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山市博物馆内收藏展示的多件台城地区出土的文物,如石凿属新石器时期,可以证实,台城在建城以前,最早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栖息和劳作。
台城于台山立县成为县治后,在五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名称、城池、街道、建筑和人口等,都发生了很大变迁,这些变迁为这座名镇增添了几分魅力,成为记录其发展轨迹的一座座碑记。
(一)名称的变迁
今台山市,原名新宁县、台山县,始建于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本是新会县地。弘治十一年(1498年),巡抚两广左都御史邓廷瓒(邓瓒)、巡按王哲奏曰:该地“诸猺煽乱,屡征不服,明宏(弘)治十一年,遗孽未靖……请以县控制之。遂析新会五十六图,为新宁县。”(《新宁乡土地理》)并建议在岑边村设县治。弘治十二年六月,知县任钺到任,正式主持县城建设。当时,县城以县名称之,即“新宁城”,简称“宁城”。
民国3年(1914年)一月,北京政府内务部以湖南、广西等省均有新宁县,为避免混淆,命广东省新宁县改名为“台山县”(以县城北“三台山”名之)。县城名随之易为“台山城”,俗称“台城”。民国27年(1938年),改称“县城镇”。民国34年(1945年),称“台城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袭称“台城镇”,简称“台城”。1958年下半年,台城镇改称“台城镇人民公社”,直至1984年3月才复称“台城镇”。
2001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台山市调整行政区域,撤销附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台城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从原市前路(旧称县前路)迁往富城大道3号原附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台城镇”名称不变。
2006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台城撒镇设街道办事处,称“台城街道办事处”,作为台山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这是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而实施的重大变革。
(二)城池的变迁
城池,专指城墙和护城河,泛指城市的范围。明弘治十一年七月初九日,朝廷选定任钺为新宁县知县、杨荡为典史、何浚为训导。他们正式“领印来任”之前,御史曾昂、参政华仲贤,“始卜岑边村前地建城”(明《新8宁县志》)。弘治十二年六月,按察司检事徐綋、广州府同知高绶巡视建城事宜,认为岑边村三面环山,乃形势之大忌,“时邑治虽定,尚尔草莽”,因此“改卜今处”,即德行都上坑朗(这是台城之旧名),其范围在今台城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和环城南路所组成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约O.2平方公里。同年六月,知县任钺到任,即会同于三月到任的典史杨荡和稍后于八月就职的训导何浚,“俱僦(租住)岑边民居。既而知县任钺始辟蓁秽,画城基。”县治建设正式开始。对此,明朝编纂的《新宁县志》作了详细描述:县城“北枕三台(山),西傍宝鸭(山),东南夹圆冈,西南临牛股墩。令民取木为排栅围之。周围五百三十丈(明朝1丈=3.2米),正南东西三面,各启城门;又辟城中,近北为县治。县治之东南为布政分司,西南为按察分司,正西为府馆,正东为儒学。布政司之左为医学,右为阴阳学。儒学之东为城隍庙。县治西为存留仓。经营既定,渐次启工。以本年六月为始,首治县署正堂、幕厅、耳房、私衙、吏舍、仪门、谯楼(谯楼,旧时城门上的了望楼)、狱房、土地祠、中明旌善亭。次及各公署城池。始用排栅,后筑以土砌,以砖,外凿濠六百三十丈。明(次)年六月,治学宫,又建城隍庙,筑山川社稷、邑厉坛于诸郊外。又建演武亭于城西。自经始至十三年冬十月以后,诸工稍稍就绪,渐次告成。”可见,经一年建设,县治已初具轮廓。当时县城周围开了东、南、西三个城门,北门因近县署且靠近三台山,故未设城门。县城初建,“简陋不称”,居民住的是“荒凉草屋”。
