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随后,江门市立即召开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介绍了《江门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建设工作方案》。
陈冀在会议上指出 ◆要认清形势,找出差距,抓细抓实体系、平台、阵地、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质量和水平; ◆要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在已完成中心、所、站全覆盖的基础上,延伸文明实践阵地,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两个中心”协同推进,让文明实践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 ◆要健全机制、强化保障,落实县镇村“书记工程”责任,避免文明办“单打独斗”,整合资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我市将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专题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建设,以台城街道、斗山2个省级实践所为示范单位,宣传带动全市17个镇(街)各打造2个省级文明实践示范站,打造成全省文明实践“第一方阵”。并继续深挖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台山海丝、华侨、银信、红色、排球、非遗六大地方特色文化,从实践示范所(站)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特色服务平台、优质精品课程方面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出新出彩。
△台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斗山镇横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延伸阅读 台山市于2018年10月入选为第一批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0月入选为第二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目前我市共建成3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的阵地布局。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14536”的总要求,紧扣“华侨之乡”特色,我市创出一条兼具“侨”味、“乡”味、“趣”味、“情”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 “侨”味浓。结合台山特有的“非遗文化”、“排球文化”、“侨批(银信)文化”积极开展各类具有“侨”味的文明实践活动。依托林基路、雷洁琼、陈宜禧等名人故居以及银信博物馆、滨海总队队址、江会日军受降点等优质载体,举办银信讲堂、红色展览150多场次,并拍摄《我和我的侨乡》等两部侨墟纪实微电影,海内外在线观影人数达6万人次,激发海内外华侨华人共鸣,讲好台山故事。 “乡”味重。发挥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作用,由村民参与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定期邀请各级好人和道德模范到实践所(站)开展宣讲活动,每年举办超260场“道德讲堂”。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制定红白理事会具体操作标准,深化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观念。发挥禁毒禁赌会作用,依托禁赌禁毒会派发宣传资料50多万份,制作专题宣传展板350多个,举办禁赌禁毒法治宣传进乡村、进学校活动2000多场。 “趣”味多。一是“宣讲+文艺”。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国梦歌曲大家唱”、“平语春联进万家”、“奋进新时代 文明一起来”等活动,吸引了超50万群众参与。二是“宣讲+服务”。发动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渔港码头、榕树头等与村民拉家常、话脱贫、做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榕树讲堂”“田间学堂”“渔港课堂”讲座。 “情”味暖。每年举办“知台山 晓文明——银信传情 接力台山”活动,数万封现代家书寄往世界各地,激发海内外台山人的家国情感。搭建“台山抗疫海内外邻里互助平台”,国内外共享抗击疫情信息及物资。开通全省首个“文明实践 邻里互助”心理志愿服务热线,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挂牌首批6家乡村“复兴少年宫”,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圆梦”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实现七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