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毗邻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海上联系就非常密切。鸦片战争后,澳门和香港成为台山人几次大规模海外移民的“中转站”,同时也是海外台山人回国探亲或定居的必经之地。早在1876年,台山人已在香港成立了宁阳会馆等社团组织,协助途经港地的乡亲,或出外谋生、或归宁家乡。台山人及其社团为港澳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港澳发展与繁荣的强大助推力
鸦片战争后,成千上万的台山人,或做“猪仔华工”、或做赊单华工、或做自由移民,均以港澳作为中转站。人口大量流入不仅使港澳的人口迅速增加,而且推动了港澳早期航运业、造(修)船业、饮食业、旅馆业、商贸业、烟赌妓和典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台山人在香港投资市政建设及兴办实业,直接造就了其繁荣的局面。这些项目有:李煜堂、李乃晋于1894年左右建成的香港中环利源东街和利源西街;1902年李煜堂创办的联益保险公司、康年、康泰人寿保险公司,人称“保险业大王”;1912年,李煜堂与李自重、李星衢等合资创办香港广东银行,资本为200万港元。
李星衢,光绪晚年在香港开办广泰隆、康年银行、广东银行、新宁铁路公司、四邑轮船公司、油麻地小轮公司、保险公司等,誉满香港。
陈符祥,1922年协助父亲创办陆海通有限公司,包括人寿保险公司、银号、旅店、饭馆、药房等商业机构,是香港早期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业集团。
陈卓平、黄笏南,是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创办人。黄笏南在香港还开办了兴隆建材厂、国民油漆厂、大华水火保险公司等。
伍时畅,1921年与同乡雷维匠、雷维新昆仲合资成立九龙巴士公司,成为香港现代公共交通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陈宜禧曾派陈云驹等族胞在香港筹建德和织造公司,是香港织造业开拓者之一。
泰国的马立群在香港开设米铺、船行、金银铺行。巴新国陈乐于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设立商贸代理行。
晚清至民国时期,台山华侨每年都经由香港汇回
大量银钱(侨汇),从而促进了香港金融业的大发展。陈程学于1923年从西雅图回到香港开设华昌银行、余育之开设日昌银号、李煜堂开办金利源药材行并兼营银钱汇兑业、李海云的父亲台股开办同源隆钱庄。
翁瑞正留美归国后,在香港创办广州酒家,在澳门开办大中华电筒厂。
台山旅港乡亲还热心在香港兴办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丘鹤俦从1910~1942年去世,居港30多年,创作了许多音乐名曲和名著,成为广东音乐奠基人。杨善深在澳门,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等人研习美术,被誉为“岭南莉派最后一位大师”。
赵宗坛晚年寓居香港,在太平山街创办峰山学校,自任校长。邝文炽在美国学成归港,创办了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自任校长。他在香港从教40年,桃李满天下,誉满香江。黄达道创办了西南中学、中国书局、现代教育研究社,编印中小学课本。
陈天申是香港第一家华人慈善医院——东华医院的热心捐助人,每年为该院的捐资“必居首位”。著名外科医生李树芬从1926~1966年去世,担任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其医术之高超、医德之高尚,被香港医务总监誉为“全远东之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以后开始腾飞,70年代一跃成为饮誉世界的“亚洲四小龙”之。台山旅港同胞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了许多有成就的实业家(家族),如:
纺织服装业:李灼文、王美、梁庭、黄乾利、黄舜、马齐,等;
建筑地产业:陈曾照、陈曾焘、黄炳礼、陈鹏权、刘炳光、陈策文、雷登、朱炳宗,等;
餐饮酒楼业:伍舜德、伍沾德、陈泽富、陈泽恩,等;
商贸业:邓树椿、李贺欢、朱正贤、陈符祥、朱灼云、黄浩川、李伯荣、陈伯宏、陈鹏飞、叶耀、冯配武、余君慧,等;
此外,在文教、医卫、法律、宗教等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名家,如:梅文鼎、吴炳昌、余本、王齐乐、余荣让、梁朝伟、陈百强(文教、演艺)等;黄乾亨、翁家灼、陈肩球、黄英豪(法律)等;邝广杰(宗教)等;李树培、江永康、江永安(医卫)等。
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澳门的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涌现了黄舜、谭达贤谭伯源父子等著名实业家。
从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生效起,至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从1987年12月11日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生效起,至1999年12月20日澳门正式回归祖国,台山旅港澳同胞为港澳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祖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香港的邝广杰、陈曾焘、伍淑清、翁家灼、黄乾亨、李贺欢、黄英豪、黄广荣等,澳门的谭伯源等,贡献尤为突出。
在香港、澳门,台山同胞建立的社团广泛团结邑亲,对港澳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以成立于1876年的香港台山商会最卓著,它举办的兴学育才、赠医施药、安老济贫、建设义坟等慈善公益事业,誉满香江。
