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简称县侨办)的前身是补助华侨委员会(简称补侨委)。
1949年5月25日,台山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开始执行人民政权的职能。华侨工作被列入政府工作议程,设有专门机构处理这项事务。10月24日,台山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意成立“台山县补助华侨委员会”,任命军事委员余经伟兼任补侨委员会主任。11月12日,县补助华侨委员会召开全县十个区的侨务工作会议,布置各区乡筹建基层华侨委员会。是年,各区乡的补侨委员会基本建置齐全。
1950年1月24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归国华侨代表招待会,听取代表对县补侨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并筹备建立“台山民主华侨联合会”,在组织上实行“补侨委员会”与“归侨侨眷联合食”为双轨体制(图42)。
1951年2月,县政府将县补侨委员会改为华侨事务科,任命梁子驯为科长,谭威为副科长。3月15日,广东省粤中区专员公署因梁子驯调离该科,改任谭威为侨务科科长。1953年3月,县人民政府将全县10个区改编为20个区公所,一个镇。改编後,大部分乡级政府未能及时成立华侨委员会,使上级的侨务政策难於贯彻到基层和归侨侨眷中去。
1955年10月27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各区和有条件的乡政府都应该成立华侨工作委员会,以适应侨乡建设的需要。是年冬,全县各区镇和重点侨乡都成立和健全了侨委会,配合了全县复查土改的遗留问题和提前改变侨户家庭成份等侨务政策的落实。
1957年2月14日,县侨务科改为侨务局,谭均荫任局长,美国归侨谭威、古巴归侨谢祝南任副局长。3月5日召开全县归侨、侨眷先进工作者会议,评选出组织健全、工作出色的台城镇、斗山区、附城区、水南乡、南乔乡,秀墩乡等28个区乡侨委会为先进单位。
1960年2月,李玉任侨务局局长,主持侨务工作。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把侨务政策视作“右倾投降主义”加以批判,侨务工作陷於瘫痪状态。1967年3月31日,县人民政府实行军事管制,侨务干部“靠边站”,侨务工作全部停止。
1971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指示成立台山县统战侨务外事战线,(简称统侨线)陈卓权任统战侨务办公室主任,实行“一体化”办公制度。1980年3月,侨务机构从统侨办公室分脱出来,设立台山县侨务办公室,由赵集群任侨务办公室主任。这时行政上依然隶属统战部领导,列入中共台山县委系列。
1984年实行机构改革,县侨办列入县人民政府系列,归县人民政府领导,雷树泉任县侨办主任。1987年1月,陈卓权再任县侨办主任,1988年晋升副县长,仍兼侨办主任,主持侨务工作。至1990年6月由余荣机接任侨办主任。
附:台山县人民政府侨务机构历届任职名单
机构设置名称 |
领导姓名 |
职 务 |
任 职 时 间 |
补侨委员会 |
余经伟 |
主 任 |
1950年10月24日 |
华侨事务科 |
梁子驯 谭 威 |
科 长 副科长 |
1951年9月 1951年9月15日 |
华侨事务科 |
谭均荫 谭 威 廖文仲 |
科 长 副科长 副科长 |
1955年12月 |
华侨事务局 |
谭均荫 谭 威 谢祝南 |
局 长 副局长 副局长 |
1957年2月14日 |
华侨事务局 |
李 玉 谭碧琴 |
局 长 副局长 |
1960年2月23日 |
统战侨务办公室 |
陈卓权 |
主 任 |
1971年7月 |
侨务办公室 |
谭均荫 邓娓曼 邝 泮 曹振富 |
主 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
1979年1月 |
侨务办公室 |
赵集群 赵 辉 邓娓曼 邝 泮 曹振富 |
主 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
1980年4月 |
续上表
机构设置名称 |
姓 名 |
职 务 |
任 职 时 间 |
侨务办公室 |
雷树泉 赵伟群 黄端芳 叶松富 冯元超 刘 汉 |
主 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
1984年2月 |
侨务办公室 |
陈卓权 赵伟群 黄端芳 叶松富 伍荣锡 李健材 |
主 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
1987年1月 |
侨务办公室 |
余荣机 黄端芳 叶松富 伍荣锡 李健材 |
主 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