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外华侨生活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华侨从踏出家门开始,便过着海外孤儿生活。我邑白沙盛华村毛亚光(1860——1924年)。1878年卖身到英属加拿大,他把出洋的经历,写成《自叹木鱼》,兹摘其一段:

祖国艰难无生计,时时思考走红毛(加拿大)。

就将身价来抵押,四邻借贷甚徬徨。

应承晤怕利息重,连忙稽首别高堂。

直出香港来写位(买船票),落船赤体洗硫磺(消毒)

水路先从上海过,横滨过了太平洋。

烟云黑暗鱼龙啸,洪涛大浪水茫茫。

人在船中齐颠倒,劳劳碌碌打千秋。

头晕目眩心中间,频频呕吐不成眠。

    华侨在国外虽有“工良价廉”之称,可是难免“矿场见逐,路成见弃”的惨痛。数百年来,华侨有耻辱、血泪、也有欢笑,在生活上甜酸苦辣兼而有之。

    一、种族歧视

     中国人移居海外受种族歧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色及程度上的差异。1590年菲律宾於马拉建造“涧内”专为华人居住区域,另纳地税,是为华侨固定住地之始。1585年至1890年西班牙政府派人於粤闽招募华工,竟多於土人,启西人妒视之端。因而於1603年、1639年、1662年西班牙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借故发生三次屠杀苦力劳工的事件,华工被杀害50000多人,财产被毁达1000多万元。西班牙政府限定华侨人数不得超过6000人,并须信奉天主教。又如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制造种族矛盾,借端肇事,屠杀了近万名无辜华侨,鲜血染红了河水,史称“红溪惨案”。

     美国的排华,始於加州,发轫於矿区。始为州长毕加勒於1853年给议会一封特别咨文说:“采取各种方法来阻遏中国的移民潮是非常重要的。”故而於1882年美国违反1880年的中美续约,单方面通过排华法案。接着,以反华闻名於世的“劳动骑士团”为首,於1885年9月2日,藉口中国人拒绝参加罢工,在怀俄明州暴发了屠杀华工的“石泉事件”。由白人组织的“劳动骑士团”,分成几个组,携带各种火器、棍棒、刀斧,分三个不同方向拥向华人聚居的“中国城”,进行焚烧、抢掠,79间棚屋全被放火烧掉,无辜被杀害的28人,15人受枪伤,有26人逃入深山躲避,结果全被狼群吞噬;幸存者,身无分文,无家可归;700多人的财产损失殆尽。1900年,在檀香山藉检疫为名,放火焚烧唐人街,华侨不仅财产损失260万美元,而且死伤很多人。

    美国的排华,可分为三个时期:1868至1880年是美排华成熟期;1880至1904年是美国以国家权力从事排华法案的原则时期;1904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是排华律例解释时期。

   加拿大在1885年太平洋铁路建成後,因劳力过剩,加国政府即颁布人头税法案,华人入境须缴纳人头税50元。15年後增至100元,1904年又增500元,1913年竟完全禁止华人入境。

    澳洲自1901年成立联邦政府之後,在“亚洲人抢走澳洲人的工作”的思想指导下,正式宣布实行“白澳政策”,禁止有色人种入境,并限制有色人的权利。同时,设有奖金,鼓励公民向政府检举非法入境者。

    墨西哥华侨以居住在莱苑埠的事业最为发达,办有银行、街车等其中农业家黄宽焯被称为巨擘,。可是在1911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恶性排华“莱苑惨案”事件,杀害华侨303人,祖籍台山的占102人,(其中有姓名可查的74人)。华侨经营的事业,破产者有之,倒闭者有之,被迫逃离者有之。 (附死难者名录)

 “莱苑惨案”死难乡亲名录

姓  名

籍  贯

备    注

姓  名

籍  贯

备    注

陈大益

海宴山咀

 

苏仕德

海  宴

 

伍炯勋

海  宴

 

甄松耀

 

伍润基

 

刘希美

上海苏杭

铺二间

伍勋礼

 

刘希泮

朱裔庄

 

