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城筹划和城型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7:01 

    从择地建城的地势来看,由西边至北及南是一条山岭环抱,成为半弧形,西南地段是山坡草坪,成一山谷,正象弓口。山谷内竖有五个小山峦(麒麟山、狮山、凤山、虎山、蛇山)。原来蛇山有两户姓彭的人家居住,那里叫彭公岭(在五显庙附近)。建城时彭公(名礼叙)自愿迁去。即由,国师倪裕德指导他建立甫草村。

    建城位置择定,即由建城十二个指挥官施工,陈唐明为总指挥。城墙基底用大石砌筑,城墙用特制的城砖。分大中小三种(近年挖起的中型城砖,长一尺,宽五寸,高三寸,以市尺计)。砖窑是建在今日隔水村西边。运砖建城是用兵士排队传递。城型是椭圆形的,地方人叫它为船形。城墙周长一千九百六十五丈。城墙最高部分二丈二尺(包括女墙)。垛口(俗叫城人)八百七十四个,为兵土瞭望及射箭之用。兵马司八间为驻兵之所(清初已毁),窝铺二十八间(日久失修无上盖),为兵士放哨及守敌之用。全城分四个城门:东门叫朝阳门,西门叫迎仙门,南门叫靖海门,北门叫迎恩门。据古例,北门叫北阙,是天子所居之处,此地无状元,百姓不能与天子同门出入,依理不能开北门。但北门外,平原阔大,将来百姓聚居必多,西北两门又是贯通交通要道,故此必须开北门。乃在北门内约十丈处,建一堵照壁,作为虚封北门,避免犯例。各个城门上有城楼一层,是绿檐红瓦所盖,为守城住兵之处。在城门右边有石级上城楼。城墙女墙边有路贯通全城,俗叫城面,为巡逻之通道。每隔若干距离,也有石级似楼梯从平地筑至城面,为便利登城之用。全城筑这样石梯十二道。每个城门宽为壹丈五尺。门高九尺,长约二丈(营造尺计)。城门顶上是半圆拱形,用大石条作拱。门中间竖有石板一块,高约三尺,为关城门之用。城门板用大杉条夹成,四边用铁条夹钉住,关城门用铁链扣锁。城门内两边,设有石板如石凳,让行人休息坐位。那些石凳,经历五百多年,石面光滑如磨过水磨一样(民国二十年拆城时,拆下城门的石板,只有少量石灰黏住,但有大量犁头铁块,光亮如新,是逼拱城门时之铁块)。

    全城设有四个水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是城内去水之关口。东关在东门左侧,在城内才看到有石砌拱门高有三尺,沙石堵塞,在城外则不见有水关。那里山坡地,无水在关口流出。南关是在南门左侧,离城门约五十丈处,关口为拱门形,跨度约九尺,高可立人。城内东北边的水流经水松塘出南关。每逢大雨,水汇成河如潦,冲出南关流入大海。关口上有粉红色石匾,长约三尺,宽约一尺五寸,刻有“溽城”两字。全城是在南关上有溽城标记。关外是荒山地带,人迹罕到。南门西边约半里处的水关叫西关,俗叫水关口,城内西边之水在此流出,平时也如水坑一样。关口用石板拱成,高可立人,跨度约九尺,关口中间竖有石条,以铁条几枝贯在石条横栏关口,防止敌人从关口入城内。关前面有两条村也称西关。这地方是人众来往兴旺之地,因南门至西门城边,村落较多之故。北关在北门西边约半里处(莲塘村后),这关较小,只是下雨时,让独公岭之水在此流出。所以全城之水全由南关和西关流去。

    拱城门的石条,长达二米以上,重量不下一吨,建城时没有机械帮助,在运输和施工时是极大困难。闻说当时工匠们,巧妙地运用斜面和滚木、杠杆、吊秤等工具解决各项困难。筑城墙时都是随山岭为墙界,墙底部分用大石砌筑,上砌城砖粘以沙灰。内层则用沙石渗实,再培上沙泥。女墙高度,人如站在墙下,可望见城外地方。墙上面之宽,可两人并行。城墙在南门与东门约适中处,有五颗高低不等大石崖并排竖立着,高不可登。筑城时,就利用它为天然城墙,在此处可节约一些材料和人力。全城都是城墙封夹,只在这里未有围封。俗叫这石崖为钟顶,相传建城时悬钟在此处,为打钟开工收工讯号。后遗有一钟,钟的高度在人的胸部。钟身刻有“谯楼钟”三字和“重一千斤,大明弘治十二年铸”等字。对此钟顾名思义,实是报警钟,如有敌来则呜钟警报,使军民人等有作准备。谯楼者,门上有楼也。在一九五二年地方当局将钟打碎,作废铁卖去。后来叫“钟顶”为“溽洋台”,又叫“溽城晚望”。列入广海八景之一。在建城的同时,还在钟顶城墙外之南边,择一高山筑一烽火台,俗叫烟墩(后来叫这个山为“烟墩山”,今在海永无波公园内)。

    用作传达敌情的通讯工具。如有敌来,在烽火台内燃柴生烟,作为敌来的警报,以待别处的军队来救援。烟墩山出是城外的制高点。除此烽火台,还有两个:一是烽火角,亦因该山有烽火台而得名,是在今广海港南面。二是在鸡罩山,这个山是船只往来作航标。

    城外四周,挖有壕堑环绕全城,叫卫城河。南门和西门门前不远处有城桥。北门因门前企陡,筑有石阶数十级,拾级而上。东门因地平坦,故两门均不筑桥。南门左右两边无山岭,筑城墙时,用大量泥土沙石,在墙边培成山岭为城面,在此工程,耗费了很多人力。

    洪武三十年,某官巡视此城,认为未能尽善。因为建城时未建外城(又叫二城或叫月门,因外城是半月形的)。嘉靖末和隆庆初年,倭寇日益猖狂,逼近广海,岁无宁日,主守者难于所任。时有绅士彭汉源者,向邑令伍睿陈词:“若图久安,须筑外城,民可安枕矣!”得邑令批准。彭公乃回乡行事。他集工料,率士民,经半年时间,即把四个外城建造竣工。这是隆庆初年之事也。考彭汉源是广海奇石村人,青年时身进邑庠,后在阳江恩平等地任邑庠教习,经中式,曾受聘江西主试掌教谕,最后升南康邑令。彭公齿德俱尊,为乡人称颂!

    外城门比内城门窄一些,门顶外边用石条拱成城门,内边用石板铺排,上面铺沙泥。外城墙也比正城墙低一些。有了月门和卫城河,作为三重设防。建城全面竣工时,十二指挥官也留守在城,其家眷居住城内,且划给封地。到了清朝,在城的中心处(十字街)建一谯楼,下层如亭子式,以四柱支撑,可通往来。上设两层,为驻兵之处。该楼是四个城门楼的中心指挥部。后人评之:因城是椭形,实是船形,船头向西,船尾向东,十字街之谯楼是—枝桅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