三年后,即弘治十六年(1503年)九月初九日,飓风雨潦大作,官舍民居尽毁,“虽累修葺,随成随坏,复仍飓风屡作,不数年,官舍亦并倾圮”。
至正德六年(1511年)冬十一月,巡按御史周公谟命摄县事通判朱源“大加修葺”。城墙始改用大青砖砌建,外种植竹子为子城。城周仍为五百三十丈,但高增至一丈一尺,厚加一尺,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个;仍设四门,东门在今城北路与环城东路交汇处、南门在今正市街与环城南路衔接处、西门在今天桥百货商店西濠路口,虚设的北门在今市府大楼背后,东、南、西三门各筑城楼(月楼)一座。城外新挖、深挖护城河,周长六百三十丈、宽二丈、深五尺。另开挖三条渠道,“以泄城中之水”。接着,修葺学校、谯楼、公署,“成撤而新之”。这是任钺首建县城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复建工程。
此后,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八年(1529年)、十一年(1532年)、二十二年(1543年)、隆庆四年(1570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三十七年(1609年)、崇祯四年(1631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年(1654年)、康熙四斗五年(1706年)、雍正二年(1724年)、八年(1730年)、十年(1764年)、三十九年(1774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光绪三年(1877年)和十八年(1892年),360年间,县城先后17次遭台风暴雨吹袭,城墙倒塌,民房被毁。风灾过后,县城都及时修复,但城池范围依旧未变。
嘉靖十一年四月,知县谭才养为强化城内守备,将旧时府馆改立千户所,城周围修建营房,增加驻军;并对城池、公署等重新修葺;又于文庙戟门东面立名宦、乡贤二祠。工程至十二年十二月告成。经过这次大修后,“自此县治始焕然可观”。从道光十九年的《新宁县志》所绘“县城内外全图”可以看出,宁城已露出“秀容”,具有一定规模了。
宁城立城后,人口增长迅速,城池外之地域在逐渐扩大。嘉靖十年(1531年),广东兵备莫相招降了一批“余寇”即“贼众”,便在西门外建“归化坊”,“命居于此”。它就是今日台城台西路步行街的前身。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今南塘路、通济路、光兴路、西岩路、三台路一带,兴建了“西门圩”。
光绪八年(1882年),再在今北盛街、中和街、南昌街、东华路、西荣街一带建立了“西宁市”。西宁市未立前,台城西门边原是农村放牧牛群的地力,到处是牛屎,因此人称“牛屎巷”。
关于西宁市的建立,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据说,县治所在的城区,原多由黄姓人所控制。过去台城就有“入城黄出城李”之说。由于宗族间的矛盾和斗争,引起近郊(尤其是西部)其他族人的不满,他们集议在毗邻县治的城西建一新圩,并公推名贤余灼(余灼1840~1908年,附城桂水升堂村人。清贡生,曾任从六品衔的广西试用州同,后辞官归里。1906年后协助陈宜禧修建新宁铁路,功勋卓著。)执笔上疏,新圩定名“西宁圩”。然而,这一请求遭到了清廷的否决。余灼等人白思不得其解。
后余灼打听到两岩寺里有一和尚,出家前是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学识渊博。余灼等慕名求教。和尚看过疏文后,沉思良久,然后说:“我可以帮你们改动一下,保证朝廷会批准。只是改一个字要给一千两白银。”余灼等听了,面面相觑,都在暗暗盘算;一字千金,若改动十个八个字,不就要给万两白银!一时众人颇为踌躇。余灼细细一想:和尚这样讲必有道理,遂拍板同意。和尚随即拿起笔,将疏文的“西宁圩”改为“西宁市”。果然获得朝廷批准。
原来,和尚因做过翰林,熟悉朝例。当时朝例规定:一城不能设两圩。余灼等人不清楚,申建西宁圩,等于在旧城旁再设新圩,当然遭到否决,和尚改“圩”为“市”,即是另建新城,不违朝例,因此获得批准。西宁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西宁市的由来》,载《新宁杂志》1998年第4期,第39页。)
