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邮政古今谈》
栏目:台山历史拾零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28 15:03 

  台山的邮政传递活动始于建县初期,嘉靖廿四年(1545年)《新宁县志》载,全县设有8个“铺舍”,从事书信传递。它们是县前总铺(在县治东)、陂塘(在县东北十里文章都)、李凹(在县东北二十里文章都)、山背(在县南十里得行都)、李村(在县南二十里得行都)、那颜(在县南四十里矬峒都)、都鹿(在县南六十里矬峒都)、古隆(在县南八十里泷水都)。道光十九年(1839)年《县志》记载有邮铺六个:李凹、陂塘、县前、山背、李村、那颜。邮铺的任务是传递官府文书和护送财物,因而他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邮局。台山县民众,利用“民信局”(转递本县范围内信件)进行通信。1917年10月3日,广东邮政局发文通知取缔台山等县的民信局和巡城马,邮件转递工作有邮局专营。
  中国第一个邮政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办,台山县第一个邮政局于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八日(1902年5月3日)在台城正市街1号开业,称为“新宁大清邮局”,1912年改称新宁邮局,1914年改称台山邮局。本年,陆续开办冲蒌、三合、五十、大江、广海、海口埠、上泽邮局,1904年开办斗山、都斛、公益邮局,1905年开办端芬、水步、沙坦市、三八、深井邮局和代办所。1916年元旦,旧中国台山最后一个邮局在那金开办。到1949年台山解放时,全县邮政局15间、邮亭1间、代办所137间,邮政职工64人,临时工22人,代办所人员137人。
  在明朝和清朝,台山用“步行肩挑”的方法转运邮件(用马匹传递的是驿站),只有两条邮路。一条由台城经陂塘至李凹再转新会,另一条由台城经山背、李村、那颜至广海。光绪二十八年新宁邮局开办后,发往外县的邮件,由台城经水步、大江、公益等局送开平县单水口局转递,县内其余局、所均以新昌邮局为经转局。新宁铁路通车后,铁路公司发给邮局巡员头等免票1邮差免票3张。供转递邮件用。县内邮件,沿新宁铁路各车站交换。1914年,开始建立投递网。1938年12月,台山奉命破坏交通,以防日本侵略军利用铁路、公路推进。台山邮运方式倒退到原始的“步行肩挑”方式。1948年台山县内公路恢复通车后,这种情况才改变。
  台山侨乡国际邮件特别多,以往国际邮件由海陆路转递,一封信要走两三个月。1924年5月11日,台山县邮局开始收寄寄往美国的航空邮件。由海路送往加拿大域多利再由飞机转送至美国各城市。
  台山邮局在开办之初,每封国内平信资费为银元3分。1948年11月每封信为金圆券1角,而到了1949年4月初,一封信的资费恶性膨胀到120万元。一位妇女去邮局寄一封信,营业员给她一大版邮票。以至这位女同胞不知道是把邮票贴在信封上呢,还是把信封贴在邮票上。这成了当时报刊上的一则叫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1949年10月22日台山解放,台山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于24日接管了台山邮政、电信两局。1951年6月1日两局合并,成立台山县邮政局,从此,按照“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迅速发展县内邮电通信事业。1956年实现区区有自办邮电机构,1957年实现乡乡通邮,1958年县内有邮电支局21间、邮电所22间,1987年发展到邮电所46间,职工636人,邮路37条122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48条,总长4121公里,信报投递到达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