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杜会福利事业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华侨热心公益的历史由来已久,这是华侨的光荣传统。光绪年间,斗山六村美国华侨陈天申发动华侨倡建的广海“乐善堂”,进行济危扶困、救济饥民;立“大德堂”(方便所),收殓饿殍;筑“万人坟”,埋葬无主骷骨。光绪年间,邑人黄福基等筹建广海“育婴堂”,收养弃婴,在广海置铺业以作基金,端芬大联缅甸华侨黄景爟在仰光捐出铺业一座为偿产。大江秘鲁华侨伍时畅抗战期间回乡,目睹家乡遭受日寇蹂躏,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是以慷慨解囊施粥,赈济饥民,为时一月。对病残老弱者,则助医扶危、赠衣御寒、舍棺成殓,助资成家。为了救死扶伤,开办渡头“康宁医院”,长期赠医施药,济助村民。

    1984年广海旅加乡亲刘孔道回乡,目睹路有骸罎,野有骷骨,乃起恻隐之心,筑“义坟”收殓野外骷骸以安亡魂。这些事例,体现了侨胞乐善为怀,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建筑凉亭,也是我县华侨的传统美德。清末民初已不少见,一是为行人憩息、避雨,一是为了纪念亲人或怀乡念土,再是歌颂社会升平。所以“亭”的命名,亦有所依据。如慈亭、念亲亭、双亲亭、念母亭、思亲亭,怀亲亭等,都是怀念亲人寄予孝思的。又如避雨亭、候车亭,鱼山亭、横塘亭、白石亭、田稠亭、浮石亭、沙岗亭等,是为方便行人憩息、避雨、候车,故而多用地方命名。升平亭、清平亭、福安亭、常安亭等既有地方之意又含歌颂升平,物阜民丰之义。还有百岁亭、百龄亭,则是为亲人高寿而建作纪念。至於那些爱乡亭、爱校亭,顾名思义都是对家乡、对母校的怀念。

    建筑凉亭,以八十年代较为兴盛。台城至广海的公路两旁,有12座凉亭;据都斛镇调查,全镇便有28座。在学校、乡村、医院所建的凉亭,还不可胜数。这些“亭”争妍斗艳,维妙维肖,甚为美观。

    八十年代,政府号召“敬老尊贤”,华侨积极响应。各地的敬老院、老人之家、老干部之家,也就应时而兴起。各镇都建有敬老院。不少农村都成立老人之家,使老人有一个娱乐、聚会的塲所。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华侨、港澳同胞的一份“爱心"。

    总之,华侨、港澳同胞对家乡的情怀是深厚的,贡献是卓著的。兹将其近十年来捐赠情况列表於後。

华侨、港澳同胞捐赠情况表    单位:港元

年    份

金    额

年    份

金    额

1978

15万元

1986

4700.2万元

1979

655.59万元

1987

6017.82万元

1980

1105万元

1988

8669.32万元

1981

3004万元

1989

4533.46万元

1982

2310万元

1990

5617.32万元

1983

3674万元

   

1984

7484.53万元

   

1985

7791.305万元

合    计

55577.5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