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我县中国银行成立初期,与国外及港澳地区尚未建立联行通滙关系,侨滙只能沿用过去的办法,由华侨在外购买外国银行签发的外币票据直接寄交侨眷自行处理,或者寄给香港金山庄或亲友,再行驳转回乡。後来,人民政府为了争取侨滙回来,国家银行采取三条措施:一、着手与香港联行建立关系;二、积极组建和发展侨批局,三、深入侨乡宣传侨滙政策,指导滙款的办法,把侨滙渠道理顺。
此後,一般的瞻家侨滙进入正常状态。直至1958年前,物价与侨滙基本稳定,每年侨滙收入在600万至800万美元之间。1959年至1962年,是合作化、公社化、“大跃进”,加上自然灾害,造成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市场物资供应紧张。於是出现了以物资代侨滙的现象(主要是从境外寄回粮、油、食糖、布疋、化肥等物代替侨滙),因而通过银行的侨滙相应减少。四年中每年平均收解侨滙只有442万美元。
打倒“四人帮”後,侨务和侨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侨滙物资等优待侨滙的办法得到恢复,因此通过银行收解的侨滙有较大幅度增长。从1978年至1985年的8年中,平均每年收解侨滙为2911万美元。
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後,华侨与港澳同胞回国回乡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人日逐增多,侨滙又出现了以钞代滙的情况,侨胞入境代亲友带进外币钞票和高档商品代替了很大部份的侨滙。同时,银行又开办外币和外滙存款,不少侨滙转为外币存款。因此,1985年通过银行收解侨滙的只有1260万美元,以後逐年减少,但银行外币蓄储存款却逐年增加,到1989年末,外币存款余额23725512万美元。
附:建国以来历年侨汇收入情况表
单位:美元
年 份 |
金 额 |
年 份 |
金 额 |
年 份 |
金 额 |
1950 |
3339360 |
1964 |
8313159 |
1978 |
30476456 |
1951 |
12540851 |
1965 |
9355400 |
1979 |
33361087 |
1952 |
8486999 |
1966 |
8399607 |
1980 |
36371066 |
1953 |
8167230 |
1967 |
8783011 |
1981 |
31934855 |
1954 |
6344143 |
1968 |
8993221 |
1982 |
35652686 |
1955 |
6738600 |
1969 |
10627557 |
1983 |
30221714 |
1956 |
6053149 |
1970 |
11864954 |
1984 |
22266079 |
1957 |
4232920 |
1971 |
11317909 |
1985 |
12600260 |
1958 |
6308608 |
1972 |
15473855 |
1986 |
13487882 |
1959 |
4672948 |
1973 |
17956912 |
1987 |
9818601 |
1960 |
5114319 |
1974 |
18543547 |
1988 |
5771184 |
1961 |
4622801 |
1975 |
20632427 |
1989 |
2921387 |
1962 |
3270252 |
1976 |
22714179 |
|
|
1963 |
6691756 |
1977 |
26411813 |
|
|
附注:按美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