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丘陵起伏,山岳连绵,河流短浅,交通赖於羊肠小道。十九世纪末期,全县仍未有一条公路,运输靠手推车(又名鷄公车、瓦碌车),行旅则用肩舆(抬轿、肩者多为阳江人,他们以此为业)。南部、北部工农产品很难交流,人民交往亦少。
台山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是始於二十世纪初,在侨眷黄毓棠、赵醉生等组织的“利安公司”,他们用马车载人运货,通行於台城与冲蒌之间;其次,是陈宜禧组建的“新宁铁路”,用火车进行货运、客运。在三十年代中期才发展公路运输,不少均赖於华侨之力。1937年统计,全县建成公路31条,共长400多公里,结束了台山历史上南北闭塞不通的现象。
新中国诞生後,台山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1986年统计,全县公路有127条,其中省道6条,县道20条,区道30条,乡道72条,全长有885.5公里,其中有些公路、乡道、桥梁是利用侨资办的。在运输工具方面除了国营运输公司的客运、货运外,尚有个体的巴士、货车。至1989年止,全县有私人巴士141辆,货车273辆。这些车辆不少是华侨、港澳同胞从境外购回家乡或资助亲属购买用来营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