(二)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活动基地
香港、澳门是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重要基地。兴中会成立后,余育之、李自重在香港加入了这个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建立后,李白重受孙中山派遣,到香港组织同盟会分会,发展了李是男、李煜堂、李启文、李树芬等人。陈卓平、林君复在澳门组建了同盟会分会,创办阅报社,后在香港出版《民生丛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当时,在港、澳和台山三地加入同盟会组织的台山人有300多人。
在孙中山策划的武装起义中,马超俊、李自重、陈卓平、林君复等以港、澳为基地,参与革命策划、培训革命骨干、掩护革命党人。袁世凯窃国后,梅乔林于1913年去到香港筹组“铁血团”,参加讨袁活动。
李煜堂作为香港台山商会的负责人,于1899年以联安堂名义买下德辅道中301号楼,给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陈少自主办的《中国日报》社做社址。他还为孙中山策划的武装起义捐款、募款购买军火。李海云为了支援广州新军起义,挪用了他父亲在香港与人合股开办的钱庄资金两万多元港币,后因无法偿还而一直藏匿在革命机关里。
抗日战争时期,台山旅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在港、澳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存这个时期,很多台山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在港、澳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如陈少陵、黄宁婴、黄新波、陈卓平、林焕平、马荫隐、李筱峰等。
抗战期间,不少台山爱国华侨青年或回到香港或从香港回到国内参加抗日队伍,梅龙夫即是其中一位。梅龙夫在美国出生。1937年底回到家乡参与成立台山青年抗敌同志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香港组织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香港沦陷后,他带领一班青年回到广东打游击,历任珠江纵队南海大队政委、南三支队参谋等职。
旅外侨胞捐输祖国抗日的款项及物资,也是经由香港转送国内的抗日将士。如陈金坚为主任的纽约“衣联会”一直同设在香港的由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保持密切联系,转输抗日捐款和各种物资,有力地援助了祖国军民的抗日战争。
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黄宁婴、黄新波、李筱峰等文化名人,在香港积极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秋,黄新波奉命回到东江解放区,后随军进入广州,为解放广州做出了贡献。李筱峰后来也奉调东江纵队、山东解放区,曾任新华社华东前线记者和太行山新华总社编辑,写了大量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通讯报道,被誉为人民军队的“一支笔”。李嘉人自1946年后在香港工作多年,曾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政治秘书、华南分局委员兼秘书长。
抗战胜利后,梅龙夫婉谢党组织让他返回美国同亲人团聚的安排,继续留在香港工作。1947年初,华南分局派遣他回家乡担任游击队政委。梅龙夫与战友宴别时,兴奋难抑,酒后肝癌病发,不治身亡。“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惜哉!
(三)援助家乡建设的桥梁与纽带
新中国建立以前,海外台山人在家乡举办的实业
和公益事业,所需的金钱、购置的设备,主要是通过香港汇入或运入的。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受到“左”的思想干扰,但台山旅外乡亲仍竭诚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努力。建国初期,多项侨资企业的兴办、文教体卫等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有力证明。所有这一切项目都是通过香港作为桥梁和纽带而进行的。侨汇的大量汇入、发展业所需化肥的购入、三年困难时期家乡亲人生活急需品的救助等,更离不开香港和澳门的作用。
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台山旅港、澳乡亲、特别是众多有经济实力的实业家和社团,为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为支援家乡两个文明建设,建设富裕文明新侨乡,如前所述,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还利用港、澳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为家乡建设“穿针引线”,使家乡同海外的联系不断密切,境外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家前来台山投资办实业。港、澳特别是香港在家乡的经济建设及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重要和显著,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海外乡亲和不同国籍实业家、友好人士援助台山侨乡经济与文化建设、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主要基地、桥梁和纽带。台山走向世界,世界认识台山,台山的兴旺和发展,港、澳地区的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