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侨汇对侨乡社会的影响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0 09:56 

    一、对侨属生活的影响

    “离乡别井海外谋,只为亲人免馑忧。”这就是华侨远陟重洋的目的。华侨在海外为人奴,过着牛马生活,节衣缩食,积聚金钱,为了养活家里的亲人,而乡中亲人则视外滙多寡而安排生活。可以说,侨滙成为侨属生活的重要来源。

    在社会平静的条件下,侨属的生活较为稳定。华侨滙回之款,一般只能维持家庭生活稍为丰裕一点,多数为无地少地者。倘若华侨在国外失业或蒙受排华浪潮的影响,那么,家乡的侨属也跟着受到株连。抗日战争时期,太平洋燃起战火,香港随着沦陷,外滙封锁,华侨虽有维持家乡亲人生活之心,亦只能徒然怅惘。国内侨属失去生活的经济支柱,其情之惨,是可想而知。1944年4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且又两年连续饥荒,市面粮价高涨。是时,台山县长阮君慈与劣绅李衮辰、李颂勋、谭蔚亭勾结奸商,制造一出“平耀谷”的闹剧。当时是说明粮价比市面便宜30%,看来,这无异是县民的“福音”。不少侨属为了买到“平耀谷”,不惜变卖金饰、衣物、家具,登记交款买粮。可是,4月交款,过中秋後,“平耀谷”才来,而且掺水掺砂,全县人民莫不愤慨哗然。有不少登记者,交款後来不及吃这“平棹谷”而已离开人间。

    1943年和1944年,连续两年大饥荒,侨属们为了生存,卖金器、田地、家具、侨房以图苟延生命。可是,还避免不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发生,社会上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端芬是一个侨区,当时在家人口约有5万多人,在1943年饿死了8416人,出卖儿女775人,外逃者2532人,行乞者有2200多人。侨乡一片阴霾,毫无生气。

    抗日战争胜利後,1946年至1947年,华侨为了医治劫後的创伤,大量滙款回乡,全县平均每月有干多万美元滙回给亲人,侨乡又有了生气。置田立宅,嫁娶续弦,随处可见。可是,只是昙花一现,1948年以後,国民党坚持内战,增加军费,滥制银纸,金融贬值,吃亏的还是侨属。

    新中国诞生後,外滙稳定,每年由数百万美元,逐年增至3600多万美元。侨属在建国後,分得土地,粮食自给有余,生活有了保证。侨属一改过去单一依靠侨滙生活,变为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侨滙成了支援生产发展的有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