刘希培

新  宁

 

刘希华

 

王扩翕

 

谭世炘

 

谭  友

 

卢世宏

 

王廷昌

 

朱祖基

新  宁

 

李柱柏

横山头

 

赵仕迟

 

黄  培

合利店

苏仕德

 

谭  福

甄松裕

 

黄秀生

旺利号

伍朴勋

 

刘海仙

 

苏棠文

 

黄敬义

宪政会楼

朱梓箕

 

黄长柏

潮  境

 

马远建

 

黄世安

水寨村

 

谭世庆

 

梅甲应

黄旗堂

 

彭  经

彭沙坑

 

陈炳均

冲  萋

 

彭  寿

 

陈炳光

 

谢  湘

上桥村

 

陈炳照

 

谢仕沛

 

陈炜文

石板潭

 

谢汝梅

合隆号

余卓中

炉  冲

 

谢福培

合益店

廖定龙

长  塘

富  商

谢希藉

横山头

 

邓亚钜

曹  冈

 

谢希祝

 

廖德才

甫草洋

餐  馆

谢瑞颜

甫草洋

 

白进长

长  山

 

李  沐

都  斛

 

白进瑞

 

黄  宗

白沙西村

 

白  邦

 

黄亚槐

白沙茶园

 

白亚保

 

黄任衍

白沙芋坑

 

罗松新

白宁巷

 

黄守连

白沙西村

 

赵沃汉

浮  石

 

黄德连

 

赵  义

北京苏杭铺

马荣良

白  沙

 

吴  慕

南  村

 

甄常荫

大塘基

衣裳偈

王蛋家

 

马  勇

五  村

富    商

朱荣信

霞螺地

 

马  长

横  水

 

陈林盛

中  礼

 

马梓连

 

朱元胜

 

(1)材料根据《新宁杂志》1911年17期转录。

(2)为方便起见,把同一地方编在一起,与原文有变

动。

    英帝国主义迫害华侨也非常严重,仅马来亚一地,自1948年6月至1951年5月的三年中,华侨被击受伤的163人,杀害的1495人,逮捕监禁的13144人,驱逐出境的13066人,被关入集中营的57509人,受欺侮罚款的2423人,共计87800人。1949年《台山至孝笃亲月刊》有这样的记述:“民国卅八年七月九日,有难侨一批,由三埠来台城,休息於通济桥头,其中有一位台山难侨,名叫马生,五十乡人,向居马来亚群岛,经过为牛作马惨淡经营二十年,置有产业於马来亚,不幸遭受英政府的排华政策虐待,没收产业,驱逐出境,身无一文,亦无法与家人联系。同难者500多人,台山籍的有十余人,言下十分愤恨。”

    新中国成立後,华侨的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国际上的反动力量害怕中国红色政权成为海外华人的强大支柱,出於政治上各自的需要,进行过多次反华排华活动。较为严重的:1959至1963年,印度尼西亚的反华排华;1963年,印度和缅甸的反华排华;1978年越南在反华排华中,残酷地迫害和驱赶华侨及越籍难民出境。光是我国收容的越南华侨和难民就有25万人。被赶到东盟五国、欧洲、澳洲、美洲的也近60万人。黎筍集团无视世界人民舆论的谴责,把华侨和难民的家产洗劫一空後,有数十万人被用旧船烂艇,送出大海漂流,甚至惨无人道地用炮击沉难民的船只,尸浮遍海,公然制造震惊世界的人类大惨案。几年来,我国收容这些难民中,我县也大有人在。如冲萋达材乡汉塘村九十四岁的刘其恩、刘德才父子,赤溪北门乡57岁的练元发等都是其中受害者。

