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出洋途径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一、亲属关系

    1850年,澳洲发现金矿,在澳洲的中国人很快便写信通过水手将消息传到家乡去。1853年有很多华工参加矿工的行列。1854年,维州埠华族人口只有2340人,1857年上升到25424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全维州人口从8万上升到54万人。

    台山雷亚妹(译音LouisAhMouy),1851年从新加坡被卖往澳洲,当他成为一个成功的矿工後,便写信给在台山的乡亲。结果,成千的四邑人去到维州矿区。有台山雷姓在Bendigc埠,台山刘姓(刘光明)在BALLARAT埠之说。现两姓後人多在墨尔本埠。

    又如新加坡的老郑街(原名水仙门)来由,也给人启示。广海大洋村郑章广,於光绪六年(1880年)往新加坡从事车衣业,因业务的兴盛,他的两个兄弟章庆、章盛也随後到埠从业。後来又分别开了洋服店,不到十年,兄弟先後回乡置田立宅,村人无不羡慕和向往。因此,郑姓人以宗族至亲关系,纷纷随他们到新加坡从事车衣服装业。到民国初年,郑姓人在水仙门开办的洋服车衣店,竟有七八十家,每家车衣工有八九人,而且大多数姓郑的,加上他们的家眷,在水仙门姓郑的成千人,所以称水仙门为“老郑街”。现在已传到第五代,虽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郑姓後嗣留在新加坡的,据调查仍有1500人以上。

    二、被卖或自卖当“猪仔”

    《赤溪县志》载:吴丁良等9人都是在社会动乱中,生活逼迫而自愿为猪仔。这类人都是被“猪仔头”诱拐而去的,处境最坏,形如囚犯,监禁在底仓,日则并肩迭膝而坐,夜则交股架足而眠,称之为“海上浮动地狱”,毫无安全感。例如1858年秋,法国“圣保罗”号轮船,由香港满载华工300人前往秘鲁,途经路易珊群岛的罗色岛触礁,11名欧籍水手驾小艇脱逃。300华工迫上荒岛,被土人每天生削10多名为肉食,形成“南太平洋上的三百冤魂”的惨剧(摘自刘渭平著澳洲《海外风》)。又如1859年10月由澳门开往古巴的“弗洛拉?坦普尔”号,中途遇暴风触礁而沉,船长水手乘小艇逃生。全船850名华工全部死亡(《岭南文史》1984年1期)。倘若在船上染病,并无医药治理,往往推下海了事。广海夹水村刘希荣便是这样葬身鱼腹的。

    三、其 他

    尚有通过家庭团聚和宗教、留学、劳工、婚姻等途径移民。据1978——1989年不完全统计,我县移居海外的有70000多人,港澳的7600人。

    四、出洋口岸

    我邑海岸线长,出海方便。据调查以前出洋口岸,有广海、田头、铜鼓、赤溪、牛尾山、三峡海、山咀等地。因有土客的社会关系和交通之便,邑人从广海出洋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