由于城墙的阻隔,当时宁城分成城区、西门圩和两宁市三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各有不同的名称及门牌,各设市务公所进行管理。西宁市为了维持治安,设了四个街闸,早晨开闸让乡人入市交易,黄昏时间关闸停市。尽管这样,西门圩和西宁市的建立扩大了县城的城池范围,奠定了今日台城中心城区的基础,是台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街道的变迁
明嘉靖二十四年纂修县志记载:县城城内建成9条街道(括弧内为现名):德振街(青云路)、政平路(中山路)、纠察街(市前路)、肃治街(草朗街)、施惠街(东云路)、迎旭街(城东路)、阜财街(正市街)、有成街(台西路东段)、常盈街(健康路)。主要建筑物有:县署、布政分司(在东云路)、按察分司(在草朗街节孝祠)、府馆(原台城镇府以东)、儒学(镇二小)、城隍庙(广大中学)等。
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县城的街道有18条街、3条巷,还有同姓人聚居的8条里。其中,东西走向的有:凤凰街、连龙里、文章街、县前街、正和街、盈旭街、马路巷、登云里、草荫(后写成“朗”)街、龙藏里和永宁巷;南北走向的有镇安里、崇德里、宁和里、安乐街、昌隆街、学背街、仓前街、青云路、平安街、正市街、南门直街、仁安里、金紫里、所尾巷、仓盈街、月门街和福履街;一端接东门、由东向西南再转向北的有山顶街。主要建筑物有:县署、捕署、学宫、文昌宫、城隍庙、宁阳书院、武庙、天后宫、大门楼、节孝祠、宁府署等。这是明、清时期,台山县城最具规模的时期。不过,这时的街道仍很简陋、狭窄,主要是土路或沙石路面。
民国11年到18年(1922~1929年),台山县城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建设高潮。这是由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第一,侨汇(台山人习称“银钱”)的大量汇入。自晚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以后,特别是民国初年,台山先侨经历多年艰苦拼搏后,积攒了大笔财富,并源源不断地汇回家乡,年达数千万美元。巨额的侨汇除主要用于侨眷的消费生活外,在家乡、在城镇里营造楼房,也是一项重要的开支。
第二,新宁铁路建成通车。1920年,由陈宜禧主持建造的新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它为台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大量购自港澳及海外的建筑材料(水泥、钢材、木材、地砖、花色玻璃等),通过这条交通大动脉运进了台山。
第三,孙中山特许台山自治。1924年3月,孙中山批准台山实行地方自治,共五条规定,其中第一条就规定:“台山县署因行政利便,对于调查户口、测量田土、修筑道路、疏浚河道、推行义务教育、开辟公共坟场等设施及革除迷信奢侈等陋习,得强制执行之。”
五条自治办法给了台山县政府很大的权利,为台山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城镇建设,提供了政治上和财政上的有力保证。
第四,刘栽甫的卓越领导才能。刘栽甫(1887~1966年)是附城横湖乡人,著名乡绅。从1921~1929年,刘栽甫先后三次出任台山县长。他首任后雷厉风行地破除迷信,严禁烟赌娼妓、废私塾兴学校,受到邑人赞扬。1925~1929年他复任时,便着手筹划台城城区的改造工程。他委派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生谭铁肩任县工务局局长,与台山商会会长李克明主持市政襄办处,对城区和西宁市进行彻底的改造。谭铁肩撰写了《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从建筑道路交通网、改造城市、创建公园、改建县公署、创立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改良乡村等31个方面规划了台山县城和乡村的“物质建设”,绘就了台山县新的发展蓝图,很鼓舞人心。