    除了恶性的反华排华,还有其他形形式式的种族歧视。例如华侨到达旧金山港,被送到天使岛候审所,接受严格的盘问和检查。等待时间往往长达一年,稍有言语差错,便拒绝入境。天使岛候审所从1901年至1940年关闭,关押过10多万华侨。关押所在,形似监狱,有苦不能诉,有冤无处伸。有的因不堪虐待而自杀,有的愤而在墙上留言。1910年《新宁杂志》有这样的报道:“上月有香山友人到步,指为眼疾,拨院候医,医将匝月,仍未许可,复而割之,以至两眼红肿,大有将盲之势。该客痛苦惊惶,自愿返回原籍另医,而医生不许……”在审问口供之时,既繁琐亦荒谬。当时《新宁杂志》曾有记载:“彼反复研询,挑剔离奇,务令本人与证人之所供,必有一两句不符,彼即执为假冒之铁证,立判拨回,无可转圆。例如男客,则问一二十年前绝难记忆之事,以验证人所供之异同。女客则问以闺房内最秽亵之事,必使咬牙含羞而不敢言。故虽以素称为美国籍之土生,二三十年久客之殷商,亦多以一二言之乖错而至拨回者。”

    1980年出版的《埃仑诗集》记述华侨的苦难,兹录其二首:“为乜来由要坐监?只缘国弱与家贫。椿萱倚门无消息,妻儿拥被叹孤单。纵然批准能上埠,何日满载返唐山。自古出门多变贱!从来征战几人还?”

    台山,是美国华侨之乡,有“美国华侨半台山”之称。为了记述前人惨痛历史,兹将“木屋囚序”全文转录以告後人:

    木屋拘囚序

     “尝思啮雪餐毡,苏武守汉朝之节。卧薪尝胆,越王报国之仇。古人坎坷屡遇。艰险备尝。卒克著名於史册,振威於蛮夷。解私怀之忧。而慰毕生之愿也。独我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蓬飘外国。永遭前羡里之囚。离别家乡。频丽穷途之泪。躬到美域。徒观海水之汪洋。船泊码头,转拨埃仑之孤岛。离埠十里。托足孤峰。三层木屋。坚如万里长城。几座监牢。长扃北门管钥。同胞数百。难期漏网之鱼。黄种半干。恍若密罗之雀。有时举头而眺。胡笳互动。益增惆怅之悲。或者倾耳而听。牧马悲鸣。翻惹凄凉之感。日餐酱酩。步颜子之箪瓢。夜盖单毡。同闵骞之芦服。清晨盥洗。尽是咸潮。终日饮滋。无非浊水。矧遐荒新辟。水土欠和。饮焉而嗽咳者繁多。啜焉而喉痛者不少。病端百出。苦楚难云。间有偶触胡怒。拳脚交加。忽起狼心。枪头向指。人数目算。秦王之点兵尚存。戎马重围。韩信之妙计犹在。兄弟莫通一语。相隔关山。亲朋欲慰寸衷。相离天壤。处此间也。欲呼天而天无闻。入此室也。欲叫地而地不应。且也树木阴翳於囚外。百乌悲啼。云霞垂覆於山前。干兽骇走。正所谓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者矣。嗟嗟。触景生情。荒凉满目。愁谁谴此。命也何如。尤有惨者。诊脉数回。无病宛然有病。验身数次。裹身一若裸身。借问昊天。使我奚至此极。哀哉吾辈。然亦无如之何。虽削南山之高竹。写不尽离骚之词。竭东海之波流。洗不净羞惭之状。然或者。狄庭行酒。晋愍不辞青衣之羞。汉军降奴。李陵曾作椎心之诉。古人如此。今人独不忍乎。夫事穷势迫。亦复何言。藏器待时。徒空想像。呜呼。白种强权。黄魂受惨。比丧家之狗,强入牢笼。追入笠之豚。严加锁钥。魂消雪窖。真犬马之不如。泪丽冰天。伤禽乌之不若也。但我躬既窜海曲。性品悦看报章。称说旧乡故土。豆剖瓜分。哀怜举国斯文。狼掣虎噬。所望陈涉之徒。辍耕陇亩。田横之客。早建义旗。称干比戈。扫秦川为平壤。仗矛秉饿。荡吴国作丘荒。请看今日之域中。定是漠家之天下。不然。任人囱我。甘为婢膝奴颜。舍己从人。不分伪朝正统。将见四百兆之华民。重为万国之奴隶。五千年之历史。化为印度之危亡。良可慨也。尚忍言哉。”

