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育堂婴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育婴堂在广海城西门佘龚巷口左边,其地原是新宁县矬洞场盐巡检署旧址。创建人是广海都阃府官鲍灿字叔贤。因为旧社会习俗,重男轻女,地方人素有溺婴之风(即生下女孩以水淹死),屡经文武官员设法严禁,也不能制止。故仿惠州府城建立育婴堂收养女婴办法,以保婴命而转移风易俗。乃集众议,并将拟办事宜,会周新宁县正堂向上呈报,经府宪批行遵照。筹款办法,将广海递年充屠银两为经费之用,建堂费则凑捐集腋,即由殷商殷户,善长仁翁捐集白银千余两,堂内管理办法,参照惠州育婴堂章程。一切就绪,至光绪九年八月堂宇建成,随即开办收婴。

    育婴堂造型是祠堂式,一连三进,中间有两天井相隔。第一进左右边各有一房,天井两边各有水腰。第二进和第三进建有小房子,为奶妈宿舍。第三进正面建有神坛,供奉奶娘神像,高约二尺,穿彩衣蓝裾。第一进门上匾额有石刻“育婴堂”三字。门有石联,联是:“育木用栽培本是天公和地道,婴儿勤哺啜当知奶母是亲娘。”第三进神坛有木刻联:“恩深鞠育,德本生成。”

    育婴堂右边另有育婴公所一座并排。门上匾额“育婴公所”四字是木刻凸面,贴上金色。公所为两进,高与阔和育婴堂相同,是育婴堂之办事处。第一进左边是房间,为办事地方。中厅是会客和议事地方,设框末台椅等,厅之正中挂有创建人鲍叔贤画像,作为纪念其功。第一进有墙和第二进相隔,只在右边有门通入第二进。第二进建有房子,分为厨房、宿舍等。两座前门建有大院子,院子只在左边有侧门通大街。院子内有木芙蓉树一株,开花时红绿相映,很是好看,闻说是鲍叔贤手植的。

    育婴堂第一进育勒石碑文,说明此事。今抄录其末段:“……尔等须知育婴保赤,系体上天好生之德,亦结人间同善之缘。务宜实力经理,以垂久远!慎勿稍有私意,致有挪移经费、混乱章程等弊,有妨善举。本县有厚望焉!为其凛遵毋违,切切此示!光绪十二年四月十八日立。”(本文原无标点符号)

   育婴堂规定雇请奶母若干人,后来改为视婴儿多少而雇临工。每婴每日供应豆粉牛奶之类若干。育婴公所设有董事若干人,由各堡选出担任。内有理财董事一人(即揸数人)为常驻办事者。堂内经费除以广海屠宰捐收人为专拨费之外,还置有尝铺几间。并聘有特约医生为常临诊婴。勒石碑文还谈到:“现在经办,三年以来,颇著成效……。”民国年间,宰屠捐归回官方收取,堂中经费靠收铺租和屠场秤手费收入。民国廿九年,端芬大碑豪华侨黄景爟将自置在仰光埠一座楼捐给育婴堂为尝产。

    据勒石碑文章程订得很慎重周到,以防流弊,但理事者对婴儿食料,层层剥减,婴儿本身实得无儿。奶母以薯粉加酒煮成糊喂给婴儿,因醉而终日昏睡,奶母则坐在旁边绩麻,另取收入,更甚者,以酒糊盖在婴儿之口,任由苍蝇泊在糊上,婴儿日夜不动不啼。因此,婴儿送入育婴堂者,如无人取婴为女抚养,不几天婴儿也死于奶母之手了。

    育婴堂除育婴场所之外,历来有外军进驻城内,则驻兵堂内,堂内用具也受到毁损。民国初年匪乱,广海五堡局(靖安、太平、卫城、南湾、南奇五个堡组织的联防贼匪机构)以育婴公所为局址十余年。民国三十三年以后,广海西兴乡公所也设于其内。到了解放初期,广海临时乡委会也设在堂内。六十年代广海医院门诊部和妇产科,也设在堂内,育婴公所则用来做街段的办事处。

    1984年由华侨捐款和民政部门拨款,将育婴堂和育婴公所改建为“敬老楼”,内分两层,各层建有小房,给五保户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