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管尽有大量侨滙投放於台山社会,但对工农业的发展毫无所用。工业的发展,形似蜗行。在形成侨乡之後,也只有公益的机修厂,没有一间象样的工厂;电力工业都是与碾米业混在一起;纺织工业兴起虽早,但产品不能与外来商品竞争,存在的时间亦不长;手工业则以砖、瓦、木器制作为适应侨乡建筑的需要,故而稍为兴旺。
建国後,工业发展较快,有的从无到有,有的从小到大。1989年止,我县已有家用电器、机械、磷肥、医药、制盐、电子、农业机械、陶瓷、制糖、水泥、玻璃、食品、纺织等工业行业。这些工业多少都与“外”有关,如台山纺织厂,便是中外合资的世界七大生产牛仔布厂之一的纺织工业;华侨针织厂、华侨陶瓷厂则为侨资所建成。它们的产品销向世界各地。以往以“外购内销”为主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农业方面,虽然有些华侨、归侨、侨眷很早便意图利用侨资开发古兜山,在上川大浪湾围海造田和那扶筑堤发展生产,可是,总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直至建国前,农业还是一年生产仅支半年粮。侨滙对农业始终起不到任何刺激作用。
建国後,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运动,侨眷一改过去单靠侨滙维持生活的习惯,而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深得海外华侨的支持。如大江的伍时畅、广海的刘希惠等,从境外购进化肥、抽水机和生产日用品给生产社,并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在人民政府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下,全县修建山塘水库678宗,兴建江海堤坝长40.1公里,蓄水库容量8.60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4.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9%。过去苦旱的广海双龙,三日不雨,水车隆隆响,如今拉起闸门,水流田峒涨。汶村茭勒围、斗山上合峒,过去十年九涸,如今余粮堆满阁。从1953年起,已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了。侨眷的侨滙,不是化在购粮解决生活上,而是存放银行、信用社,为支援农业发展生产作出积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侨属把侨滙变为生产资金,开办工厂、农场,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