    加州和旧金山市的排华法令:1870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禁止华人在该州拥有土地。旧金山市政府禁止雇用华人参加市政工程建设。并且实施所谓“肩挑法案”,禁止华人使用挑菜篮的扁担,违者处以5元以上罚款。同年7月25日,旧金山市参事会通过居住房屋令,规定成年房客每人应有500立方英尺的空间。

    违者处以监禁或罚款。1873年施行,於7月份就拘捕了152名华侨,8月份拘捕95人。被捕者有177人被判有罪。

    1873年,旧金山市参事会於5月26日通过一系列对华侨歧视性法令:

    凡洗衣馆,用一匹马拉车装运衣物者,每季征收2美元税金。无马而用肩挑篮子运送衣服的洗衣馆,每季也征收15元。凡是男性囚犯,经警察、法庭宣判押入旧金山市监狱,将其发辫剪至一英寸长,由狱长执行。

    凡旧金山市和所属县区内,所有在坟场安葬之遗骸,莫论何人,如未有市县区之验尸官之书面准许证,均不得搬迁出外,违者处以100至500美元罚金。

    1878年,禁止外籍人购置产业,不准给他们商业执照。同年9月,加州举行为期157天的宪政会议,提案有:每一苦力移民必须交付250元人头税;禁止华人在加州河内捕鱼;禁止华人在法庭作证;禁止华人从事贸易、小贩、购置产业等。

    二、残酷盘剥

    1840年,有华人代办(猪仔头)运数百名华工在雪梨埠拍卖,强壮的卖至11镑,弱少的2至5镑。合同是3至5年不等,这些人不少是被拐骗而来。在澳当苦力,每人要缴交10镑入境税和6镑执照税,而苦力的工资则十分低微,当一名伐木工,砍伐一英亩面积的树木,工资才是5士令(现在1元)。

    当猪仔的华工,每名身价虽说有300至400百元,可是,除了伙食、船费之外,到身者只有80元左右,其余皆落牙人之手。《华工出国史料滙编》记述清光绪卅三年二月《外务部档》,载有文岛华工哀告书,有以下片段“莫论老客新客,每日早上四点开工,每人每日限锹泥井长六尺半,宽四尺半,深三尺的定额。按人力之强弱以决定额之多少。强者至下午五六点可完工,工头查看完工尚早,明日又加定额。力弱者,竭一日之力而不能完工,是日罚作无工,又要扣除伙食十二仙。担至半日身倦不能支者,定遭工头毒打,每日从晨至暮,冒荆棘,入泥涂,沐雨栉风,而饭朽米菜盐头,半饥半饱,还时加鞭挞。”

    “凡做工人外,名曰閒人,分班衙役苛虐万端,每年有人头税、掌更税、映相税、做字税,每家有器具税、栽种税、畜养税、马车税。更有苛者,又有进口税、出口税、屋税、地税、招牌税,一草一木无不税之。无论教读、行医、为工为商者,出入须带凭字,如无查出,决不轻赦。三里以外须带护照,违者重罚。”“华人经商荷属地,所有家资产业,虽妻子儿女不得私相授受。如遇身故者,资产即归入公所,……今则权归荷政府。其子孙拿遗嘱照章向公所索取,荷方必多挑剔,反复延宕,如无遗嘱,所有产业,概没收归官。虽叔侄兄弟,亦不能过问。”

    “在日里卖身种烟者,入园後不准擅自出入,虽父兄子弟不能晤面,至於克扣工资,盘剥重利,诸弊重生,比比皆是。”“文岛之锡、烟业,荷人为主,选择迎合己意之人为工头、管理人、包揽人。此等人皆是媚人利己,无所不为,尅减工资,增加工时,诱赌诱借,逼成债项,诬揑罪名,送官虐。工约虽有期限,而期内旷工,必加以数倍补偿,工满虽订明遣归,而又借词不代领出口凭照,华工遂身陷溺关。”(以上均见《华工出国史料滙编》一册)

