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城概况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7:01 

    新宁(民国三年改为台山)原属古冈州。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由知府林津据情上报,将古冈州划分四县(新会、新宁、恩平、开平)。新宁建县后,首任知县区宁人上奏:有县必有城。那时虽有广海城,但偏于本县南隅,不适应县治需要。后经朝廷批准建新宁县城。当时勘踏地势,即选择上坑朗(即现在地点)为建城地点。这里地点适中,地方则东南群山环抱,西北较为空旷。且有河流通潭江,有利于交通。

    初时立城是用木为栅栏。周围仅五百三十丈。至弘冶十六年(1503年)夏天,遇潦水把栅栏冲毁。到了正德六年(15l1年),由皇亲朱源主持改筑事宜。以特制城砖砌城垣,高一丈一尺,女墙筑有垛口一千一百一十二个,为兵士射箭之用。城周仍保持五百三十丈。城墙外围高凸处,挖有壕堑,外植竹丛作子城。筑城时朝廷还派有钦命国师(主持建城设计者)徐东风前来建城。徐国师计划定出城型,只开设三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城门上有楼为守城驻兵之所。城门前面有桥,架在护城河之上。东门、西门侧边各设水关口一个,为城内出水之处。北边不开设城门,因北门属北阙,为天子所居。此地无状元,百姓不能与天子同门出入之古例(清朝乾隆三十年,知县詹昊挖护城河,一是加强防敌,二为排城内之水,由城东到城西,全长五百五十丈)。这个城型,成为坐北向南,头枕城北之三台山,东有纱帽山,南有珠峰山环抱。县衙则建在北门这个位置,闻说徐东风曾有批语,“城北因车夫人山有凹,不能开北门,否则,城内出麻疯病人”。另有批语云:“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五百年内五进仕,五百年外五状元”云云。后人对城不开设北门,认为城北因有山峰相连,不便交通,故不开设北门。

    在建城同时,还建立城隍庙、武庙(关帝庙)、文庙(文昌庙)。因旧传统习例:城隍庙是百姓参拜之所,有城必有城隍庙。武庙为武官于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参拜之所。文庙是文官参拜之所。新宁县城改建后称为宁城,今则称台城。

    新宁县城在改筑之后,成为县中政治、文化、经济和商业之中心。因此人口日趋密集。原来城内之范围,有不适应人群之需要,后来乃在西门外之南,建立了西门圩,定“二七”圩期。逢圩期则乡人趁圩做买卖。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台山华侨户日多,商业随着兴旺,虽立有西门圩,但圩期人多拥挤,因又不适应群众生活需要,乃由华侨集资建立西宁市。为了防匪,在市区分设四个闸门,早晨开闸,乡人入市买卖,黄昏关闸停市(民国十二年,改建市政才把闸门拆除)。城内主要街道:县衙前面是县前街,驳通东门的路是城东街,接通西门那条街是城西街,由县前街直至南门叫正市街。正市街与县前街相接,成丁字形。由学宫(现是台城镇第二小学)门前直向的叫青云街,希望学子应考能足踏青云之意(即今青云市场地方)。接青云街通向珠峰山的宁阳书院叫山顶街,是全城最高处。台城历次被潦水淹浸,那里安然无事。县衙右边是原日县的粮仓叫仓盈街。未立西宁市那时,西门城边是农村牛群来往之通路,牛屎随处都有,因称那里为牛屎巷。立了西宁市,城与市相接,将牛屎巷改名革新路。

    县城既建立,城内的大型建筑随之而生。首先以学舍为始,如学宫,建在县衙左侧,坐北向南,—连三进,两边各有副座。后有藏经阁,门前有牌坊一座。闻说民国二十七年,重修广海彭氏烈女坟,将该牌坊搬迂改建在烈女坟前。学宫除聘请举人在此向学子讲学之外,每届州试前,县内应试学子,先在学宫内进行一次选拔试,所以学宫俗称考棚。棚内设有以石板为台凳作座位,但座位不多。有的姓氏自设石台石凳,为方便本姓学子应试。以冯姓为例:冯姓设有三十个座位。因此学宫内各进都设满石座位。民国年间,以学宫办新学,才把石座位拆去。如今,台城镇第二小学,即是学宫旧地。此外,还有宁阳书院建在珠峰山北麓。

    上述二者,是国家建的大型建筑。此后,地方及各姓建的祠宇在城内也接踵而起:草朗街有节考祠,昌隆街有冯氏武津书室。各姓祖祠多而不便尽举。后因城内屋多地狭,大型建筑则在城外择地。如四宁市之瑞应书院,今改作南昌市场。四门圩之四岩寺,后迁往石花山。在民国年间有东门外的台山县立中学,城外南边坣基山的县立女子师范,1954年将校舍改办台山华侨中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县人刘栽甫任台山民选县长,他实行改建市政,成立市政襄办处,以台城商会会长李克明和工务局局长谭铁肩主管此事。开展拆城墙,辟马路,筑骑楼等一系列的兴革工作。民国十三年已把全部城墙拆去,建设新街道,使西宁市和西门圩与城区连成一个商业区。原来城墙基面,辟为大街,如环城南路是其一例。市政一改,商业更加兴旺。华侨纷纷在市区建楼房,城内外之建筑一时崛起,商店满布全城,时人赞羡台城为“小广州”。中小学一时也林立,除县立三校(台中、台师、女师)之外,还有黄栽华创办之栽华职业学校,伍汝舟创办之尚实商业学校,基督教办的纲纪慎女子师范和培荚中学,更有各姓办的中学,如敬修、任远(抗战时迁往斗山圩至今)等。

    属于全县性之大型建筑物,也接着兴建。民国十五年建成县署新楼(即今市府),县署所在之位置,地势较低,时被潦水浸至数尺,这次新建,筑有一层土库底,以后消除此患。随着又先后建成的县立图书馆,县立振汉医院。通济桥新桥也在民国二十年冬季建成通车。属于个人或集体的建筑,也应时而生:如基督教建的长老传道会教堂(后称刚德堂),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医院,太平戏院等。此外,茶楼也多,如西园酒店,内有池塘可供扒艇,有回廊九曲桥,供游人闲游。个人之楼房屋宇,举目皆是。

    自改革开放以后,台城之新建没,日新月异,新城区比旧城区还要大。华侨捐建之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如雨后春笋。今日这些新建设,他日便是掌故,后来则列人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