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石室,在广海西村后背土名狗仔山。距广海城六公里,离团村水电站不远。那里是一条石坑,怪石嶙峋。石室由几颗大石不规则的天然垒成。石室门前斜竖着—块大石,刻有“余氏石室”四字。字体约丁方一尺,字纹不深,能见字形。还有一行落款小字:“隆庆六年仲春山根志”。石室门是个洞口,进石室要弯腰才能入内。室内大石嵯峨,后面石孔可以出入,可算是后门。室高仅可人立,宽则可容三四十人。大石底下,有流水声叮叮,好象琴弦之声。室外杂草丛生,不易找到石室。所谓石室者,实一石洞也。不过贵在有石室记载,可作考查。据众人推测之,是余山根初居时用柴刀刻下字迹。
考余山根者,是广海奇石村人也。当明朝倭寇经常侵入沿海,政府曾下令居民疏散内迁。山根不愿远去,自带衣服粮食和生活用具,自己入山避乱,乃寻得此石岩为安身之处。谁知住下不敢回村,与人间隔绝,正是“不知今夕是何年?”粮食衣服早已用尽,穴居野处,日食生冷,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日子久了,人身生理也转化了,全身生着黑毛,头披黄发,口不能言。他经常走到山下田间,偷农民种的薯芋来吃。次数多了,被农民发现,视为野人,追欲捕之,他则爬山走回石室,追者入石室,他则从后门走出。后来待他外出,用罟网拦住后门,才把他捉住。但他只能听人言而不能自言,乃示手势,在地写字,说明自已身势,农民询问他也能写字回答。乃将他带送地方官收养,给与衣服,供与熟食,由于他一时生活环境转变,不适于他的习性,不食不动,过了不久,即离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