在“改造城市”一项中,谭铁肩指出:“台山县城,地势狭隘,街道曲折,对于工商文化,均无进展,开县300余年,视为岩邑。”为此,他制定了改造台城马路方案:“先辟西门路、县前路、城东路、正市路、南门路、青云路,路面均用英泥(即水泥,邑人称“红毛泥”)砂石三合土建造,车马路阔度26尺,两边骑楼各10尺,共46尺,厚度6寸。全城城基,经次第拆平,辟为环城西路,环城南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西宁市则建设成为城市商务中心,要开辟马路、修筑长堤、展扩市区、建设新市场,使之商务日益繁盛。
台城城区改造工程从1924年起逐步展开。首先是拆除城墙,将城基建成为现在的环城西路、东路、北路和南路,环城西路北段建成环城公园(现西濠公园)。从是年1O月起,分期分批拆除马路规划红线内的建筑物。刘栽甫亲署布告,以强硬的措词限时拆平房,规定各商户必须在7天内自行拆除,否则由市政襄办处强制执行并严加究办。拆除平房后,原来狭窄的街道一律扩宽7.5米至15米,平房则一律改建成两层以上的楼房。
西宁市的改造工程也按规划进行。经改造后,街道宽阔挺直,四通八达:东西走向的东华路、新河路同城区连为一体,南北走向的南昌路、中和路、北盛路、北塘路同东华路、新河路及两门圩的西岩路、通济路等连接,井然有序。建有店铺600余间,商业繁荣,每当二、七圩期,趁圩乡民挤得水泄不通。
“计划书”规定西门圩要将全部旧建筑物拆平,扩宽道路,重新计划一新式市场,建铺百余间。刘栽甫、谭铁肩将西门圩的改造工程委托台山旅港著名人士黄笏南、黄仿周、李星衢、李勉辰、谭焕棠等人合办的“光兴公司”负责。早在1920年,黄笏南受加拿大乡亲推举回乡主持台山县立中学建校事务时,亲眼见到西门圩经230多年风雨冲刷,“原来之二百余铺户壁残瓦烂,门坏柱倾,仅存百三十家。荆棘成林,羊豕当道,已无复当年盛圩之旧貌矣。”因此,他同黄仿周、李星衢等组建光兴公司(人民广场边原排球学校旧址,现已拆除)。集资25万元,用了12年时间,对西门圩进行全面改造,新辟建宽阔的南塘路、通济路、光兴路、三台路、西岩路,和平路、龙河路等,北与西宁市各马路、东与台山城延伸而出的台西路、西濠路、桔园路、环城南路等连成有机整体,成为繁华的商业区。
1929年4月30日,台城隆重举行“新马路(邑人习称城市的街道为“马路”)开放典礼”。仪式在今中医院处举行,这里是台城新城区同西宁市的衔接处。城区、西宁、西门三地区各街道高搭牌楼,人行道上摆放鲜花,商铺张灯结彩。在仪式上,工务局局长向新任县长李仲仁(大江人)呈递台山市区改造路图。县长剪彩后登上吉普车,引导自行车队、酬狮队、鼓乐队,带领民众巡游每条街道。台城万民空巷,四乡村民涌向县城庆贺。县城街道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
经改造后的台城,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平直宽阔,楼房鳞次栉比,台山城、西宁市、西门圩合而为一,然功能有别:台山城是政务区、文化区和住宅区,西宁市是商务、金融区,西门圩是商业区。城区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比旧城区扩大一倍多。县城城区格局基本定型。
台城的街道多“丁”字形,取“人丁兴旺”的意思。经改造后,街道的布局虽然得当,但除了几条通衢大道铺上水泥外,其余一些街道、巷里仍是泥沙路或沙石路,狭窄凸凹,午辆及行人来往不便,更没有自来水设施,下水道截面小,范围窄,“水浸街”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山城的建设在全国县城中实属佼佼者,“小广州”之美誉实至名归。当年的台山内外乡亲对此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宋李瑞芳在其著述中对台城的赞美就是最好的说明。
(四)建筑的变迁
建县初期,县城的建筑十分简陋,居民住的都是茅屋,即使官舍也是“简陋不称”,因此屡遭台风或暴雨损坏。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清末、民国初年。
