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烽火角水闸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烽火角原是广海东部一条山岭伸入海中,岭上有一座烽火台,远望之如小塔,是明朝立广海城时建的。用它为军事的通讯工具,如有敌来,在台内燃起柴火,叫做烽火,所以叫那山岭为烽火角。山岭的尽头处,有一间大王庙(今已毁),故烽火角又叫“大王角”。

    烽火角是扼住广海和斗山两镇之要冲,凡是船只往来,必以烽火角为航标。过去只有附近乡人往那里捉鱼来往,地方是荒凉的。但大同河与斗山河汇合于三夹海口,再流经烽火角入海,为了要蓄淡水和防海潮,就在离烽火角北边一公里处建水闸,叫“烽火角水闸”。

    建该水闸,由一九五九年春天动工,至一九六二年冬建成(其余附属工程除外),是由国家拨款的。水闸长为255米,高11米,宽10米。闸身分两层,下层是开关水闸的机房,全长是    265米,宽3米,闸门三十九个。上层分成小房间,可做宿舍。再上—层是天台,登天台可远眺周围的地方。闸的两头有螺旋型楼梯,是登二层和天台之处。机房南边是走廊,北边是公路桥,长256米,宽10米,供行车和行人。公路桥接通田头公路,该路长7公里。公路至堵口则分叉,左往斗山,右往田头。水闸南面是船闸,宽10米,与水闸成丁字形。一般三百吨至五百吨船只,可在船闸出入。船闸上面有铁桥过车和行人。当船只出入时,先用电掣把铁桥拉起,然后让船通过。

    水闸可蓄水七百余万立方,可防咸潮进入,可排除洪水蓄住淡水;能灌溉十一万亩农田耕种。建闸初期因有淡水之利,将九万亩单造田改为双造田,对农田增加面积。

   水闸除防潮防旱防洪之外,还可放养鱼苗三百万尾,又增加一项副业了。

    自建水闸之后,洪潮旱涝之灾,都被战胜了。过去此地荒凉,现今建有工厂,有水利兵团搞开发,家属在此居住,一同发展生产,建有学校、商店和邮电等部门,渔船来往,更有外贸货船通往香港,各种车辆来往,呈现一片繁荣兴旺景象,形成了一个新城镇!

    35、大衿麻风院

    大衿岛在台山赤溪半岛东南海面,面积为4.8平方公里,与腰古咫尺相望。该岛是不规则的椭圆形,从前是荒岛,只有渔船往来其间。近几十年来,逐渐有人到该岛南部垦耕聚居。其地是属赤溪镇南湾管理区了,该岛由南端到北端,约有两公里多些。麻疯院是建在北端。

    麻疯院是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建的。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美国传教士名叫力约翰,他曾考察此岛,离开陆地,不怕传染和污染,故在此处建院,同时也建一座教堂,另建数座平房为住宅。建筑材料,多是从香港买回,院宇是砖木结构,也有混凝土建筑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从美国派来,只有勤杂者数人,是在附近雇来。该院和教堂建成竣工,则开始招收麻疯病人入院免费治疗。所收的病人,有的是港澳人,也有内地人,治愈率很高。曾有一个时期收容有男女麻疯病者二百余人在院治疗。

    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力约翰教士返回美国,该院由美国浸信会派人管理。但院务冷落至抗战胜利后,美国重派教士管理,使院务复兴。并置有小汽船直达香港,也有小帆船往来陆地,使该岛与陆地不致隔幕。

    解放后,美国人员返美,该院由人民政府接管,由于政府重视,拨款扩建和增置设备,使该院有更大发展,医疗成绩更高!

    从大衿麻疯院联想起从前有一件事实:

    民国初年,广海城南门桥,桥的两端,每日有二三十个麻疯病人,坐在路边求食,每有人经过,他们则拿出烂钵求施舍。有的人则给与钱银,有的人不敢看快走过。此种惨状,有的人见而可怜,有的人见而可怕(怕传染)!民国四年三月间,有个军阀叫梁贵者,进驻广海城,他将那些麻疯病人,赶到广海南湾东边海边,全部枪杀深埋!后来,地方人叫南门桥为“生疯佬桥”,叫南湾东边海边为“生疯佬湾”。