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是“中国第一侨乡”。近年来,台山市检察院严格贯彻落实“侨都赋能”工程,紧紧围绕台山市委和上级检察机关工作部署,将“检+侨”工作列入院党组“1+3+1”工作思路,推动四大检察职能融入为侨服务,办理相关案件42件,构建涉侨数字检察模型3个,有力推动“检+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护侨合力,构筑一体化为侨服务平台。一是与台山市委统战部、台山市侨联联签涉侨权益保护协作机制,建立“检侨联络站”,全面推进检察工作和侨务工作有机融合。与台山市法院、台山市公安局、台山市侨联联签加强涉侨刑事案件办理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涉侨刑事线索移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推动涉侨犯罪源头治理等机制,确保为侨服务落到实处。二是设立6个派驻镇街“检侨联络室”,推动派驻检察室与检侨联络站融合履职、一体办公,全面对接台山全域17个镇(街)侨务部门,实现涉侨检察服务平台城乡全覆盖。三是聘请12名熟悉侨务工作的人员担任检察公益诉讼观察员,在涉侨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时提供线索、调查见证、公开听证等“外脑”支持,共同守护涉侨公共利益。四是开设“为侨服务”绿色通道,全面落实涉侨案件标识,在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内案件名称前标注“涉侨”字样,在卷宗上加注“涉侨”特殊标识,实行专人受理、快速分流、优先办理,促进侨益得到及时有效维护。
二、坚持能动履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侨案件。一是严惩侵害侨益犯罪。围绕华侨房屋被盗、诈骗老人侨眷钱财、侵犯“洋”留守儿童人身权益等犯罪,立足检察监督职能,做好相关犯罪分子追捕追诉,积极开展追赃挽损,支持被侵害未成年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等工作,2022年以来,共起诉相关案件12件,支持获得民事赔偿21万多元。二是开展涉侨文物公益保护专项行动。深入调研排查台山辖区涉侨省、江门市一级文物保护建筑22处,向上级院报请立案5件,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5件,回复采纳率为100%。其中,在办理汀江圩华侨建筑群行政公益诉讼中,通过与文物主管部门和属地镇政府召开磋商会,邀请人大代表、华侨研究专家等参加检察公开听证会等形式,共同推进汀江圩华侨建筑群修缮整治。根据该案拍摄的宣传片《守护乡愁 检察履职促百年侨圩重生》获最高检视频号推广。三是护航侨企健康发展。妥善办理涉侨企信访申诉案件,依法促进矛盾多元化解,推动溯源治理。在办理一宗涉企破产清算的立案监督申诉案件中,通过院领导包案和公开听证的方式,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得到申诉人认可,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在办理1宗涉侨企经营者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检察监督案时,充分考虑矫正对象经营管理需要,通过召开检察听证的方式,依法对其提出的经常性跨市活动申请进行监督,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与接受监督两不误,彰显司法温度。
三、深化数字赋能,以数据融合强化涉侨检察监督。一是建立涉侨数据融合机制。在江门检察系统率先出台数字检察实施方案(2023—2025年),确立数据赋能强化涉侨检察等工作的目标、路径、时间节点。与台山市公安局联签加强检警大数据应用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化工作模式,推动涉侨数据融合。邀请公安机关技术人员及电信公司专家开展一系列数字检察素能提升讲座,凝聚数字检察赋能检察监督共识,加快涉侨数据建模落地。二是构建涉侨数字检察模型。遵循“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社会治理”路径,聚焦涉侨民事诉讼、涉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涉侨企保护等方面构建数字检察模型3个,3个模型均在江门检察机关涉侨数字检察模型比赛中获奖。如针对在民事检察工作中发现,审判机关未依照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特别规定向海外华侨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且在未通知海外华侨当事人参加庭审的情况下径行判决等问题,构建了海外华侨民事诉讼权益保护数据模型,基于模型共发现监督线索51件,办理相关案件24件,向审判机关制发类案检察建议2份、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份,有力促进侨益司法保护水平提升,推动涉外法治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