    广海地区一位102岁老归侨林举重老泪纵横地诉说:“光绪末年,长兄举尧年刚十八岁,迫於家贫,被乡中一位猪仔牙人所骗,前往菲律宾,为山巴主开荒辟地,立约三年,约满便可自由觅工。可是在劳工期内,如鸟在牢笼,与外界隔绝。期满後,欲回乡,无川资,再觅工又无亲可助。欲冒险过埠,可人生地不熟。且语言不通,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结果被尾随之工头发现,被诬为逃工,捕去事前串同一气的警察衙门,被打得遍体鳞伤,迫其返山巴劳动。那时曾有信回来,叫乡人不要再受骗。後来,因悲愤难平,一气之下,竟神经失常,癫癫疯疯,到处流浪,受尽折磨而死。”

    美国继排华浪潮後,华侨又受当局的种种无理盘剥:外国矿工执照税,从1854年至1870年,这项税收,华工便缴纳500万美元。人头税,华侨到美国,登岸要缴纳50美元。海关税,在海关检查,如果身上有五件衣服以上,要缴纳这项税款。医院税,华侨在当地有病不许到医院治疗,自筹建医院又不批准,但仍然要每人缴交5至10元税金。渔税,从事渔业的华侨,每月要缴交渔税4美元。洗衣税,华侨从事洗衣业,每月要缴交15美元,比白人多交12美元。提篮税,在街上肩挑菜篮叫卖的小贩,每年要缴交40美元,1876年旧金山市仅这项税收就达11820元。此外,尚有警察税、道路税、浆粉税等。

    加拿大为了控制华人入境,每人入境收人头税50元,後增至500元。按当时各行业平均王资为4元,50元等於一年的工资。500元等於10年的工资。人头税一项债务,再加上利息,华工就必须流许多血汗来还债。

    三、地位低微

    尽管华侨具有冒险、勤劳、节俭、智慧、诚实、团结合作的精神而著称,但他们在侨居国的社会地位还是处於极其低下。美国人竟以“华人秽汚、不能归化”而鄙视,即使为居留地卖命献身也得不到社会尊重。美国太平洋铁路建筑时,万名华工冒着山岚瘴疠而辛劳,作出极大贡献。可是当东西两段接轨,於1869年举行庆祝典礼时,华工却不准参加庆典。在英属非洲殖民地,华侨“只能与驴子同履车道。西人之行人道,可以牵犬随行,但不能与华民同路。”

    据《外务部档》载:“荷属南洋诸岛对华人有三项规定:

    一、各税征之欧美、日本,则值百抽二,征之华人,则值百抽四。二、烟局赌馆则欧美、日本人不许进入,惟华人不计。三、爪洼各埠欧美、日本人,准许杂居,惟华人则划分界限居住,六点钟以後不许出界。洋人之客馆、酒馆、咖啡茶馆,均不许华人入座。”法国殖民主义者征诸华人之税尤苛,计有六项:进口、出口、身、屋、地、招牌。查身税一项,人税7元,每岁合征280元,其中进口税、身税等,欧美、日本人全免,只向华侨征收。

    四、风土习俗

    华侨虽居异国,但保留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在居留地表现出高度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精神。他们怀着“得志莫离群”的古训,聚居一起,形成一个华人社会,至有“唐人街”、“中国城”之称(图1)。他们在那里株守着家乡的风土习惯。

矿工多无家属,同样有自己的医生,有庙宇、鸦片馆、妓院,生活场所有马戏班、歌剧院等。年中四季八节也保持自己家乡的习俗和信仰。春节期间还举行舞狮子庆祝活动(图2)。此外,在唐人街华人众多的地方,还有华文学校。美洲华侨教育,要数梁来庆为开山老祖,清光绪年间已设有侨民学校,校长是邝琴南(後改为二埠中华学堂)。是三藩市第一间公立学校,始於1848年(图3、4)。

