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在他们出国前,多是贫苦劳动人民,半文盲或文盲。他们在异国生活中有了切身的体会,感到文化浅薄,低人一等,受到外国人的冷遇;西方国家之富强,完全赖於教育的发达。因此,总希望祖国教育能够发展,成为富强的国家,使之成为华侨在国外的坚强後盾。同时,亦希望自己的子侄能有相当的文化知识,以适应今後在社会工作的需要。因此,关心和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成为他们的光荣传统。
1922年至1931年,是台山教育的黄金时代。是时,侨滙收入较多,就学人数突增。1921年以前,全县仅有200所小学,到1929年却增至1095所学校,在校人数有70652人。
1932年至1936年,这段时间,海外华侨大量失业,侨滙减少;加上县教育经费锐减,致使许多小学单靠收缴学什费维持,因而就学人数普遍下降。1937年至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台山五次沦陷,侨滙中断,物价飞涨,一些中等学校和许多小学都无法维持,被迫停办。
1946年至1949年,是抗战胜利後的一段时间,侨滙畅通。县内公立私立的中等学校建立如雨後春笋。同时,全县施行一保一校制计划。这个时期中等学校有20所,小学有1110所。
建国後,社会稳定,侨滙正常,教育的发展,就学人数的增加,也就成了正比。从上述几个片段,说明侨滙的增减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学人数的多少,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兹将1989年教育情况列表於後:
1989年普通学校和在校人数表
类 别 |
间数 |
人 数 |
类 别 |
间数 |
人 数 |
中 师 |
1 |
394 |
幼 儿 |
429 |
23785 |
教师进修 |
1 |
135 |
聋 哑 |
1 |
108 |
农 中 |
15 |
6196 |
成人中等教育 |
48 |
2171 |
高初中 |
121 |
41373 |
成人初等教育 |
200 |
7479 |
小 学 |
450 |
92956 |
|
|
|
(统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