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广海城西六公里的赡蜍石村,是广海城西最早有人家居住的地方。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当时有南宋工部尚书冯志仁者,携家眷从新会南移进乌洞(今广海),在这地区,不见人烟足迹,后行至现在的蟾蜍石村山边,才见有两户人家,编茅为舍,以耕为业,冯志仁乃人其屋问其情况,始知他们是瑶人(无户籍者),后来他们的去向不详。至清朝初期为伍姓人入居其地,名叫平山村。因村后山顶有座石像蟾蜍,地方人又称该村为蟾蜍石村。
赡蜍石是广海景物之一,不过地方人不注意其胜罢了。那座石崖,前面高约二丈,宽约丈余,后面高只数尺,成一立方体,石面较平,俨然一座石台。石台上还有一座石,高约丈余,宽约一丈,形似蟾蜍。生得有头、有眼、有腿,头向西,两腿蹲屈。川氐仰望,宛如蟾蜍闲坐石面呼气,使人注目不离。它还有奇特之处,在蟾蜍与石台之间,若用一条细丝线,从两石之间可以拉过去。在该石东边距约五十丈之山腰处,还有一座蟾蜍石,它比山顶之蟾蜍石略大一些,姿势相同,只无石台。如蹲在青草地上,头望山顶,好似雄求雌合,欲趋前而未达之态。它的周围,还有无数大小石头,有的似青蛙,有的似青鱼,有的像蛇伸头张望,有的似龟在爬行。更有一颗石似老鹰欲捕蟾蜍而未展翅,真是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如果站在村边公路向山顶望去,即可见到蟾蜍石的全景了。
16、挖银窟与流星伴月
由广海城西门公路前去七公里,就有一座石窟口水电站。在一坑之隔的西边,就是挖银窟和流星伴月的所在地。
当入康洞水库路口右边,有一颗大石竖起来,石高约五米,宽约有四米,斜倾着成为石冚,不易攀登。就在石的斜倾处,有个石窝,形似碓坎,大可蹲人。行人到此如遇下雨,就很自然地走入石窝蹲下避雨,这就是“挖银窟”。它的名称由来是这样:清朝康熙十八年冬天的一天,泷门村有个叫冯亮者,因路过这里,忽遇天气突冷而又下雨,他就捡些柴草在石冚下生火取暖兼避雨。过了倾刻,突然啦的一声响,银块从石窝里泻下来。冯亮定神一看,银块堆在地上,他知是宝物,即把银块静悄悄地担回家去。后来他将这些银块买了九顷田地,变成富翁。石冚上的窝是藏银之处,后人叫那个石窝为“挖银窟”。据推测:银块藏在石窝,外用胶泥粘封,因胶受热则镕,故石窝内银块就泻下来。
在挖银窟南边离十余丈处,有一块大石斜卧在山边,石长约二丈,宽约一丈五尺,石面有一个圆石凸,直径约五寸,高约一寸;与石凸距三尺处,又有一个半圆形石凸,半径约五寸,土人叫它做“流星伴月”,实是图案型。据推测:“流星伴月”图案,是当时藏银人刻上的,以便后来挖银的记号。
地方流传有两句话:“远望石人有一喊,流星伴月在西南。”掘解释:“挖银窟”北边山上有座石崖,名叫“石人婆”,距离它只喊声可听见;石面图案是在藏银处的西南边,故有流星伴月在西南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