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学堂之变迁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由宣统元年开始招生,不少外区学子负笈而来,受新学教育。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发生,学生因认识不足,纷纷回家,学务也停了下来。民国元年,新政府颁行新学制令,仰各地改讲经制为新学制,但新学人才甚缺,地方关心教育的绅士,议将宁海学堂开办师范性质的学校,培养新学师资以适应当时需求。乃仿宁阳书院办法,招收经学人才进行师资培训。即建立了“新宁单级小学教员养成所广海分所”。学制初是三个月一届,后改为半年一届。各项课程具备,单级学制是从日本进入,适用于一教员教数级之方便。由林某任所长,另在番禺等县聘回教员十数人任教。其中有清朝秀才江振廷任总教务。当年秋季招生,当年毕业。学生有外区人,有本区人,但只办了两年。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新学师资人才,在本地有饱和状态。

    民国三年,将宁海学堂开办“广声高等小学”,由邹灿庭任校长,教员四五人是本地人。四乡学子前来攻读,甚为踊跃。学制三年毕业,课程分:国文、算术、修身、地理、历史、理化和图工音操等。民国六年由徐演庭任校长,但当年十二月初六日,被新会匪首指天成和梁恩率匪众攻劫广海城,掳去男女三百余人到古兜山勒赎。自后人心惶惶,广声学校也因此停办。民国八年,广海当局,将宁海学堂开办贫民学校,为小学初等制四年,那时四乡时遭匪劫,学生不安于学,教员不安于教。民国九年,桂军独立第二团进驻广海城,以该学堂为大本营,办学又因此停下来。且柱军在堂内开设兵工厂,终日叮当之声,干扰附近居民安宁。民国十三年,桂军被粤军赶走,堂内任由空着。后被飓风吹塌东边副座两进,成为瓦砾之场。那时有广海醒魂剧社每两月借堂内义演粤剧一次,才使那里不致冷落。民国十四年冬季,有廖仲邦者,带领纠察队进驻堂内。民国十五年匪首陈祝三,纠集匪众千余人,攻陷广海城,全城遭匪众蹂躏不堪!陈祝三等被一网打尽之后,地方宣告太平!但学堂经过军队驻扎和两次匪劫之后,堂内之楹联牌匾、台凳椅桌等贵重之物,被毁或被偷迨尽,冷落异常。梁椽檐间,为鸟雀所居,校园内杂草丛生,是野兽出设之地,堂内瓦砾遍地!昔日之宁海学堂壮丽堂煌,今口成为人迹罕到之处!

    民国十七年,由《广海杂志》社主编许星航倡议,将宁海学堂开办“民众学校”,宗旨是使广大贫家子女有书读,不讲排场,不收学费,不穿校服。学级有高小和初小两级,教师则聘有义务心的社会知识青年。此举得广海商会支持,各界人士拥护,自开办招生,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办了十年,培养的学生,能学好一套算盘字墨,在市场谋生。到了抗日战争年代,日本飞机屡次轰炸广海城,各校都因此停办,民众学校,无形中也结束了。

    宁海学堂西边副座,多少年来,为广海警察所设在其内。开办民众学校以后,国民党广海区党部也设在堂内。

    1950年,将学堂改作广海粮管所。该所将之逐步改建和扩建,楼高四层,今日之宁海学堂,已无旧观!

    33、广海因时济宜兴学校

    广海地方,幅员广大,是属侨乡,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对形势要赶要追,但首要是振兴教育,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适应当时需要,乃先后开办不同类型的学校,今分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