    第四节 华侨社会的变化

    文化水平低,职业、地位低贱,处境困难。经过长期的发展,华侨的文化素质、社会政治地位、职业以及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加入居住国的国籍,成为“落地生根”。

    一、移民初期的职业

    据有史可查的,在十八世纪初、中期移民往南洋的,大多数是靠着三刀(菜刀、剪刀、砖刀)闯天下。端芬的梅耀萱、曹亚志,北部的雷亚妹等都是从事木工(图5)。还有如伍祺学当金饰学徒,广海郑章广当裁缝工,陈德在马来亚当锡矿工,龙田村秦章乌在秘鲁当挖鸟粪工人。农村有两句流行语:“家里贫穷去亚湾(古巴),去到亚湾实艰难。”广海瑞狮里13人去亚湾,除一人外,其他都是终生为农庄主开荒辟地,种甘蔗、菜、茶的工人。从这些纪录中,便可窥一斑。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和澳洲先後发现金矿,华侨又在矿塲当淘金工人(图6)。

    但也有从事其他工作。澳洲《海外风》伍长然写的《南移华族话当年》说:“由於当时英国毛纺工业的发达,刺激了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工人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树木,开辟农田牧场。华工於是又当了伐木工人”。

    随着金矿的发展,需要发展交通运输业,因而美,加又需要筑铁路,大量华工又成了铁路工人(图7)。总之,老一辈华侨出国之初,绝大多数是干粗重劳动。不管是农田水利,筑堤造陆,还是种植烟草,他们为了养活自己,赡养家人,刻苦耐劳,随遇而干,从来不计较工作的贵贱。

    二、职业多样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华侨的职业亦起着多样性的变化。华侨在克勤克俭,节衣缩食积聚一定的资金以後,便改行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广海瑞狮里旅加刘希拱说:“我在矿场时每个季度剪发一次,别人叫我为四季头。後来积聚几个钱,便改行从事洗衣业,因为这一行业最下贱,西人不愿干,而且本钱不用多,只要有块小小工作间,一块搓衣板,一个烫斗便可以了。那时洗衣是靠手工操作,衣服用手搓,用刷刷,上浆晒晾或入焗房。烫衣时,烫斗必须在煤炉烧热,测准温度才烫衣,常常汗如雨下,两脚站到麻痹夹肿,十分辛苦。

    为了准时把衣服交还顾主,连煮饭的时间都没有,一边工作一边吃面包或三文治。这样辛苦,到年老回乡,还被那些官绅贼匪视为‘金山伯返乡,荷包肿胀’。虎视眈眈,诸多劫掠。”

    华侨虽然文化不高,但机智灵活,看到当地居民染病,西医不能医治的,那些稍有文化又懂得一些民间草药秘方的华工,便拿起“医宗金鉴”、“陈修园七十二种”和“验万新编”等,进行学习,干起“悬壶济世”的行业,竟然医好当时为西医所不能医治的奇难杂症,解除了病人的痛苦。1890年,在澳洲维多利亚州的9377名华人中,有43名华人中医。至於在美国的伍于念、古巴的陈黄阳,则是为当地居民奉若神明的历史人物。

    出洋的“猪仔客”,大多是农民出身,所以除了参加适时的劳工外,又有不少人从事种菜行业(图8)。他们租了一块土地,有了简单的工具,便可营生,但要获得好收成,除了勤劳灌浇外,还要看气候是否如人意。倘遇恶劣气候,也只能望天兴叹。即使有所收获,亦常受批发商的压价,只得自产自销。那时交通不便,只有肩挑菜筐沿街叫卖(图9)。

    此外,尚有以“三支柱”(饮食业、车洗衣业、杂货行业)而起家。如从事小商贩,开旅业,餐舘、点心铺、小食店、冰室、咖啡室、茶叶店、古玩店、鞋店、理发店、杂货店等(图10)。