刘栽甫主政时,拆平房建楼房,成为改造台城总体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台城的楼房,无论是幢幢紧挨的骑楼式商铺、民居,还是县署大楼、新式学校、教堂,都洋溢着一股“洋”气,是欧美建筑风格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这些骑楼建筑的材料是英国的“红毛泥”、德国的钢铁、意大利的花纹地砖和彩色玻璃、南洋的柚木,都是“舶来品”即“洋”货。其建筑设计多为国外工程师,充满异国建筑韵味:骑楼立面多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德国哥特式、英国城堡式、伊斯兰教堂式等建筑风格;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阳台或凸或凹,造型、贴花、栏杆各具特色;女儿墙构图丰寓、花样精美,每座建筑各不相同。台城享有了“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之誉。台城的骑楼建筑以台西路、通济路、环城南路及西宁市的建筑最艳丽夺目。今台西路的天桥商店、中国银行办事处,广东银行台山分行、通济路的电信大楼、燕喜酒楼、光兴路原妇幼保健大楼,西宁市的东风旅店,西门圩的光兴公司、台海旅店等,即是“代表作”。
据调查,今台城的骑楼街道有30条,长度18公里多,集中分布在旧城区东起台东路、南门路,西及南临台城河,北至环北大道,占地面积131.8公项的范围内。目前,除局部个体建筑已被改建或拆除外,骑楼这种侨乡传统的商业建筑仍占旧城区总体建筑的六成左右。这些骑楼建筑多为2~4层,坚固美观,商住合一,界面连接,紧密排列,气势恢弘。
台城的骑楼建筑经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至今风韵犹在,魅力不减,这是十分难得的。今天,人们徜徉在台城的街道上,无不为这些骑楼建筑的设计精美、材制上乘、工艺精巧、装饰考究、保护完好而惊叹不已!台城的骑楼建筑是当今中国县城中硕果仅存的最完整的欧美式建筑群,不仅最典型地代表了岭南骑楼建筑的风格,而且成为研究中国华侨历史文化、中国近代建筑史最有价值的“样板”,更是台山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五)人口的变迁
新宁建县后人口并不多,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全县有25497人,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为26840人(明朝纂修:《新宁县忐》,第167~168页)。40年间,人口增加了3559人,年均88人。清朝初年,由于改朝换代,民族的、阶级的仇杀、强迫迁界及自然灾害等原因,新宁的人口减少了很多,如顺治十四年(1657年),全县有人口13653人(平均每户4.5人),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全县人口为13738人(赵宗坛编:《新宁乡土地理》卷下,第四十二课)。
新宁建县初期,县城居民“不及四五十家”(明朝纂修:《新宁县志》,第130页),人数是多少?不得而知。若以弘治十五年户数与人口数之比来看,每户平均也就是3人左右,县城居民约150人左右。此后,台城的人口有较快增长。因此,才有归化坊、特别是后来的西门圩和西宁市的建设。但有多少人口,赵宗坛编写的、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出版的《新宁乡土地理》说,自康熙朝以来“生齿日繁,今宁邑户口百数十倍于前”,具体数目是多少,书中未载明。估计约数千人口。
民国时期,随着台城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市区人口有更大的增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台城居住人口2.2万余人(《台山建设志》编委会:《台山建设志》(内印),2002年,第1页,第200页)。
建国后,频繁的政治运动大大影响了台城正常有序的发展。但是,台城仍在发展,城区仍在缓慢扩大,人口增长较快,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台城的人口达3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台城的建设进入第二次高潮时期,市政建设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发展,市区人口也以空前的速度在增长。至2006年8月,台城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时,市区户籍人口171246人(《新宁杂志》,2006年第3期,第5页)。若加上流动人口,目前在台城生活和工作的总人口估计在20万以上。台城已步入中等市镇的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