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栏目:台山历史文化集2台山口供纸   作者:本编撰著:张国雄 发布时间:2013/05/14 11:02 

    1956年,美国政府就华人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冒名顶替的移民情况,出台新的政策:鉴于造成这种借他人出世纸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立法的长期的不公正和歧视,宣布以假证件和假姓名入境美国的华裔公民,可以向政府坦白以前的错误,调整身份,办理新证件,换用本来的姓名,立即转为合法的水久居民身份。1957年9月11日,美国国会还通过了相关的法案。

    美国对华人移民的不公正立法是怎样来的?这些需要到政府去“坦白”的美国华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以至美国政府要给予高度关注,出台专门的政策呢?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事例。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一个17岁的台山县水步乡的青年农民刘学怡,乘船从广州离开中国,只身去到美国“捞世界”谋出路。从此,也就开始了刘氏家族一百多年的集体移民历史。

    刘学怡在美国最初以打工为生,后来经商,在一些企业入股,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从1891年至1903年期间,三次回到家乡探亲,他的第一个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刘桂红和两个儿子刘华超、刘华基。

    1892年,刘学恰回到美国时申报自己在中国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华宗。实际上,他妻子还没有生产,后来生的却是一个女儿(刘桂红)。当刘学怡第二次回家乡探亲返回美国时,他为自己的长子刘华超做了申报。1903年第三次探亲回美国的刘学恰没有进行申报,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怀上了第三个孩子。

    这样,刘学怡在美国移民记录中,他是一个有两个儿子的父亲,根据美国的法律,他有资格将在中国出生的这两个儿子接到美国。

    后来,刘学怡的长子刘华超移民到了美国,而大“儿子”刘华宗的名额无法让小儿子刘华基顶用,因为两者相差11岁。最后,这个虚假的大儿子“刘华宗”的名额就让刘学怡的侄儿顶替来到了美国。小儿子刘华基是在多年以后,由刘学怡买别人儿子的出世纸,以假身份进入美国。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刘学怡前后办出去了74人,其中24人是他的家庭成员以及后代,34人是他兄弟姐妹的家庭成员和后代,另外有6名堂表亲戚、8名同村的村民。这些移民中绝大部分是男性,也有少量女性。比如他的妹妹刘宝珠虽然已经嫁入王家,刘学怡还是想办法担保她移民到了美国。

    刘学怡是这些以他人身份进入美国的移民的主要担保人,大部分姓刘,也有的是外姓,如王、谭、周、李等,这些外姓多数与刘家形成了亲戚关系。比如谭姓就是他的大女儿刘桂红的婆家。

    像刘学怡这样蚂蚁搬家式、冒名顶替地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华侨,是美国华人社会一个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特殊移民现象,一些美国华人长期使用的是一个并非自己真实姓名的名字,直到他们去世。今天,一些上了年龄的老华人对这段历史依然记忆犹新,他们自己可能就是这种移民的活见证。

    在这类移民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祖籍地是台山,或者说台山人是这类移民的主体。

    这些在世界移民历史以及华侨华人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移民,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叫“纸面儿子”移民。伴随这类移民现象还产生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历史文献,叫“口供纸”。

    那么,“纸面儿子”移民是如何产生的?“口供纸”又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