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学堂之缘起与造型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广海之有宁海学堂,是始于清朝光绪末期,是新宁县内新建的第一间堂宇;是下三都最高学府。其名是取义于新宁广海之意也。

    自从光绪三十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俗称洋学堂),改讲经制为新学制。当时广海有识之士,认为适应新潮之需要,乃有宁海学堂之兴建。

    宁海学堂坐落在广海城北门东侧,坐北向南,头枕北极殿(近城垣),面朝署前街。堂宇为三进,砖木结构,栋梁桁桷是用洋木(坤甸和柚木,两边副座除外)。每二进之间有天井,两边有迥廊。屋脊高处约七米,每进宽是四十五桁。上盖是绿檐花脊。正门檐下,以石柱和雕花梁椽支撑。门前阶石五级。正门两边,用水磨石雕浮云拥月图案为把手,月之直径约七十厘米。更有花卉浮雕相衬,显得美观。正门楣上,悬有一个红地金色匾额,该匾横约两米,直约一米,是独板柚木造成。匾上刻有“宁海学堂”四个凸字,贴上金箔,金碧辉煌。是三水县举人朱鸿翥所写,曾给笔金白银三百两。第一进两边,各有一房为办事处。第二进和第三进,各用四条洋木楹柱和梁椽支撑,每柱皆有楹联。有凸字的,有凹字的,全用金箔贴之,显得金光四射。今摘录楹联两对:(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借用《孟子》句)堂为民用也是有教焉!(二)宁邑春风吹遍邑南大地,海天甘雨润及天边新苗。四边墙上,悬有牌匾甚多,全用独木制成,其面积不下有横一米五,直一米。匾上题词各有意义。今录一词:“有教无类”。第三进有神主牌台座,分正座和两边副座,台座有花鸟浮雕图案。神主牌是为捐款人而立,作用是纪念和死后享祭。

    堂宇除正座以外,两边还有副座,也是三进,高度与正座相同,分上下两层。第一进内分数小房,为教员宿舍,上层为学生宿舍。第二三进为课室,每室可容五十人,上层也是宿舍。正座与副座之间,有小巷通横门和后园,巷口有小门楼,门楣上刻有字,右是“义路”,左是“礼门”。堂宇门前是个大院子,也叫“兜金”,两边有行门通大街。院子前边有个半月形池塘,塘的两端栽有苦楝树各一株,闻说是年青秀才朱雅庭手植,取义“苦练成功”之意。堂宇后面隔一竹园是个山峰,在峰上建有魁星阁,为藏书之处。阁分两层,共八檐下水型。登阁上可俯视全城。若环眺城外,可见近郊各地,实是一胜景!可惜建阁后不过三年,南门铺户,先后失火三宗。当时有民瑶云:“南门头,火烧楼,矮仔国,烧焦头!”街坊议论纷纷,认为阁顶是火星,故失火,后来把魁星阁拆毁。

    建学堂从筹款到建造,用了三年多时间,至宣统元年工程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