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堂是广海慈善机构之一,所办的事务是:天热设凉茶在门前供行人解渴,天冷给贫者施衣,给无钱埋葬者赠棺,给有病无钱医者赠医赠药,另有对其他方面的临时救济等。
乐善堂是由六村港商陈天申倡捐创建的。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申公除自己带头捐款,另亲自向港澳乡亲和华侨、殷商殷户劝捐。共捐集白银万余两,后来不足应支,又由天申公再解囊支付。另购置店铺数间,其中有一间在香港英皇后大道。以铺租收入,为堂内经费。乐善堂建成、开展办事,由地方绅士公选天申公为善长。并聘有专责驻堂医生。
乐善堂坐落在广海城十字街北边,坐西向东,面朝北门正街。堂宇分正座和副座,正座三进,每进各阔为四十五桁,约合三丈一尺,是砖木结构。两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小房和走廊。正门吞状三尺,上盖是绿檐花瓦。正门有石刻门联,联云:“乐在其中多行方便,善为至宝无懈初终。”门联没有落款,闻说是黄玉棠写的。正门上有石刻“乐善堂”三个行书字,每字丁方约一尺四寸。正门前有长方形院子,院子围墙外有一个水井,是供街坊居民汲水之用。第一进左右两边各有小房一个,—为善长室,一为办事室。二三两进,俱用石柱支撑梁椽。第二进正中悬挂一木匾,长约五尺,宽约二尺五寸,上刻“为善最乐”四个正楷大字,是六村田螺坑秀才陈心田题赠的。匾旁左边,挂着陈天申公画像。四边墙上,牌匾不下有二三十个,皆是名人题赠之物。后经匪乱数次,牌匾被人偷光。第三进正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帅”神座,俗称“五尊”神座。每进高度,由地面至屋脊皆是一丈八尺,屋脊上修有“鳌鱼长宝”宫贵图案。
正座左边还有副座,宽是十三桁。是三进式,两进之间有天井相隔。第一进用做厨房,内有水井,第二进为杂物室,第三进临时应用。正座与副座之间,有走巷通后花园,旁有横门相通。花园约有六七百平方米,依山傍石,把花园分成三级,筑有石级而上。第一级,筑有石砌一个小池塘养鱼,好让参观者看群鱼争唼。第二级建有四柱凉亭,登亭远眺,可看见南面海景。第三级长有古老药树一株,树杆之大需用两人才能环抱,而且矗立婆娑。树、亭、池三者衬映,花园显得幽雅。园内种着名花异卉,有助于赏玩,是憩息的好地方!更在厨房水井内,装上唧筒(即人力抽水机),抽水注入池塘,用来养鱼和淋花之用,花园设有专人管理。陈天申公费了很大精神,为广海乐善堂建下一切设施,可谓完备的!
后来,陈天申公逝世,善长由陈景柳接任,并聘陈伯英为坐堂医生。后因堂内经费人不敷出,初时所定的慈善项目,有了改变,只对贫而无依靠者施棺或半施棺,对贫病者赠医不赠药。花园无人专管也逐渐荒颓,井中唧筒也任之残废,水井也逐渐浅了。
乐善堂历来是各种办事机关的场所,经常有几个机关设在其内,如广海八堡局,广海区团等。解放初期,台山县第八区人民政府设在堂内。不久,又将乐善堂用为广海职工夜校校舍。1958年广海华侨中学以该堂为校址,把第二三进改建成四座课室,后来华侨中学迁出,又把其地为别用。1985年广海被服第二厂将乐善堂改建成四层楼房为工场,今口乐善堂原貌全非,仅保留原有石刻门联和门匾,安于内门偏侧,以示保留而已。
乐善堂原是慈善机构,又是华侨产物,经地方众议,广海被服二厂厂层,划为乐善堂所管,由该厂作租赁,每年给回租金交“两堂”(乐善堂和育婴堂)董事会收管。至于香港英皇后大道那座楼,由陈昆栋管理一段时间,后来因该楼残烂,把楼卖去,将款存入银行。至1984年,由陈昆栋将存款十万元,寄回广海医院建了一座“乐善楼”作为了讫此数。(在乐善楼内,立有《勒石碑文》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