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侨乡的经济,过去是以侨滙为支柱。以消费为主要形态的侨滙,大量输入台山形成巨大的购买力。而台山过去生产力水平低,大量食品、纺织品、日用品和建筑器材等,均从外县、外省、外国通过新宁铁路的运输,源源不断输送到各墟市,再散到消费者的手上。这是侨乡以外购内销为主体的商业特色,且非常突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台山的墟市也不断壮大并只建了不少新的墟市。
1850年以前,全县只有53个墟市,到1893年已发展至75个。目前统计有108个。兹列於後:大江镇有大江、渡头、石桥、斗江、麦巷、陈边(德昌)、万福、来安;水步镇有水步、公和、新荣、宝兴、冈宁、井岗、独树、荔枝塘;附城镇有板岗、水南、水西、圆山、同安、大亨、桥头、长岗:四九镇有四九、五十、松朗、下坪、大巷、坂潭;冲蒌镇冲蒌、西海;斗山镇有斗山、西山、蟹岗、镇口、沙坦、山颈;都斛镇有都斛、莘村、兴洲(南村)、牛尾山;赤溪镇有赤溪、田头;三合镇有三合、黎洞、新安、联安、温泉、沙坪、那金、横塘、河朗、西华;端芬镇有山底、海口、大同、汀江、塘头、西廓、那泰、塾寨、上泽、成务、庙边;广海镇有广海、环海、黄蜞塘;沙栏镇有沙栏、什和、升平;海宴镇有海宴、那马、横岗、沙奇、和安;汶村镇有汶村(鱼地)、镇海;深井镇有深井、小江、獭山;那扶镇有那扶、黄竹、泥桥、沙包、联和;北陡镇有陡门、沙头冲、寨门、那琴、尾角;三八镇有三八、石龙、冲云、华安、岗美、里边、公义;白沙镇有白沙、潮境、长江;上川镇三洲、沙堤;下川镇有略尾;台城有西门、新宁;还有公益镇、隆文镇、南湾镇、横山镇。每个墟市形成一个消费中心,一般都有茶楼、饭店、旅店、百货、山货、杂货、金融找换、金铺等行业。其中以台城最为繁荣,有小广州之称。据1946年统计:已有人口22000多人。金铺31间,银行26间,百货(包括成衣苏杭)162间,茶楼、饭店、冰室等饮食业299间,旅店20间,戏院2间。
台山墟市多而密集,是侨乡一个特点。很多墟市是由华侨集资兴建的,往往在同地区建起数个墟市。如水步镇的水步、公和、新荣和斗山镇的斗山、西山、蟹岗等,都是在同一地区三鼎足而立;端芬镇在一公里内竟有汀江,大同、塘头、西廓、那泰五墟市之多。这固然是侨滙带来商业繁荣的表现,但亦有其封建宗族观念的维系。同时,侨乡商业的起落是侨滙的多寡紧密联系的。抗日战争时期,受到外滙封锁,各墟市的商业,便显得萧条冷落。
新中国成立以後,为了便於对商业管理和消除那不合理的封建界限,把商业网点重新加以布局。所有国营的商店,归属县商业局领导,镇一级的供销社,属集体民办性质,由县供销总社领导。四乡的墟市只设购销店、代销店,其他则有所裁撤。所以其他有些墟市只有其名,已失去商业贸易之实。八十年代,贯彻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不少厂破企业自办商场、公司,从事商业活动。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个体户,不少侨属利用侨资进行商业贸易经营。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全县有8000多名侨属个体户,活跃在商业方面,为繁荣市场,作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