    华侨在外劳苦一生,深知缺乏文化知识到处吃亏,便鼓励後人刻苦读书,奋发图强,以求摆脱异族歧视、地位低微的境地。部份华侨通过艰苦创业,逐步开设了工厂、百货公司、矿场或农场。我邑早期较为著名的,澳洲有银行界的雷亚妹、刘光明及著名侨领梅光达、刘光福,美国有刘兴(儒伶)、刘显隆、黄柏璇、巫理唐等,他们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侨商巨擘。

    新中国成立,成为华侨强大的後盾。华人政治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变,在受教育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华侨论文集》三辑载:“根据美国1970年人口调查统计:在教育程度方面,华人受四年大学教育以上的有58241人;25岁以上的华人,25%受过四年以上大学教育;在专业人员方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男性的有33119人,女性有13402人;经理和行政专员的在职男性有13061人,女性有2634人。纽约市44%的女性华人是技工。在美华人中具有职业专长者,约占华人总数的26.5%。在同一年代调查中,白人的职业专长比例只占其本国人口的14.8%。据美国统计,现在第一流的专家,工程师等,大约12万多到13万人,其中,美籍华人约有3万多人,占美国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实现月球登陆研究计划的专家中有几千华人。电脑公司11个研究所共有800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有55%是华侨和华人。有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华侨和华裔占了70% 。”

    三、华侨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华侨早期出洋是为口奔驰,多是只身飘洋遇海,不愿偕同家眷尝受离乡别井之苦。他们认为出洋是过番找“出路”,所以乡人叫出洋为“出路”。他们计划赚了钱,就衣锦还乡,绝对没有在异国安家落户的打算,也不愿当异国公民,所以有的华侨数十年不加入居住地的国籍。他们总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因为他们大部份家庭成员都留在祖国的家乡。中国就是他们的祖根,当他们在海外辛勤劳动积聚了点钱,便要“返唐山”(回家),置田立宅,举办婚姻大事,进行建立根基,以便繁衍後代。即使老死他乡,临终也要嘱咐亲友将其骨灰送回故里埋塟,使其魂归故土。广海鲤鱼岗李胜、双门村冯美钱在美加死後的骨灰,他的亲友在1983年派专人送回家乡。

    抗战胜利後,不少华侨纷纷回到家乡购置产业,以确保家庭的经济基础。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後,由於我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华侨国籍的变化,往日华侨夫妻天各一方,骨肉分离,现在通过合法的移民,把亲属接去海外团聚,他们在国内的直系亲属已经越来越少。国内除了先人的陵墓和一些房子,已经没有什么经济物质的存在,也没有至亲骨肉的牵挂。因此,过去只是侨居他乡,而今天他们在外部已置有房产作为永久的归宿地。

    从广海东南里的调查:全村原有80户,近十年来,移民到美、加去的有30户,124人,户数和人数都占原户数、人数的40%。附城横湖龙扬里,原全村有34幢房子,近140人。现在村中只有3户15人居住,其他都已移居美国。类似这样村庄,邑内实属不少。这种情况的变化,体现了华侨已经是从“落叶归根”演变成“落地生根”了。

    我县旅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为数不少,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後到七十年代,很少有新的移民,四十岁以下的华人,绝大多数是在海外出生。而那些具有深厚民族乡土感情的老一代华侨,已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那些在外成长的华裔与异族通婚的也越来越多,他们已经逐渐融合於居留地的社会,而他们对祖国的乡土感情也相应淡化了。据广海夹水村对原移民缅甸的了户调查,除了两户移民美国,尚有5户近30人居留缅甸,多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华裔,他们已把自己纳入居留国的成员,对祖辈的家乡,已经一无所知,这也是“落地生根”的必然。

台山旅外华侨华人和县内亲属基本情况表(附港澳情况)

类    别

户    数

人    数

备    注

全    县

220000

950000

 

华侨华人

亲    属

103488

465000

占总人口48.9%

港澳同胞

亲    属

47590

249800

占总人口26.3%

旅居国家

和地区

备  注

人  数

42

10

8

12

3.7

1.6

0.2

30

5

单位:万人

(1)资料来源,由台山县侨务办公室提供。

(2)统计华侨、华人78.5万人,港澳同胞35万人。

(3)表内数字是1985年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