨联合会”的指示,1956年12月3日,台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召开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将“台山归国华侨联谊会”正式改为“台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会议选举了谭威为主席,谭光攀、李长谅、邝光硕、李龙沾、伍颂康、邝元修为副主席。大会闭幕後,全县十四个区乡相继召开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成立新的侨联分会。
附:台山侨联会部分区镇分会表
分会名称 |
成立时间 |
正 副 主 席 |
常委人数 |
公 益 |
1957.1.25 |
(正)刘 明、(副)许家 珍、李金发、伍子伦、 蔡秀平、伍层香。 |
31人 |
广 海 |
1957.2.23 |
(正)郑沃卓、(副)傅伯 儒、陈宁康、李龙均 |
15人 |
大 江 |
1957.3.11 |
(正)李乐民 (副)雷家品、蔡传近 |
37人 |
白 沙 |
1957.3.22 |
(正)黄开爵、(副)马宗 尧、黄家荣、周曼霞、 梁惠南 |
45人 |
潮 境 |
1957.4.4 |
(正)黄永专、(副)黄远 厚、黄启容、余美好 |
39人 |
冲 蒌 |
1957.10.5 |
(正)伍颂康、(副)容学 任、雷家常、伍耀烛 |
14人 |
上 泽 |
1957.10.2 |
||
斗 山 |
1958.1.14 |
(正)陈孔玖 (副)赵心齐、周道均、 陈仲俊、陈锡昌、 陈维辉、胡炳润、 赵悦怀 |
45人 |
1958年4月17日,召开全县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会上增选了一部分新的侨联委员)1963年县侨联主席谭威,副主席李龙沾、谭光攀、江丽芳等人出席省第三届归国侨眷代表大会,谭威当选省侨联副主席,李龙沾当选省侨联委员。
1966年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县侨联和乡镇基层侨联组织被冲击解散,完全停止业务活动。
1978年12月,全国侨联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县侨联主席谭威再次出席这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1979年1月11日,台山县召开第二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职员,组织新的领导机构。谭威当选为主席,李龙沾、梁国钧、刘焕祥、甘沃泉、伍耀烛、江丽芳、苏近卿等当选副主席。县侨联恢复活动後,归统侨战才领导,行政上集约一体化,统筹安排工作,业务上分置一定范围,处理日常活动。
1981年4月2日,县召开第三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代表730人,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委员38名,常务委员13名。黄栽华任名誉主席,梁愈明当选为主席,赵集群、黄伟韬、陈俊棠、伍耀烛当选为副主席,趟集群兼任秘书长。这期间,侨联会被确定为人民群众团体之一,逐步开展自立活动。1982年10月,县侨联在业务上从统侨綫分离出来,迁址到中旅社办公,有专职干部四名。1983年5月,迁回台城西安路9号二楼办公。
1984年4月,全国第三次侨代会在北京召开,县侨联主席梁愈明出席会议,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侨联委员。1985年6月17日,县召开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侨联会委员57名,常务委员23名,顾问49名,其中港澳顾问41名。选举黄栽华为名誉主席,陈俊棠为主席,雷国钦、莫秀萍、伍雪琼、陈限珍为副主席,赵荣俊为秘书长。会议期间,代表为兴建县侨联大厦奠基。1987年7月,县侨联办公楼竣工,迁会址到台城环城南後街38号,专职干部8人。
1990年9月26日召开县第五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侨联委员45名,常务委员17名,顾问64名,其中港澳顾问占55名,选举雷国钦为主席,伍雪琼、陈坤璞、黄育仪、雷耀祥为副主席。会议期间,重点学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