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城多立有三庙(属国立性):一是城隍庙,在西门内右边,是百姓参拜之所。二是文庙(又称梓潼庙),庙内供奉梓潼帝君,是文官参拜之处。三是武庙(实是关公庙),其庙在卫塘,庙内供奉着三国时代的关公。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黎明,武官和武士则前往参拜。但溽城则另立一间玄坛庙,成为城内国立四庙。因为当时国师见到东门内有一大石形似老虎,虎为人患,不利东门居民。乃在石下建间玄坛庙,作为玄坛伏虎之意(此说见《封神演义》),更在石面用泥土培种一株榕树,使石不成虎形。这株榕树于民国十六年八月的—天,在微风小雨中,忽然翻根倒了。当时城内人纷说,认为不吉利之事,附近妇人穿上孝服(白衣裳)在树旁吊香。(考该榕树,已生长五百余年,因树老根枯而倒,是植物生长之规律也)。日后城内庙宇遂渐增多,计有卫塘口文昌庙(俗叫新文庙),南门康王庙,水松塘附近马王、德圣、真君合称三圣庙,但单称马王庙者为多。东门附近华光庙,但称五显庙者为多。北门城面北帝亭和药仙庙。西门太子堂,又称仁圣殿。西水关口内土地庙和群仙洞。
建城的同时还建官衙:一是都司(清朝的左堂官署,俗叫文衙门)在卖鸡巷,今改为新风路,二是游击府,清朝改为都阃府,俗称武衙门,在卫塘右边。后来城内还建有庵堂寺院祠宇等,计有水松塘之西莲庵(清静室),北门右边观音庵,四门佘龚巷观音堂,卖鸡巷青普庵(早已毁),街市尾云瑞寺(早已毁)。各姓祖祠,计有十三姓(陈李冯黄梅刘朱赵谭彭夏黎曹)共十七座(有的早毁)。另有地方性祠宇,为了纪念某—时期为地方捐躯的人向立。如西门佘龚巷口之报德祠,是明朝倭寇入城抗倭捐躯兵勇。卫塘之万寿宫,是历代对地方有功的耆老供奉之所。卫塘口之恩主祠,是清朝同治二年土客斗争时牺牲的乡勇供奉之所。到了清朝末期,还建有广海书院、宁海学堂、育婴堂、乐善堂等。民国初年,更有天主教在四门建有天主堂(现改为居民住宅)。
北门礼拜堂,又称耶苏堂,曾利用该堂办过证光学校。此外,还有正卿书生,在今广海戏院前头处地方,原是都司之火药库。一连三进,落成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地方宽敞,梁椽桁桷,多是在香港买回的洋木。考“正卿书室”,是广海奇石村香港建筑业殷商彭华(号正卿)所建。他为人慷慨,是乐善好施之仁翁。他建书室,虽是生祠,但顾名思义,书室者,学舍也。当同治年间,广海只有溽海义学一间,且已破烂不堪,彭华翁乃建祠以补充城内学舍之不足计也。该书室曾多时借给地方用作办事机关。如民国十五年,陈祝三匪众骚动整个台山,广海剿匪指挥部设在书室内,并驻团军数十人。民国十六年,广海警察区署曾设于其内。民国二十一年以后,在书室开办敦德学校,为地方树人之所。解放以后,广海小学取该书室为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