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位年青人以他在南粤大地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散文《机器的诗》,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我和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上大约坐了三个钟头。……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轮船,就停留在船上,让轮船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正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我的心颤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器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用都大得多。”
创作这篇优美散文的年青人,就是日后蜚声中外的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当年的巴金以—个诗人的浪漫情怀生动地描述了他亲眼所见并亲身体验的这条被称之为新宁铁路的美妙与神奇。
“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我不是诗人,但是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器的力量,机器工作的巧妙,机器运动的优雅,机器制造的完备。机器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器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器、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火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器旁边,一面管理机器,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驶近岸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下来,一定是一首好诗。”作家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能不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20世纪初年的广东台山大地。
1904年,年近60岁的广东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带着一个宏大的理想踏上了生养他的故乡台山,他要在这里实现一个美好的梦想,这个梦想可以说已经在他的心中酝酿了40年。从1863年到1869年,陈宜禧亲眼目睹了美国著名的太子洋铁路的修建,目睹了铁路的修建为美国带来的繁荣与发展。从那时起他就渴望自己的家乡也能铺上铁轨,跑起火车,也能在火车巨轮的带动下,经济起飞、社会进步。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陈宜禧终于带着自己的抱负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故乡,他计划大干一场,他下定决心要实现为家乡修建一条铁路的愿望和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铁路从1906年5月开始修筑,至1920年3月完成台城至白沙线,历时14年,建起了长达130多公里的干支线铁路。新宁铁路的建成,推动了沿线地区的迅速发展,使这里出现了一个局部的经济热潮。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国家与民族权益不断丧失的中国,陈宜禧先生提出了“不用洋人,不招洋股,不借洋债”及“勉图公益,振兴利权”的口号,反映了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正是因为新宁铁路是以中国人的资金、中国人的技术修建的,因而使之成为巾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条民营铁路。具伟大意义正如陈宜禧先生所说的那样;“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见台山《颍川月刊》2005年第9期,82页)
在当时那么艰苦的历史条件下,陈宜禧先生却以其坚韧与智慧创造了—个奇迹,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虽然这条铁路从开始建造至1938年毁于门本侵华战争的战火,仅存在了30余年的时间,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条铁路,更不会忘记这条铁路的创建人陈宜禧先生。早在1920年,为了表彰陈宜禧先生的丰功伟绩,新宁铁路董事局就在当时的台城火车站为陈宜禧先生塑造了站立铜像。不幸的是,铜像在1966年8月“文革”期间被砸毁,纪念亭被拆除。1984年9月26日,台山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爱国爱乡人土,在台城镇台西路口的花坛中央,重新塑造了高180公分,总重量500公斤的陈宜禧先生铜像,并将其安放在纪念石亭中。在亭中的基座正面镌刻着:“陈总理宜禧先生之铜像,为董事局发起捐资建立,以申景仰,并纪功绩”的大楷字样;在陈宜禧铜像基座的云石石壁上则刻着台山县人民政府重立铜像的铭文:
“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休欲褪其赤,陈宜禧铜像于十年浩劫期间被毁,其爱国爱乡之光辉形象不可灭,为纪念陈公开拓家乡交通之业绩,褒扬其坚忍不拔之奋斗精神,乃重立其铜像。”在纪念亭上还铭刻了民国时期一些政界官员为陈宜禧先生的题联。如前柱子正面铭刻着当时参议院议长林森的题联:“谋交通便利以富强,树业千秋堪铸像:建伟大事功不辞劳苦,游踪四海合留题。”后柱子正面刻着当时广东议会议长林正煊的题联:“通道参政同轨盛:铸金心表绣丝诚。”前柱子背面刻着当时广东省省长杨永泰的题联:“范金功纪范少伯;缩地术逾费长房。”后柱子背面刻着当时该路董事局副总理王清穆的题联:“力借运筹思缔造,功成铸像仰巍峨。”
对陈宜禧先生的赞誉之词实乃名副其实。这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和安定舒适的生活,回到故乡来实现其心中的宏愿。为了这条铁路,陈公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于使之变成了现实。甚至到了78岁高龄,陈宜禧先生仍然在为家乡构画着美好的蓝图:
“宜禧今年七十有八矣。夙所抱持之志愿,厥有四端:一拟建筑牛湾火车铁桥;一拟推广阳江支路,此皆关于本路前途者也。一拟筹建台山全邑水力电站;一拟开拓台山汤湖、热水湖为大浴场,此皆关于地方公共利益者也。四者之目的既达,宜禧之志愿斯慰。至于循序进行,惟力是视。尚望股东诸君暨各界明达,匡期不逮,俾底于成,庶宜禧克偿志愿,而释仔肩,拜赐多矣。宜禧附志。”
(引自1922年第8期《胥山月刊》)
可见其志向何等宏大,其精神何等可佳!今天,新宁铁路虽已不复存在,但陈宜禧先生的精神长存,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